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勇


[摘要] 目的 探討胸腔鏡手術治療對肺癌患者術后應激反應的影響。 方法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4月間我院收治的150例肺癌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7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胸手術,觀察組患者采用胸腔鏡手術治療,比較兩種治療方式對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 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89.33%(67/75),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72.00%(54/7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兩組在皮質醇、生長激素、ACTH、PGE2及P物質水平等應激反應指標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術后7 d兩組皮質醇、PGE2及P物質水平應激指標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與傳統開胸手術相比,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在肺癌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能夠降低患者的應激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胸腔鏡肺癌手術;應激反應;皮質醇;生長激素;ACTH
[中圖分類號] R734.2?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0)03-004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thoracoscopic surgery for lung cancer and its effect on postoperative stress response. Methods 150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8 to April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7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thoracotomy.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oracoscopy surgery. The effects of two treatments on stress response in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9.33% (67/7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72.00% (54/75)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of cortisol, growth hormone, ACTH, PGE2 and substance 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he operation(P>0.05).1 d,7 d after the opera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of cortisol, PGE2 and substance P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horacotomy, thoracoscopic lobectomy can reduce the stress response of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Thoracoscopic lung cancer surgery; Stress response; Cortisol; Growth hormone; ACTH
我國惡性腫瘤類型中肺癌居于重要的位置,死亡率較高,患病年齡呈逐漸年輕化趨勢,對患者生命質量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1]。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放射治療是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方式,其中手術治療對患者的治療較為徹底,常規開胸手術是傳統的治療方式,治療過程中能夠徹底清掃淋巴結,手術視野較為廣泛,但是患者術后恢復較慢,創傷較大[2],術后容易出現并發癥。微創治療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胸腔鏡手術屬于微創手術的典型代表,在肺癌患者治療過程中術后恢復快、創傷小,但是術后對患者應激反應的研究尚不明確[3],本研究對我院自2018年2月~2019年4月以來收治的150例肺癌患者進行胸腔鏡肺癌手術探討其對患者應激方面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1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4]:患者主支氣管狀況良好,腫瘤直徑≤5 cm;通過MRI檢查或CT明確患者病情,并通過病理學確診肺癌;患者知曉此次對術后應激反應的研究并愿意參與。排除標準[5]:存在手術禁忌證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心血管不全者;存在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等影響應激反應指標水平的肺癌疾病者。
1.1.2 病例資料收集? 根據上述標準,選取我院自2018年2月~2019年4月以來收治的150例肺癌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75例。觀察組中男47例,女28例,年齡44~76歲,平均(63.1±9.2)歲;Ⅰ期34例,Ⅱ期26例,Ⅲ期15例。對照組中男52例,女23例,年齡48~79歲,平均(63.7±9.9)歲;Ⅰ期29例,Ⅱ期32例,Ⅲ期1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開胸手術,指導患者取側臥位,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在第5或第6肋間隙設置20 cm長度的切口,保留前鋸肌,運用肋骨牽開器牽開肋骨,切除肺葉,清掃肺門縱膈淋巴結,使用切割縫合器切割縫合血管、支氣管與肺門,或者使用手術縫線結扎。
1.2.2 觀察組? 采用胸腔鏡手術治療,指導患者取常規側臥位,使用氣管插管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肩下位置處墊枕,同時抬高腰橋,以增寬肋間隙。在腋中線第4或第5肋間隙設置3.0 cm長度的切口,置入胸腔鏡,使用胸腔鏡探查腫瘤位置、腫瘤大小及腫瘤病灶是否轉移。使用切割縫合器切割支氣管、肺與血管,清掃淋巴結,并使用0.9% NaCl注射液沖洗胸腔,縫合切口。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療效評估參考實體瘤療效評估標準[6](RECIST標準):采用增強CT掃描,術后病灶動脈期低密度無強化影為完全緩解;病灶動脈期>70%呈低密度無強化為部分緩解;介入部分緩解與進展之間為穩定;病灶無明顯壞死或新病灶為進展;總有效=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第l、3、7天的皮質醇、生長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P物質的變化情況,室溫下靜置15 min后進行離心(3500 r/min;15 min)處理,取血清后在-80℃冰箱中保存。去除血清樣本在室溫下解凍,皮質醇、生長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PGE2、P物質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和合肥萊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進行檢測,嚴格按說明書操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組內不同時間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比較;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89.33%(67/75),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72.00%(54/7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在皮質醇、生長激素、ACTH、PGE2及P物質水平等應激反應指標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術后7 d兩組皮質醇、PGE2及P物質水平應激指標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4。
