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夢勤 施小明
摘 要:師生關系是教學領域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得以有效開展的重要條件。“師生共同體”是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學過程達到言語交流、情感共融、知識共享的過程,因此,從“師生共同體”對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意義著手,通過發揮“師生共同體”的特性作用、發揮教師人格魅力、提升教師情感素養、增強師生交流的頻率,以促進和諧師生關系的形成,助力大學生發展成才。
關鍵詞:“師生共同體”;和諧師生關系;思想政治理論課
中圖分類號:G625.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5-0074-02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得以有效開展的重要條件,它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一種特殊形式和手段。“師生共同體”是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師生共同體”的內涵及其對未來師生關系的預期
(一)“師生共同體”的內涵
“師生共同體是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以一定的學習和研究目標為聯結紐帶、以探求學問和真理為動力的有機組成的團體。”[1]教師和學生是“師生共同體”中的兩大組成要素,能否實現教育的良性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的共同努力。“師生共同體”不但是學習共同體,更是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學平臺達到言語交流、情感共融、坦誠相通、知識共享的過程。其中,有效的交流溝通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心靈距離,拓寬師生之間的了解程度,是和諧師生關系形成的良好開端。
(二)“師生共同體”視角下對師生關系的預期
“師生共同體”視角下的師生關系以教師為主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需要密切聯系學生生活,讓學生在課堂上想說、敢說,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逐步培養他們探究思維的能力。并且教師能夠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業務理論水平,打破原來的教學單一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打造高效育人課堂,師生之間可以和諧相處、共同進步。
二、“師生共同體”載體對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意義
“師生共同體”不同于常規的課堂教學,它更加注重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師生之間的協同參與。“師生共同體”為和諧師生關系建立提供了必要載體,對培養和諧師生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一)“師生共同體”有利于增強師生交流互動
大學生面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上課熱情不高,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互動,整節課就變成了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師生之間無法充分交流溝通,長此以往,教師的授課內容就會脫離學生的實際,教師不再覺得教學是一種樂趣,于是師生關系表現出單向化。
“師生共同體”突破了常規的大班教學,是教師和小部分學生共同組建的小規模群體,教師與學生在組織中是獨立的個體,彼此平等。學生可以借助“師生共同體”載體增強其存在感;教師可以充分發掘每位學生的特征,對其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感,改變教師對學生的放任自流態度,有利于培養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師生共同體”有利于構建親和力課堂
受制于教師隊伍數量不足,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往往是大班教學,教師很難兼顧每位學生的利益訴求,學生的參與感比較低,表現出學習熱情不高,對于課上老師提出的問題不能認真思考,難以對學習產生興趣,師生之間很難達成共識,所以師生關系便出現了淡漠化現象。
“師生共同體”載體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面對面溝通交流,彼此不分年齡、級別,教師和學生同處于平等地位,學生可以在課上暢所欲言,盡情闡述自己的觀點。“師生共同體”可以改變師生關系的單向化傾向,消除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抵觸情緒,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有利于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增加人文關懷,實現師生之間情感共生。
(三)“師生共同體”有利于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一方面,在“師生共同體”體制內,一般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時間可變動性強,交流互動不受時間、地點、場所的限制,教師可以自主決定地點以及授課方式,師生之間可以相對自由地預約時間溝通交流,有利于實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角色的轉換,令學生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增加其團隊歸屬感、參與感以及獲得感。另一方面,加入到“師生共同體”中的教師更有奉獻精神和良好的職業素養,理論功底更加深厚,思想比較前衛,可以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能夠迎合大學生心理發展需求。因此,這部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中頗高。
三、“師生共同體”視角下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思考
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極為緊迫而重要的任務,為此,課題組向全國近40所高校發放調查問卷,并收回有效問卷1千多份,對“師生共同體”視角下如何更好地促進和諧師生關系的養成進行探索。
