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均章
摘要: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更好體現了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的教學觀,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常是局限于教師口頭的傳授和課本內容,而忽視知識的多元化和學生個性化,使學生很難全面理解和運用所學內容。隨著多媒體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教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多媒體教學工具在教學中的普及,使用多媒體教學逐漸成為完成課堂教學目標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教學手段之一。多媒體教學工具在課堂中的應用使課堂教學不像傳統教學那樣局限于老師的講授和課本,教師要用不同的表現方法對課程內容進行加工,使課堂內容更加生動,具體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學習內容,激發學習興趣。而多媒體恰恰滿足當下學生對“新課堂”的迫切心理。小學語文作為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和關鍵,學好語文,在啟發小學生的思維,提高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提升學生整體的文學素養上起著著重要作用。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在原有的教學基礎上豐富了課堂內容,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同時極大的激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基于此,筆者將從“用作導入,激發興趣;優化探究,鞏固理解;課后擴展,提高能力”三方面進行具體闡述。
一、多媒導入,激發興趣
在完成課堂教學過程中,導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種合乎時宜,適當形式的課堂導入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帶著極大的熱情投入和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因此,用多媒體設計合適的教學導入能夠使教學不在局限于原有的課本內容,從而豐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體驗感,并讓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述“各具特色的民居”這一課時,首先,我可以在上課開始用多媒體的方式導入各地民居照片,讓同學們領略不同地方的民居,引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讓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進而在課本內容講解完成后,再次提問學生關于不同地域的民居所具有的特點并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同學們獨立思考后,再做回答,然后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夠讓同學們體會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欣賞到不同地域風俗的民俗景觀,而且能夠培養同學們獨立思維的發展,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結果。
二、優化探究,鞏固理解
探究能力是小學生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具備良好的探究能力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容易的理解并掌握知識,促進思維發展;而且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學習體驗。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方法能夠不斷優化教學過程,多媒體能夠將課本內容通過圖片,音像等多種方式從多方面,多個不同角度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加直觀的理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例如:在講授 “秦兵馬俑”這一課時,首先,我會先用多媒體給同學們看兵馬俑的短視頻,并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視頻上是什么俑嗎?”教師對兵馬俑進行具體講解后,接下來學生可以通過視頻更加具體,直觀的了解到秦皇兵馬俑,讓同學們談談各自看完后的感受,教師做總結后,請同學們通過具體的照片對兵馬俑進行細致描述比如服裝,表情,動作,教師在做補充,使同學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更深刻的感受。最后在課程講解完成后讓同學們懷著無比敬重的心情再看一遍視頻,體會其中的感受。這篇課文如果僅僅是靠教師口頭講授和課本有限的插畫,是非常難想象到秦皇兵馬俑的壯闊宏大和精美,而通過多媒體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豐富學生課堂體驗,提高學習效率。
三、課后擴展,提高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教育不再是教師將知識一味的灌輸給學生,而是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小學語文作為學生思想的啟蒙教育,既要在教學中以教材內容為基礎,也要將目光放在課外,更加注重學生課后的探究擴展能力和語文素養的培養。
例如:在講解“文成公主進藏“這篇課文時,因為這篇課文的故事性較強,所以可以讓同學們課后自學然后再采用講故事的方式。上課時通過多媒體將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圖片展示給同學們,然后提問“同學們知道圖片上兩個人是誰嗎?有知道關于他們的故事的同學嗎?”在同學們講述完畢后,教師在進行補充講解。讓學生在課后搜集文成公主進藏有關傳說故事,進行相互交流。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更好的學習了解民間故事,提高文學素養的同時也能體會到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
多媒體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改變了傳統單調的教學模式,適當合理的將多媒體運用到日常的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去,能夠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更好的促進學生全面自由的發展,也能使得教師在原有的教學模式結合現有多媒體教學,真正發揮課堂上教師為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
參考文獻
[1]竇文娟.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名師在線,2019(35):94-95.
[2]劉亞亞.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教學的實施[J].內蒙古教育,2019(3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