3 討論
肺癌在臨床胸外科是一種常見疾病,發熱、咳嗽、胸悶、胸痛等是肺癌患者主要臨床表現,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7]。胸腔鏡下手術作為微創技術之一具有創傷小、對患者病變部位及周圍器官組織影響較低等特點,因此在臨床治療方面獲得了高度關注與認可,目前已在肺癌治療中被廣泛應用[8]。應激反應是指肺癌患者在進行手術時機體所表現出的反應,主要為全身性非特異性反應。當機體出現應激反應時會表現出多種神經內分泌反應,主要表現為神經內分泌物數量增多,如皮質醇、生長激素、ACTH、PGE2、P物質等,其中生長激素在促進胸腺細胞及胸腺上皮細胞增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生長激素受到刺激,可以促使胸腺激素、生長因子分泌,同時也能促進炎性細胞因子分泌,包括CRP、IL-6、TNF-α。APACHE評分系統是對住院患者,特別是對急診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和死亡風險進行評估的一種量化方法,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危重患者預后評分系統。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89.33%(67/75),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72.00%(54/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兩組在皮質醇、生長激素、ACTH、PGE2及P物質水平等應激反應指標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術后7 d兩組在皮質醇、PGE2及P物質水平應激指標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胸腔鏡手術引起的應激反應明顯較傳統手術輕。這是因為傳統方式中針對肺癌主要是采用開胸根治術,治療過程中能夠有效切除患者病變組織,在較大程度上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9-10],但在治療后會在較大程度上影響患者應激反應水平,對患者預后產生不良反應。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能夠有效緩解這一現象,與開胸根治術相比,對患者的創傷較小[11-12],比較典型的手術之一即是胸腔鏡下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較小,在治療過程中能夠對患者的病變部位及周圍器官組織的影響降到最低,在臨床中得到廣泛運用,在肺癌治療中發揮著重要價值。肺癌患者在進行胸腔鏡下手術過程中會產生應激反應,重點表現為全身性非特異性反應[13],患者出現的較多應激反應主要表現為多種神經內分泌反應,主要有P物質、皮質醇、PGE2、生長激素、ACTH等,TNF-α、IL-6、CRP等生長激素能夠促進胸腺上皮細胞增殖,加速生長因子、胸腺激素的分泌,加速炎性細胞因子分泌。肺癌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要求加強對術后應激期間的生理反應的控制,避免對機體產生損傷,從而出現病理性疾病[14-15]。
綜上所述,對肺癌患者運用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在降低患者的應激反應方面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朱曉明,魏立,務森. 胸腔鏡和開放性肺葉切除對高齡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和呼吸功能的影響[J]. 現代腫瘤醫學,2019,27(2):237-240.
[2] 朱志峰,徐錦娟,雷超,等. 七氟烷聯合丙泊酚對非小細胞肺癌胸腔鏡切除術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氧化應激情況的影響[J].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8, 18(4):517-518,521.
[3] 謝建將,陳敏東,陳曲海,等. 單孔與傳統三孔胸腔鏡手術治療肺癌對患者術后應激反應的影響[J]. 中國臨床研究,2018,31(1):84-87.
[4] 孔嵐,盧錫華. 右美托咪啶對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圍手術期炎癥反應及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華醫學雜志,2018,98(36):2929-2932.
[5] 喻耀華. 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對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血流動力學和應激反應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18,56(33):123-126.
[6] 田航,李新宇,趙柏松,等. 不同誘導劑量的咪達唑侖麻醉對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患者鎮痛效果的影響[J]. 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7,10(4):402-405.
[7] 王輝斌,李丹峰,孫江濤,等. 胸腔鏡與開放肺葉切除手術對患者機體應激創傷反應、T淋巴細胞亞群及肺功能的影響[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7,14(4):124-127.
[8] 韓興忠,李建鋼,朱洪寬. 右美托咪定對肺癌胸腔鏡手術中單肺通氣氧化應激反應及炎癥性反應的影響[J]. 四川醫學,2018,39(1):60-63.
[9] 韋正堂,覃洪斌,蘭元雄,等. 電視胸腔鏡與傳統開胸術治療創傷性血氣胸的比較觀察[J]. 微創醫學,2018, 13(2):123-124,140.
[10] 王寶,鄒勤光,孫明俠,等. 胸腔鏡手術對老年肺癌合并COPD患者肺功能及血清PCT、hs-CRP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19):37-39.
[11] 曹前. 超聲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與硬膜外阻滯對全麻下單側肺癌開胸手術患者鎮痛效果、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 四川解剖學雜志,2018,26(3):84-87.
[12] 劉理,方琳珂. 不同麻醉方式對肺癌手術后患者血清中Ang-Ⅱ、Cor及MDA等應激因子的影響[J]. 浙江創傷外科,2018,23(1):182-183.
[13] 師智勇. 電視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應激反應相關指標的影響研究[J]. 中國民康醫學,2017,29(9):15-17.
[14] 楊雪梅. 七氟醚預處理對肺癌胸腔鏡手術中單肺通氣氧化應激反應及炎性反應的影響[J]. 解放軍醫藥雜志,2018,30(1):105-108.
[15] 黃國喜,劉訓碧,王鋼勝. 不同誘導劑量的咪達唑侖麻醉對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患者鎮痛效果的影響[J]. 山西醫藥雜志,2017,46(8):908-910.
(收稿日期:201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