連軼
摘 要: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形成了多元化的媒體資源,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媒體業態環境,媒體融合成為傳媒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必然方向。同時,融媒時代對公共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本文對融媒時代如何創新突發新聞事件的報道模式進行了探討,旨在推動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互相促進,構建出全新的媒體生態環境。
關鍵詞:融媒時代;新媒體;突發事件;雅安地震;汶川地震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3-00-02
一、引言
在關于突發事件的報道上,電視媒體報道具有強大的視覺沖擊力,有著豐富的新聞信息含量,可以極大滿足受眾對突發事件信息的需求。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環境中,電視新聞報道在網絡、線下以及紙媒等傳播行駛中,也要積極創新報道模式,逐漸構建起系統化、多元化的報道模式,將突發事件能夠最為真實地反映在大眾視野中,本文針對融媒時代如何創新電視新聞突發事件報道進行分析。
二、融媒時代突發事件電視新聞報道模式創新分析
創新報道思維,為電視新聞報道提供動力。融媒時代,電視新聞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也要與時俱進,可以摒棄過去傳統報道模式的包袱,可以在媒體融合發展的道路中闖出一片新天地。無論是內容生產、隊伍建設、技術創新以及產業發展等方面都要實現融合,能夠在新聞突發事件信息采集與呈現方面讓受眾更加樂于收看和參加,用互聯網思維來進行形式的融合。只有思維能夠實現創新,才能讓電視新聞在融媒時代發揮出更大整合效應和價值。
(一)“平臺+用戶”,構建新型媒體形式
融媒時代衍生出大數據、虛擬現實以及人工智能等多項先進的新技術,當前最大的媒體受眾市場是集中體現在移動手機端,各種APP和小程序等都迅速搶占了客戶的流量。在這樣的情況下,電視新聞要借助互聯網的發展力量,提升電視媒體傳播技術,與先進互聯網資源和技術實現對接和融合,建立能夠聚合更大用戶效應的傳播平臺,從而贏得更多的流量,通過多形式的數字內容和平臺,在強大的融媒競爭環境中占得一席之地。
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46秒,四川省北部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汶川電視臺提前40秒彈出預警畫面,國內各大電視臺迅速將頻道資源進行整合,增加了直播頻次,均以抗震救災作為主題進行直播,當地震后的九寨溝滿目瘡痍地出現在電視觀眾面前時,無數在觀眾對畫面產生了深深的震撼。各大電視臺都為了給受眾提供大量豐富的信息,積極運用了立體式的新聞傳播手段,如字幕、口播、背景介紹、現場采訪、電話連線、畫面實時翻新、多視窗等,全方位、全覆蓋的報道陣營造就了強大的傳播效果。同時,也可以借助當前小程序和短視頻平臺,讓突發性的新聞報道能夠更加具有立體性和可視性,持續提高新聞的生產力和影響力,在先進移動渠道中,通過優質的內容取勝。如廣東廣播電視臺打造的“觸電號”客戶端,通過微信平臺強占用戶流量,同時利用廣東電視、荔枝網等公眾號,將新聞信息進行及時的推送。
(二)“社交+內容”,提升突發新聞事件的傳播效率
社交媒體已經成為當前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過去內容為王已經成為一個偽命題,渠道為王才是硬道理。對于突發新聞事件報道創新來說,如何掌握用戶資源、渠道傳播能力,重點在于對當前平臺流量的掌控。融媒時代,如何做出優質的新聞突發事件視頻不是困難的事情,但是如何更好地將這些突發信息資源進行有效分發,則是重點深思的話題。新媒體時代,新聞的誕生若要產生良好的效益和價值,就需要在媒體平臺、社交平臺、視頻播放平臺以及商業平臺等 多渠道來進行全面,通過各個平臺的協同,來實現跨平臺聯動效應。對于突發新聞報道來說也一樣,需要引入多元化的智能分發機制之外,還要多平臺實現分流,提升曝光度。
新聞媒體看到了機會,國家網信辦等相關部門也鼓勵傳統主流媒體在抖音等活躍的網絡短視頻平臺開設賬號。截止到2019年2月,人民日報在抖音上的同名官方賬號擁有粉絲達到1358.4萬個,且點贊數量超過2.5億。以此為鑒,突發新聞報道在抖音平臺上也會迅速吸引更多的用戶和粉絲,不僅擴大了受眾群體和數量,還進一步提升了傳播的影響力,在融媒環境中提升了輿論傳播效果。事實上,突發事件的跨平臺傳播,不僅僅是入駐短視頻平臺,而是需要通過跨平臺的信息輸出,將突發性的新聞動態及時傳播給大眾,以短視頻的形式為突發性事件報道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和動力。
此外,不同社交平臺有著來源不同的流量。如騰訊視頻的流量多來自于QQ,而優酷流量來自于網站首頁,在利用這些社交平臺時需要掌握每個平臺的流量特征和平臺水屬性,根據平臺屬性和受眾的喜愛進行相應的調整,同時定制不同形式的突發新聞報道產品,同時保證平臺新聞突發事件新聞的更新頻率,吸引并穩定受眾,實現了傳統媒體“內容”與社交“渠道”的深度融合。
(三)培養融媒人才隊伍,拓展電視新聞數字化發展
