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霓
摘要:新課程改革給教師的教育方式帶來了新方向,但也為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教師應當具備新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其中生活化教學就成為了教學發展變革的新理念,初中歷史教師要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感悟歷史,進而提升初中歷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策略
從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古今中外都在強調生活對于教育的重要意義,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化的教學思想也在一直不斷發展完善著,進而逐漸實現中國本土化。而我國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距離生活太遠,長期以來歷史教育的功能被異化,課堂教學僵化,教師教學的空間狹小,長此以往,并不利于初中歷史的教學質量的提升。為了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適應現代化的教學要求,促進學生社會化、全面發展,生活化的歷史教學是必要的。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一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樹立生活化教學理念,挖掘教學素材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其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映射作用。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樹立生活化的教學觀念。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當多途徑、多角度地挖掘生活化的教學資源,進而充分備課。歷史學科綜合性較強,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教育等無所不包,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背景等學生的基本學習狀況,挖掘教材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建立歷史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鏈接,為生活化教學提供良好的條件。
例如,在“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現代對于“一帶一路”報道文字或視頻,讓學生將古代的知識與現代進行想象聯系,便于學生對于“絲綢之路”開拓的意義進行深刻地理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電影《希特勒的名單》、《南京大屠殺》等從動態的、真實的角度向學生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情景,現實生活中的南景大屠殺紀念碑等都是那段歷史的真實見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生活中的素材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讓學生感悟到戰爭的無情與殘酷,進而更深入的向學生滲透人文觀念的價值觀。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提升教學效果
情感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由于歷史具有過去性,初中歷史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大多是距離學生比較遙遠的歷史事件,過于抽象對于學生理解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來實現歷史的生活化教學,如問題情境、角色情境、故事情境、音像情境等拉近歷史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學生體驗、想象和領悟,引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幫助學生更有效率、更深刻地學習歷史知識,認清歷史事實。
例如,在“大變革的時代”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編演歷史劇本,讓學生分別扮演商鞅、臣子、秦孝公等,再現當年商鞅舌戰群臣、堅持變法改革的激烈壯觀的場面,進而體會秦孝公頂著群臣、貴族的壓力,知人善任、進行變法的決心和膽識,感悟任何的變法之路無一不是充滿阻礙、披荊斬棘、艱難前行。讓學生編演歷史劇本也是讓學生體驗歷史的有效途徑。在“鴉片戰爭”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不理解當是各方勢力的做法,教師就可以設置問題情境,假設學生就作為但是清政府的一名官員,面對鴉片對于中人民的晉升與身體的蠶食,你會怎么做?面對強大的西方勢力,軟弱的清政府,你該如何應對已解決民族危機?通過生活化、自主性的情境探究,往往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體驗歷史情感。
三、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強化歷史體驗
生活化的教學形式并不僅限于教師問學生答,初中歷史教師可以組織多樣的生活化教學活動,如辯論、參觀歷史地點等,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增強歷史教學的實踐性,讓學生親力親為,將課堂與課外的時間充分利用,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歷史活動實踐資源,加強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親身體驗,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應用意識,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中蘊含的深刻含義。
例如,在“秦王掃六合”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場辯論,圍繞“秦始皇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這個辯題進行辯論,不能僅局限于書本上對于秦始皇的介紹,教師可以給學生時間查閱關于秦始皇功績與過錯的資料,確定自己的觀點,組織自己的辯證支撐論據,讓學生學會辯證的看待歷史人物。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這一單元的總結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掃墓或是觀看歷史紀錄片,引發學生對于革命戰士的英勇事跡和精神的了解和學習,有條件的話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相關的歷史紀念館,走訪參加過抗戰的老兵,傾聽還原當年抗戰的艱辛,達到情感與價值觀教育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歷史來源于生活中,具有生活化教學的意識。教師要善于積累收集與歷史相關的生活化教學素材,在教學活動中實現生活化教學的目標,拉進學生與歷史知識間的距離,提升初中歷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曉洋. 初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的策略探討[J].小作家選刊,2017,(34):205.
[2]于翔. 新課改下初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策略初探[J].亞太教育,2015,(35):1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