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
摘要:環境問題不僅是我國發展中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還是世界性的難題。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既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環保觀念,又能讓他們認識到地理與生活的密切相關性,更能規范學生的行為,樹立社會責任感,獲得良好的初中地理學習綜合效益。
關鍵詞:環保意識;初中地理;有效措施
在現階段的初中地理教學中,部分教師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差甚遠,導致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度低。在初中地理中融入環保教育,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符合他們的思維習慣,更有利于在自由開放的生活背景下,激發他們思維的發散性,促進學生環保意識和思維能力的雙重提升。
一、從全局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資源是人類發展的基石,環境是人類發展的天然屏障。隨著世界經濟在緩慢發展向迅速騰飛的過程中,各種資源被開發,甚至是無度地開發,造成資源的枯竭,并在此過程中,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導致環境的持續惡化。教師通過運用地理知識,對學生進行環境方面的教育,有利于規范學生日常的行為,增強他們對我國相關政策的理解,樹立學生的環保意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地理教學的積極作用。
例如,在講授《水資源》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從以下三點進行講授。首先,整體感知我國的資源稀缺性。初中地理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我國在世界中水資源的世界排位,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并展示我國人均的水資源擁有量,幫助學生樹立資源危機意識,并讓學生思考由水資源短缺引發的一系類社會發展、人們生活的問題。其次,劃分小組。為了提升整體的合作效率,初中地理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教學,并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增強協作的高效性。再次,實施引導。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其他國家以及我國的政策著眼進行分析,并巧妙地將生活中水資源匱乏的現象加以聯系,讓學生更為真切地感受到保護水資源的緊迫性。最后,樹立環保意識。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提問學生:“你們可以運用哪些現象證明水資源污染或是短缺的危害?在生活中應如何規范自己的行為?”小晨積極地舉手說:“在沿海地區,因為大范圍、無節制地引用水,導致海水倒灌,出現漏斗區;在平原地區隨著水資源的大量應用,人們不得不打深水井;因為北方嚴重缺水,我國在實行南水北調的巨大工程。以上現象,既說明水資源短缺,又顯示水資源的危害。在生活中,我們應減少使用一次性水,喝涼白開,還要思考一水多用的方法,提升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
二、以現實為著眼點,增強學生環境緊迫感
信息技術為教學的發展提供助力,在減輕教師工作量的同時,延伸學生學習視野,幫助他們構建相對完善的知識認知,提升整體的初中地理教學質量。教師可以以信息技術教學為著力點,給學生提供更為真實和全面的資源狀況,并引導學生聯系身邊的生活,增強他們環境保護的緊迫感。
例如,在講授《大氣污染》這部分內容時,地理教師可以運用“引入現象”“激發聯想”“激發責任”“規范行為”的思路開展授課,增強環境保護的緊迫感,增強學生自我行為的約束力,真正地讓地理教學服務于生活,讓生活反作用于地理教學,獲得良好的地理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大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比如,“霧霾”等,讓學生意識到大氣污染與自身的生活密切相關性,并引導學生思考“限號”、提倡公交出行與霧霾之間的關系,增強學生對環境危害的認知。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想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大氣污染實例,增強學生的切身體會感,更有利于激發他們環境保護的緊迫感。
三、以實踐為發力點,認知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實踐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和討論,認識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的重大危害,讓學生通過形象化的感受增強對地理知識的認知,并以地理知識作為觀察和分析環境、資源的重要工具,在提升學生環境保護能力的基礎上,發揮地理教學的積極意義。
例如,在講授《水體污染》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化工廠附近的居民區進行實踐調查,真實地了解工業化生產給生活帶來的嚴重危害,讓書本中的知識,真正地與實踐,與現實相結合,提升學生的知識感受力,增強他們對環境保護的認知,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進而在生活中規范他們的行為,為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微薄之力。
總而言之,在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應從生活的角度開展授課,觸動學生的心理,并延伸教學視野的高度,讓學生從社會、國家的高度分析環境和資源對整個社會的重要性,從而由淺入深地講授地理知識,培養學生以小見大式的思維習慣,增強他們的全局意識和思維的整體性,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師相信雖然學生的行動如星星之火渺小,但是隨著整體國民環境意識的增強,我們的行為終會變成燎原之勢,促進我國環境和資源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銳利.小議初中地理教學中環保教育的滲透[J].新課程(中).2017(04)
[2]袁會林.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