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明
摘要 ? ?本文重點研究四川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在“5.12”大地震后10年建設情況,圍繞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獲批的5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現狀進行剖析,調研其村寨建設、環境保護、文化傳承、經濟增長、生態文明建設等,充分挖掘各村落特色及建設中的不足。結合十九大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意見,提出適用于當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創新性理念,促進當地農村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鄉村建設;四川綿陽;北川羌族自治縣
中圖分類號 ? ?D6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04-0264-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2008年5月12日,四川特大地震造成北川縣無數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同時也是繼唐山大地震后傷亡最為嚴重的一次地震。北川縣是“5.12”地震極重災區之一,人員傷亡數42 561人,失蹤1 023人,財產損失不計其數,地震造成北川縣大部分建筑垮塌,自然環境資源、基礎設施、道路、橋梁和其他設施遭受嚴重破壞。北川不得不將縣城遷往他處,重建新城。
1 ?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現狀
距離“5.12”大地震已經過去逾10年,北川羌族自治縣于2017年4月獲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本文對擂鼓鎮貓兒石村、曲山鎮石椅村、桂溪鄉渭溝村伊納羌寨、馬槽鄉黑水村、青片鄉上五村開展實地調研工作。
1.1 ? ?擂鼓鎮貓兒石村(又名吉娜羌寨)
地震前該村約70戶村民居住,地震中整個村落房屋多有損毀,部分已完全垮塌,因該村位于綿陽市至北川老城的交通要道上,且處在安縣和北川交界處,擂鼓鎮政府將作為北川南大門的貓兒石村打造成北川第一羌寨。震后在原廢墟上新建起來的民居結構和外觀造型采用羌族建筑風格,極具特色,村內柏油路主干道蜿蜒而上,再由主干道鋪設通向各家各戶的小路,組團式布局規劃異常明顯,基礎設施完善[1]。震前該村居民經濟來源以勞務輸出為主,農耕作物只能自給自足,收入水平極其有限;新建村寨建成后,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逐漸被打造成如今眾人皆知的旅游羌寨。
1.2 ? ?曲山鎮石椅村
石椅村距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1.5 km,村中居民90多戶,以羌族人口居多。2008年,石椅羌寨歷經八級地震,羌寨內建筑物無損傷,生態環境無破壞,居住在羌寨內的人員無傷亡,被媒體譽為“史上最安全羌寨”,因該村半山腰上有一塊天然形成的、形似中式椅子的石頭,故名石椅羌寨,屬省級旅游示范村。
石椅羌寨森林覆蓋率極高,達95%,被喻為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其中原始森林占25%,人工造林占30%,高山果園、林地和茶園等農作物占45%。該村長期致力于發展旅游業,成立石椅村旅游合作社,統一培訓、統一客源、統一接待、統一結算,有效帶動村民開展農家樂。該村許多羌民族文化風俗至今保存完好,春來可賞花,夏秋可品果,是北川旅游的大好去處。
1.3 ? ?桂溪鄉渭溝村伊納羌寨
該村群山圍繞、鄰水而居,整體建筑風貌為白墻灰瓦的二層小樓,羌族建筑特色造型突出,與該村周邊大片油菜花田相互映襯,一派優美宜居的鄉村畫面映入眼前。渭溝村是融合安居樂業、產業發展、民族特色于一體的羌寨,位于北川羌族自治縣東部,占據北川東大門、三縣交界、北川羌族地區咽喉部的區位優勢,“九黃環線”穿境而過,毗鄰北川藥王谷、九皇山景區,險山幽谷、迷人花海,加之該村擁有濃郁的羌族文化,以及每年6月初桂溪鄉約33.3 hm2枇杷季,可吸引不少外來游客。
1.4 ? ?馬槽鄉黑水村
該村現有居民逾120戶、500多人,位于馬槽鄉西北部,距離鄉政府10 min車程,該村地形復雜,為高山峽谷地貌,交通條件較為落后,通達性差,由于地形受限,黑水村的對外交通安全保障性仍然較差。
由于交通條件落后,鮮少有外來游客,游客多以當地馬槽鄉居民為主,依靠旅游帶動村落發展并非易事。但是黑水村歷史悠久、古樹參天、生態環境良好,村內民居為依山而建的木質結構吊腳樓,多為二層結構的瓦屋,屋頂邊沿用白色線條勾畫,棱角分明,房屋布置錯落有致,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于2013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并申報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是一個原生態的休閑之地,有著濃厚的羌族原生態生活氣息,景色別具一格,加上地道的羌族美食、臘肉、綠色蔬菜、當地野菜等,該村也在嘗試把新農村建設與旅游相結合,打造農家樂鄉村旅游示范村。近年來,在鄉政府領導下,黑水村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和生態資源優勢,以中藥材種植為主要經濟來源,增加村民收入[2]。
1.5 ? ?青片鄉上五村