(一)發揮“師生共同體”特性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馬克思曾說過:“真正的交往體現為人對交往關系的自由占有,人從交往的形式主體轉為真正主體,交往真正成為人的自覺自由行為。”[2]欲改善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就要給予學生人格上的獨立和平等,讓學生以獨立的個體主動參與到教學之中。“必須把受教育者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和教育都應該以受教育者為中心,應尊重受教育者的個人經驗,并創造一切條件和機會,促進受教育者學習和變化。”[3]首先,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其次,教師應當以情懷為底色,注重和學生的情感交流,主動關心學生的學業以及興趣愛好,而且“師生共同體”最大的特征就是注重師生之間情感的傳遞、心靈的共鳴,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二)提升教師人格魅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是提高教師人格魅力的關鍵所在,學校可以開展教育科研實踐,培養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來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欲改變生硬的師生關系,必須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首先,教師需要具備一套自己獨特的授課風格,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體系中比較抽象的概念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把知識體系與社會現狀緊密聯系起來,采用實例教學,把教學中的知識化繁為簡,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探求知識的影子。其次,教師宜采取幽默風趣的授課方式以及實效的授課理念,適當的采用一些網絡熱點詞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過程中注重換位思考,根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選擇合適的授課內容和方式,制定正確的教學策略。最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由于“師生共同體”隊伍較小,方便組織,教師可以采用戶外拓展、實地考察、參觀訪問等多種形式的授課方式,讓學生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師生互動,形成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
(三)提升教育者情感素養,助力大學生發展成才
在關于在“‘師生共同體中,教師是否犧牲個人時間去幫助學生?”的問題中,有41.70%的學生選擇教師愿意犧牲大量個人時間去幫助學生,47.31%的學生認為教師會犧牲一些個人時間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師生共同體”中接近90%的教師愿意犧牲個人時間去幫助學答疑解惑。
“師生共同體”人員數量偏少,教師更應該用滿腔的熱情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引導他們快樂成長,注重和諧師生關系的培養。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平等的對待每位學生,根據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對學生給予適當的引導和鼓勵,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采用案例教學,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教師除了在學業上關心學生外,還要走進學生的生活,課下與學生打成一片,主動關心學生情感、學業、生活、家庭中的問題,耐心予以解答。此外,教師要主動分享個人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合理規劃人生道路、真誠引導學生的情感問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課堂秩序正常進行的基礎,有利于師生之間充分的溝通交流,提升思政課堂的親和力,教師能夠充分了解學生、關愛學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利于師生之間平等、信任、友好互助關系的建立。
(四)拓寬情感溝通平臺,增強師生交流頻率
第一,微信、QQ等自媒體平臺已經走入師生的日常生活,逐漸成為師生交往的重要媒介,師生之間增進了解可以借助自媒體平臺,學生對于遇到一些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及時與教師溝通,積極尋求教師的幫助。
第二,學校也可以搭建新的師生交流渠道,設立專門的線上交流平臺,供師生暢所欲言。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位教師專門設置了“周一下午茶”活動,創造教師與學生面對面溝通交流條件,兩者之間討論的話題沒有特別規定,這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溝通平臺,提高了師生之間的交流頻率,因而,師生之間的對話也更加深入。
第三,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局限于專業知識的學習,教師可以主動詢問學生的生活、理想、家庭以及感情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做到融會貫通,師生之間可以達到精神和思想的對話交流。教師主動詢問受教育者的生活狀況,尋找師生之間的共同話題,給予學生精神上的支持,心靈上的安慰,這對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師生之間共享知識信息,提高學生的綜合認知能力,拓寬師生交往的深度和廣度。
第四,把思政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致力于全方位、全過程育人,老師的作用不再僅僅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還可以成為受教育者的知己、良師益友,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形成和諧師的生關系。
參考文獻:
[1]? 楊麗麗.新媒體視閾下高校師生共同體建設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8,(3):207-211.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7.
[3]? 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元理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