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
摘? ?要:新形勢下,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當中指出,“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時代思想與實踐的產物,就承載了時代精神,體現了華夏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歷史意愿。高校思政課事關思想政治工作全局,就是為了保障工程的安全意識形態。以十九大精神為導引,融入的有效路徑,以專題教學為抓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就可以將十九大精神有機地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當中。在意識形態重大工程當中,“進教材”“進課堂”和“進頭腦”,探索性思考,體現時代溫度與熱度,聆聽時代聲音,展現真理力量,實現大家共同的“中國夢”。
關鍵詞:十九大精神;高校;思政課
1? ? 問題的提出
從一定的程度上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也是意識形態安全工程。需要在“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理念上,為學生的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弘揚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傳播性和踐行性。隨著西方文化進入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被標簽化,一種洗腦的“意識形態”沖擊了當下。馬克思課程被人們排擠,并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對以上的問題,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課堂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很大的障礙性。深入領會并掌握十九大精神,不僅可以體現時代的特征,也可以構建一個科學的認知結構[1]。高校思政課教師主要的任務就是理清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在思政課堂當中,有針對性地探究“清淤疏浚”工程。另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思政教育不僅需要更新要求,還需要轉變教學方式。在“微時代”當中,堅定信念,提升互動性。另外,也可以解決一些新矛盾。
2? ?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課堂的方式
第一,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課堂,需要思政教師自身就具備較強的職業認同感。提高自身的綜合性素質,打造一支政治思想和專業素質都過硬的思政隊伍,提高社會的認同感。需要在意識形態當中,達到戰略性的高度,在立體的轉化過程中,改進思政課的問題。全面落實十九大精神,在全局的角度上,激發思政教師的主動性。第二,需要從本質上提高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專業素養,還有關于思想政治的覺悟性。在“精”和“專”兩個角度上,接入時代的光輝,轉變講課的方式,展現接地氣的原理。另外,面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性,還需要“以理服人”,在大眾化的基礎上,“以情動人”,不僅需要落實基本的原理,還需要講好屬于自己的故事。不僅需要明確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規律,還需結合自身的國情,向著科學發展觀的方向進行延伸。這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時代的變化,在“情”“理”當中,獲得意識形態“同意”[2]。第三,需要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建立兩個主體的平等關系,縮短學生和思政課程之間的距離感。一般的情況下,學生之所以會有疏遠的感覺,主要由于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與沖擊。如果學生再沒有思政課堂的主題感,那么思政課堂就會成為教師的獨角戲。激活學生的主體性,首先,需要將學生看成一個獨立的主體,在靜態的界定當中,設置意識形態。其次,在“常識哲學”親密接觸當中,將學生這個主體設置到社會的歷史進程當中。最后,需要把握學生客觀存在的需要,將自身和時代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魅力,體會到思政課程帶來的成就感。
3? ? 黨的十九大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
“5.17講話”深刻地闡述了堅持問題導向,創新起點,創新動力源,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找到歷史脈絡,尋找發展的規律,提高理論的創新。另外,還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提出問題,厘清思路,針對性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需要使用系統的眼光,增強戰略性,根據系統性,分清本質和現象。看清全局和局部,看到主流和直流,揭示社會的發展,這些思路和原則正好和十九大的精神相互融合[3]。
以十九大精神為引導,可以正確地處理好專題教學和教材之間的關系。例如:原理學習的時候,就可以在專家集體智慧的結晶當中,不斷地完善,使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抓重點與主干原理。根據十九大中精神,分析“四個自信”“五大發展理念”“一帶一路”之間的思想理念。分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充分體現和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方式。需要在十九大精神的基礎上,處理好整體性和系統性、方向性之間的關系。接著,也可以將十九大的精神融入專題教學當中,彰顯馬克思理論的溫度和熱度,分析好時代之間的政治關系。以時代精神與時代問題為導向,提出新論斷、新提法、新戰略等。
4? ? 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十九大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堂,可以彰顯出新時代的意識形態工程。在全面的基礎上,統籌發展。在十九大精神的引導下,回應時代精神,聆聽時代聲音,以專題教學為重點,以理論和實踐結合導向,講述屬于中國時代的故事,踐行全方位育人的原理。在時代的變遷當中,承擔責任,實現大家共同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楊能.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9(10):20-22.
[2]李巧茹,曾杰麗.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探究—基于廣西高校思政課教學現狀的問卷調查分析[J].教育觀察,2016(5):81-82,123.
[3]鐘家全.關于利用校園網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7(9):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