位于北川青片鄉南部,地處高山峽谷地帶,被群山環繞,全村約150戶、600余人,其中羌族人口占99%。上五村民居建筑以磚木結構房屋為主,地震中建筑受損嚴重,部分上百年的吊腳樓能夠保存下來堪稱奇跡。隨著現代化科技的不斷發展,許多羌寨也融入了現代化氣息,但是上五村的建筑風格依舊保持著最為古老的樣式,是羌族建筑的根本。
村中一石一樹,均刻有深深的歷史痕跡,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保留至今,如羌繡、口弦、羌笛、羌年習俗等,村中有數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上五村的羌繡遠近聞名,作為該村的主要產業之一,在縣婦聯扶持下,開展多期羌繡培訓班,擴大村民靈活就業人群,弘揚并傳承羌繡文化的同時幫助村民走上致富之道。近2年,該村在返鄉青年參與下,依托當地自然風光及羌族文化資源等,陸續興建農家樂,帶動當地居民就業,通過售賣小商品、小飾品或特產增加村民收入。
2 ? ?存在的問題
2.1 ? ?土地資源整合有待提升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之一,土地的開發與經營缺乏統一規劃與管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在震后得到重新規劃與設計,但部分村落并沒有將土地與村寨聯系起來,農作物散落種植,沒有統一規劃的道路、灌溉系統等,保持原有的傳統農耕種植方式,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鄉風景色建設有待加強,以提高農村文明建設,建成美麗鄉村。
2.2 ? ?缺乏有實力的農村經濟合作社
過去,農產品主要作用是滿足一家人的生活需要,而現今農業生產水平得到快速發展與提升,農產品除滿足生活所需之外尚有余留。以往多余農產品無處銷售,只能自行加工保存,無法加工保存的送親朋好友,或在當地零星售賣,收入極其有限。農產品經營若以自產自銷形式為主,農民收入得不到保障,且耗時耗力,這也導致許多有想法、有志向的青年農民外出務工,不愿將青春耗費在土地上。
2.3 ? ?民族村寨品牌效應較低,宣傳力度不夠
農村要吸引投資企業、農產品收購企業或者特色村寨旅游企業的青睞,必須成立專業的營銷團隊、儲備專門的營銷人才,加大宣傳投入。綠色水果、蔬菜、家禽肉類等已成為城市居民的奢望,通過定點輸送綠色瓜果蔬菜,利用互聯網接收訂單等方式,逐步打響農村綠色品牌知名度。此外,通過與各地旅行社、康養旅行公司等合作,依據各村特色加強宣傳,打響知名度[3]。
2.4 ? ?居民觀念保守,缺乏創新人才
少數民族村寨的常駐居民,多數沿襲世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勞作方式,思想觀念較為固守,不愿主動嘗試更多的生產經營方式,農村發展缺乏創新型人才的帶領。土地是農民的生產資本,只有將各自有限的資本規?;?、統一化,才有可能生產出規模化農業產品,招商引資才有可能成為現實。但有見識、有學識、有膽識、有創新意識的農村青年人才愿意留在家鄉、發展鄉村的并不多見,導致部分村寨出現發展難、發展慢的局面。
3 ? ?創新性發展機制
近年來,人們不斷向往農村生活,只因那里清凈、干凈、自然、廣袤、安全、放松等,這也是城市周邊農家樂、采摘游、古鎮等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向往高度文明的農村生活,如年輕人的短期度假;老年人的長期康養計劃;家庭的勞作生活體驗;短期采風寫生團、采摘一日團等,這對農村來說是一個發展契機。
結合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戰略指導意見,以及當下優秀鄉村建設理論,筆者初步提出適用于當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創新性發展理念,促進當地農村可持續發展。
3.1 ? ?少數民族特色建筑保護機制
北川羌族自治縣少數民族以羌族為主,其民居建筑多以羌族建筑形式存在。在統一規劃布局村寨建設的同時,需要重點保護好當地建筑特色,避免形成千篇一律的少數民族觀光地。同時,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應與街道式、陣列式、軍營式等建筑規劃布局形態不同,應該錯落有致、風格統一、特點突出、各戶型有所差異,營造出一種統一中有變化的鄉村風貌。
在部分震后損毀不是特別嚴重的少數民族村落中,要盡可能保護原有特色建筑,無論改建還是新建,在建筑外觀上都不宜做過大改變、過多重建,并且需向村委會申報通過后才能動工建造。若在地震中損毀嚴重,也應當整體規劃,在把握全局的情況下,允許各自修建。
3.2 ? ?少數民族環境保護機制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新型農村在各地興建,在規劃與建設過程中無法避免與忽略的重要因素就是自然環境。村寨建設需因地制宜,根據各村不同地形、地貌以及自然環境,采取不同的規劃布局形式,形成空間感覺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的自然村落。如:擂鼓鎮貓兒石村是一個建在微傾斜山坡上的村寨,利用坡度落差順次而上規劃布局。該村從公路到村內被一條河流阻斷,將不利因素巧妙地加以利用,建造一座跨河特色橋,作為村落的“門頭”;此外,村內有一條無污染的小溪常年不斷,該溪流被設計成為該村的最大特色,由上而下穿過村寨,常年均有活水流過,為村寨帶來不少生氣。
村寨的布局應該在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在原有生態環境基礎上而進行設計,少數民族村落更是如此,因其別具一格的建筑特色,要與自然背景環境相互呼應、融為一體、和諧共生,共同構成一副美麗的鄉村景象。在功能上,村落建設要考慮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根據各民族村落的發展特點,預設必要的基礎設施,將未來村落發展需求納入規劃之初。民族特色村寨要避免無規劃、無計劃的新建和擴建,在滿足功能性基礎上保護生態平衡,使人、村、山、水、林、耕的有機統一[4]。
