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梅
【學校簡介】宜賓市江北實驗小學校,秉承百年名校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斷改革創新,砥礪奮進,學校現有岷江西路校區和翠微路校區,占地總面積29430平方米,有6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660人。學校非常重視教師繼續教育,除了平時組織教師外出學習先進技術以外,在寒暑假還積極組織老師們進行學習,有office進階操作培訓,有錄屏軟件學習,也有手機微課制作,還有視頻編輯等。大大提升了教師信息化操作水平,為學校后期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直以來,學校校本研修秉承著“從老師中來到老師中去”的原則,研修項目均從老師們自下而上的需求中產生。學校校本研修思路:需求指引 確定項目 找準切口 探索路徑 達成需求 專業提升。
一、研修非遺文化,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學校毗鄰宜賓學院,與教育學院、美術學院、文新學院等各院系保持著長期以來的友好合作關系,學校教師擁有了豐富、優質、前沿的教育資源。
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提出新時代應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學校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美術組教師敢于天下先,在美術學科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學校正思考如何利用本地優質資源建立一個適合學校的工作坊。經學校領導與美術學院專家、教授的多次論證,決定建立“傳承非遺”工作坊。
2018年初,美術老師在學校領導的帶領下到珙縣農耕文化傳習館調研發現:宜賓珙縣蠟染是宜賓僅有的四個國家級非遺之一,而宜賓苗族蠟染發展空間很大,但因蠟畫人不會染布,染布人不會蠟畫等原因,致使宜賓苗族蠟染發展并不樂觀。在宜賓學院和宜賓博物院的支持下,學校決定首開蠟染工作坊,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珙縣苗族蠟染引進校園,作為美術組的校本研修項目。
研修蠟染,教師要了解蠟染,要開蠟染工作坊,教師得會蠟染。學校組織美術老師五進珙縣羅渡苗族鄉學藝,組織美術老師拜訪國家級蠟染傳承人——宜賓珙縣羅渡王武寨的王力洪,拜訪染布傳承人——宜賓珙縣羅渡高建華。經過拜師學藝,美術教師們學到了基本的蠟染技能。學校隨即購買了三個社團班的教學工具,如蠟刀、蠟爐、蠟、布、染料等,在岷江西路校區開了兩個社團班,在翠微路開了一個社團班,在社團活動中研修。
【隨筆】美術教師蔣湘江的教學隨筆 ?記得第一天在學校畫的時候,我就感到不順手,沒有在珙縣學習的時候那么容易。主要表現在:蠟不易入布或很快入布。或畫不出線。于是懷疑是蠟出了問題。學校領導立即聯系珙縣的蠟染專家,我們下午放學后陳世清副校長親自開車又帶我們到珙縣咨詢學習,了解失敗的原因。當天晚上我們回到家已經是一點多鐘了。第二天早上立刻實踐,基本可以用塊面表現一些圖案。很快一周結束了,第一批蠟染作品出來了,效果非常不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主要表現在色很粉或圖案有的沒有。于是,在陳校長的帶領下帶著問題再次尋訪羅渡大染坊的高師傅和王武寨的王力洪。單面的車程要五個小時的車程,來回在路上就要十個小時。這一次我們用真誠打動了染布的高師傅,學到了染的技術,為我們自己蠟染提供了便利,也為我們把蠟染適度創新提供了保障。
在社團教學實踐中,我們克服了重重困難,蠟畫很熱,學校給我提供電扇,染布需要老師親自動手,特別是脫蠟工作量很大,第二天要看效果,陳世清副校長親自參與指導督促。短短的幾個月,我們從學習到實踐,到師生共同作品,到作品展全部完成。
在社團教學實踐過程中,美術教師們一邊進行教學實踐,一邊進行學習提升,美術教師經常與美術學院張莉老師進行線上交流,進行線下實踐教學研討、資源共享,也多次邀請到蠟染傳承人和美術學院專家到學校指導。老師和學生的蠟染技藝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傳承非遺的實踐教學活動有效地開展。
經過師生們幾個月的共同努力,形成了一系列以宜賓悠久的茶文化為題材的蠟染作品,并在省市區美術工作坊展評中均獲得一等獎。學校通過弘揚本地的茶文化和非遺文化,老師和學生習得了蠟染技藝,同事了促進了教師的專業能力的提升。
二、借力“三人行”,助推新進教師成長
近年來,隨著學校辦學規模逐漸擴大,每年新進教師20人左右,為促使新進教師盡快適應學校辦學理念和教育教學實踐,盡快成長。學校借力“三人行”平臺,對青年教師開展線上線下培訓。
【案例】應屆畢業生李琴老師的成長。本期,新進應屆畢業生李琴,擔任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在多次的課堂巡視中校行政發現,她的課堂資源太單一、教學方法欠靈活、教學設計欠合理,急需一副“處方”助推她的專業成長。學校針對她的情況,給她推薦了“三人行”平臺,特別是平臺中的專家資源十分豐富,教學建議、教材解讀、教學設計、授課課件、微課視頻等能夠極好地實現線上專家的引領。李琴老師通過平臺不斷地學習和研讀,切實把專家指導方法運用于教學實踐中,教學質量取得了明顯進步。
學校還將通過“三人行”平臺,預約專家到校進行專題培訓、面對面指導,實現線上線下互動交流,促進學校青年教師團隊的專業成長。
三、互聯網+助力,促進教師專業新成長
自2012年10月學校成為蘇派課改實驗學校以來,已走過六個年頭,學校小組合作學習課改成效顯著。但隨著課改的縱深推進,學科教師的發展進入高原期,他們的激情和熱情都有著不同程度衰減,亟待重新點燃課堂激情。
專家課堂互聯網+、翻轉課堂、智慧平板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教師專業成長開啟新征程。2017年5月學校邀請山東趙國英老師對全校教師進行喀秋莎微課培訓。但因學校教師年齡結構、信息化掌握水平等因素,大部分老師感到軟件操作繁瑣,畫面呆板,制作微課積極性不高。2018年1月學校邀請優芽公司開展“互動電影”微課培訓,通過這次培訓,老師們制作微課的積極性明顯提高,有51人參加學校微課比賽獲獎。雖然優雅微課畫面的動態感強,但聲音效果缺乏感染力。2018年7月學校又選派了6位骨干教師到成都參加手機微課培訓,回校進行二次培訓,培訓全面鋪開。手機微課制作簡單易學、用時少、效果好,只需要一部手機就能操作,大大激發了廣大教師參與的熱情。
隨著教師們對一些課件、微課制作軟件、手機APP、平板等的深入學習、研究、掌握、運用,結合教學所需,發揮集體智慧,創作出高質量的課件、微課,其中四、五年級學科智慧教育資源已收入宜賓市智慧教育云平臺資源庫,為宜賓市智慧教育資源庫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設計、練習、指南、課件、微課等資源,學校研修成果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推廣和共享。目前,學校已建立含有微課的數字校本資源庫,初步實現數字資源與學科教學相融合,得到各級領導、專家及使用教師一致好評。學校教師在微課制作和使用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3人次獲得省市區級教育信息技術等級獎,從而大大促進了教師專業的新成長。
這些從教師的教學、教師的發展和時代需求中確立的研修項目,得到教師們的認同并積極參與,既解決了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一個個難題,又促進了教師專業的成長和發展。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宜賓市江北實驗小學校將踏著信息化建設的道路,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