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定邦 陳雅杏 梁燕芬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小兒捏脊輔助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07月—2019年06月間在本院就診的60例早產兒進行分組治療,對照組及治療組各30例。對照組按照《早產兒管理指南》進行治療,治療組則增加實施小兒捏脊輔助治療,對比療效。結果:治療組喂養不耐受持續時間、恢復完全胃腸喂養時間、平均每日增加奶量以及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患兒實施小兒捏脊輔助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增加進奶量,縮短完全胃腸喂養時間,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小兒捏脊輔助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969.4?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4-080-01
近年來隨著我國二胎政策的開放,高齡產婦數量明顯增多。早產兒發生幾率也明顯上升。早產兒極易出現喂養不耐受的情況,這不僅不利于早產兒健康發育,而且也可能引起種種疾病,如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危及患兒生命健康,故積極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法幫助患兒盡快恢復健康十分重要[1-2]。此次研究將選擇2018年07月—2019年06月間在本院就診的60例早產兒進行分組治療,分析研究小兒捏脊輔助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做如下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
選擇2018年07月—2019年06月間在本院就診的60例早產兒進行分組治療,對照組及治療組各30例。納入標準:①確診為早產兒喂養不耐受。②無其他嚴重疾病。③患兒家屬對研究知情,自愿參與。對照組:18例為男,12例為女。胎齡:28-34周,平均為(31.52±1.38)周。出生體重:1062-2540g,平均為(1776.46±32.22)g。11例為順產、19例為剖宮產。觀察組:18例為男,12例為女。胎齡:28-34周,平均為(31.52±1.31)周。出生體重:1060-2548g,平均為(1776.47±32.37)g。12例為順產、18例為剖宮產。對比以上基礎資料數據,結果均顯示差異無意義(P>0.05),研究可行。
1.2方法
對照組遵循《早產兒管理指南》為患兒進行治療,在其喂養不耐受治療期間,每次為患兒喂奶前均先為其進行非營養性吸吮,即先讓其吸吮無孔消毒橡皮奶頭,吸允時間控制在10min左右,依據患兒情況選擇使用多潘立酮,在喂奶前使用,用藥量0.1ml/(kg·次),每8h用藥1次,使用3~5d。依據患兒情況選擇使用小劑量紅霉素,用藥量為5mg/(kg·次,日1次,同時為患兒做好腸外營養加強營養支持。
治療組,增加使用小兒捏脊法為患兒進行治療。小兒捏脊法方法如下:醫者將雙手的中指、無名指以及小手指握成半拳狀,將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對食指前半段,然后頂住患兒皮膚,拇指以及食指前移,捏拿皮肉,自尾椎兩旁雙手交替向前,推動至大椎兩旁,算作捏脊1遍。每次6遍,約3-5分鐘,在推捏第五、第六次時,以拇指在腰部用隱力將肌肉提起,每次約提4-5下,再以兩拇指從命門向腎俞左右推壓2-3下。捏脊前后半小時內禁止進食。
1.3觀察指標①喂養不耐受持續時間、②恢復完全胃腸喂養時間、③平均每日增加奶量、④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率。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其中計數資料類數據以(%)表示,采取卡方檢驗,計量資料數據則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取t檢驗,P<0.05,則可認定此項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組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率為3.3%(1/3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6/30)%,差異顯著(P<0.05)。對比兩組喂養不耐受持續時間、恢復完全胃腸喂養時間、平均每日增加奶量,結果也顯示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早產兒胃容量較少,胃腸蠕動較慢,吸允能力相對較差,因此極易出現胃潴留、嘔吐等喂養不耐受癥狀。據相關研究發現早產兒出現喂養不耐受的幾率較高,為25-50%[3]。喂養不耐受不僅影響胃腸道營養的恢復,而且也會延長患兒的住院時間,降低患兒的生存質量。在中醫看來兒之初生,皮薄而弱,乳食易傷,其認為喂養不耐受屬于脾氣虛證[4-5]。小兒捏脊屬于推拿常用手法,中醫經絡學說,督脈起于小腹下出會陰,脊柱是督脈循行固定線路,捏脊療法可疏通氣血、扶脾健運,調整臟腑功能,調整脾胃功能,通過刺激胃腸來促進胃腸動力成熟,增強胃腸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保護脾胃之氣,提高患兒喂養耐受性。該種療法不會為患兒造成創傷,操作簡單,因此更易推廣。在此次研究中治療組患兒喂養不耐受持續時間(4.35±0.48)d、恢復完全胃腸喂養時間(14.36±0.78)d、平均每日增加奶量(14.45±1.18)ml以及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率為3.3%,與對照組相比均更為優異。證明小兒捏脊輔助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效果較為顯著。但需要注意的是,患兒的身體較弱,整個操作過程中要注意控制捏脊力度,保證溫度適宜,注意觀察患兒反應以及表現,若患兒出現異常應及時停止,并進行對癥處理。
綜上所述,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患兒實施小兒捏脊輔助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增加進奶量,縮短完全胃腸喂養時間,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韓俊婭,李琳.捏脊輔助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48例臨床療效觀察[J].青島醫藥衛生,2018,50(5);384-386.
[2]蘇定邦,梁小瓊.捏脊聯合腹部按摩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19,26(4);517-518.
[3]丁瑛雪,任艷芳,崔紅.捏脊對極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影響[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8,26(3);308-310.
[4]李桂云,吳麗英.捏脊聯合腹部按摩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影響[J].中國農村衛生,2015,34(13);73-73.
[5]陳衛華,季武蘭,鮑婧.捏脊聯合腹部按摩護理早產兒喂養不耐受[J].護理學雜志,2013,28(5);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