3.3 ? ?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傳承機制
少數民族文化歷經5 000年變遷而沉積流傳下來,是一筆優秀的、有靈魂、有價值的財富。在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許多少數民族文化遭受沖擊,少數民族村民被漢化程度越發嚴峻,隨著民族村寨長居人口的不斷減少,村民凝聚力變得渙散,民族文化逐漸被弱化。加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被大量開發,對民族文化的侵蝕作用日漸顯現。因此,需要對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進行有效保護,并形成保護機制。
首先,少數民族生活中所形成的優秀少數民族村落文化可以通過文字、實物、圖片、視頻等方式保存下來,傳統民俗歌舞、傳統民俗節日活動等需要沿襲,深挖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并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子孫后代積累精神財富。其次,民族文化需要代代傳承,在教育中滲透優秀的民族文化,在生活中以言行進行影響,使村民從小就耳濡目染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強民族自豪感。最后,一切經濟利益均以保護民族文化為出發點,突出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實現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續發展。
3.4 ? ?少數民族村寨經濟增長機制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除了基礎設施設備好、村民生活環境優美、民俗文化得到重視和保護之外,要使村寨長期持續發展,還必須具備多樣化的、有實力的產業或旅游業作為支撐,使村民在自家門前、利用自家土地或者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發家致富,方為長遠之道。
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背景下,統一規劃種植農作物,成立種植技術小組,科學管理農業生產,專人對農業產品進行統籌統銷或加工銷售,創建生態農業產品品牌,實行統一經營與管理,帶動村民生產,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能夠安居樂業。如:桂溪鄉渭溝村伊納羌寨利用獨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及羌寨民俗文化特色、琵琶等農產品特產,重點發展旅游業,打造既滿足現代居住功能又極具羌族建筑特色的民宿度假村,與九黃線串聯起來,豐富旅游線路內容和項目,更加廣泛地吸引遠近游客前往體驗。
與此同時,定期培養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積極培育新型農民,通過科學知識轉變村民固有的舊觀念,挖掘適合本村長遠發展的新的農村經營模式,使農民真正過上富裕生活。
4 ? ?結語
村寨、環境、文化、經濟是任何一個少數民族村寨的核心要素,它們是一個有機統一整體,缺一不可,任何一方面出了問題,整個統一體就無法相輔相成,村寨的發展也會遭受影響。因此,要加強認知、科學規劃,在發展中不斷嘗試和反思,尋找一條適合各村長期發展的道路。
“5.12”汶川大地震雖然給以上少數民族村寨的建筑、環境、文化、經濟等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與影響,但是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幫扶下,當地政府和村民堅強奮戰,將被毀的村寨重新規劃與修建。震后10年,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村民的生活壞境得到極大改善,生活質量得到空前提高,順應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需要,部分村民開起了農家樂、民宿酒店等,部分村寨成立了農村合作社,實現了部分村民安居樂業的美好愿望。但是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開發中的不足,各村都應當克服一切困難,帶領村民將村寨往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
5 ? ?參考文獻
[1] 劉志宏,李忠國.城鎮化進程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規劃建設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5(9):31-34.
[2] 李忠斌,李軍,文曉國.固本擴邊: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理論探討[J].民族研究,2016(1):27-37.
[3] 姚文遐.西部民族地區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4(1):8-11.
[4] 龍曄生.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問題研究:以武陵山片區湘西南民族村寨為例[J].民族論壇,2015(3):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