突發性自然災害具有突發性、異常性等特征,通過新聞報道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引發社會的普遍關注,從而在社會產生強烈的反響。新聞記者在報道中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僅是采訪者,還是現場目擊者,需要給觀眾同步展示災難現場,這就從一定程度上是對記者綜合素養的考驗。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新聞人才隊伍建設也是重中之重。為了更好地順應時代的發展,就需要培養具有全媒體思維的記者人才,組建網絡融媒中心,打造一支具有新媒體技術、互聯網思維的人才隊伍,進一步拓展電視新聞數字化發展步伐,推動電視新聞產業的快速發展。
(四)完善直播技術系統,為突發事件現場報道提供技術支持
應急突發事件本身就具有較高的突發性,直播前對受災的情況了解不多,甚至完全不知道,在突發(下轉第頁)(上接第頁)事件發生最初,通常會現場比較混亂。另外,突發事件可能發生地點多樣,可能是高原,也可能是河流,季節也不確定,這就為突發現場的直播技術提出了較大的考驗。隨著電視技術的快速發展,電視現場突發性新聞報道也需要有強大的技術保障。
計算機技術應用可以讓受眾更好地接收到突發事件的信息,同時還可以實現順暢的交流,為電視新聞突發事件報道提供了更多的支持。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傳播,電視信號也不受空間和時間的影響,可以將轉播的方式進行存儲轉播,受眾利用自身的時間安排,來根據需求進行新聞的搜索和觀看。可以說,計算機網絡技術支持下,網絡傳播的信號更加多樣和自由,更有利于接收信息。因此,電視新聞工作人員要對當前的資源進行有效梳理,將計算機技術有效應用,形成具有網絡傳輸、無線電應傳輸以及衛生傳輸為一體的互聯網突發事件報道形態,為電視新聞直播工作做好跨時間、跨空間的準備。此外,當前數字攝影機、海事電話、手提發射儀和衛星可視電話等現代化設備的使用,給突發性新聞報道都提供了一定的保證,在更加注重直播的融媒時代,更要將直播技術系統進行完善,建立大型自然災害自然報道直播技術系統,讓突發性的新聞報道直播可以實現常態化標準。
(五)提升記者專業素養,優化報道質量
首先,新聞記者要具備堅定的思想政治素養,能夠在新聞報道中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將政府對突發事件的態度和政策能夠及時進行傳達,引導社會大眾積極參與救災工作。其次,新聞記者在一定的時間內,要能快速對現場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始終保持正確的新聞敏感度,可以迅速捕捉和發現新聞事件的最新情況,從而從最佳的報道角度將新聞傳達給作者。最后,記者要有駕馭現場的能力,正確處理好與采訪者的關系,消除采訪者的顧慮和緊張,能夠在采訪中準確說出真實的想法。
三、結語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時而制”,在全媒體發展的進程中,電視新聞要打破傳統的管理,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圖景和信息碰撞的報道畫面,不斷豐富傳播形式,探索突發性新聞報道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姜婕.縣級臺在突發事件報道中手機客戶端的應用[J].電視指南, 2018(05):148-149.
[2]黃彧.融媒體理念下新聞廣播的重大突發事件報道[J].西部廣播電視,2018(05):44-45.
[3]李婧卓.淺析電視直播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作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7(17):40-42.
[4]王琳,汪建英,謝艷玲,張小玉,梁龍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宣傳工作思路探討[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10):159-161.
[5]石雯祺.用人文關懷做好突發事件的報道[J].新聞戰線,2015(03): 104-105.
[6]楊志平.重大突發事件電視新聞直播報道現狀及對策研究——以舟曲特大泥石流電視直播報道為例[J].蘭州學刊,2013(12):199-202.
[7]曹麗華,梁曉蕊.我國突發事件電視新聞報道探析[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9(1):66-69.
[8]周寧,張妍潔.新媒體環境中突發事件電視新聞報道模式的創新[J].新聞研究導刊,2015(17):67+115.
[9]楊狀振.論突發事件電視新聞報道的修辭敏感性——兼談四川汶川地震災情報道的修辭策略[J].中國電視,2008(9):51-55.
[10]楊文治.淺談電視新聞記者在突發事件中應具備的職業素養[J].新聞研究導刊,2017(22):182-183.
[11]陳紅梅.突發事件電視新聞直播的報道策略——以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汶川地震為例[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5):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