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揚
摘 要:銀行監管是促進銀行業發展的重要環節,作為金融體系的核心構成,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經濟的加速發展,我國銀行業的發展狀況也發生了非常顯著的變化。雖然我國的銀行業監管已形成了一定的體系,但還存在許多不足和缺憾,還需要不斷地進行補充與完善。因此,需要對我國銀行業監管體系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找出符合我國國情并與國際接軌的解決辦法,從而加速完善我國銀行監管體系。
關鍵詞:銀行監管;發展歷程;問題;完善對策;銀監會
中圖分類號:F83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6-0076-02
一、我國銀行業監管發展歷程
我國銀行監管的發展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5—2003年,是中國人民銀行單獨履行監管職能的時期。我國銀行的監管從1985年以來主要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多年來中國人民銀行不斷地改變其監管方式,采取多種監管方式并行等措施來加大對我國銀行的監管力度,為了保證我國銀行體系穩定長遠的發展以及有效的防范金融風險做了大量努力,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監管模式已經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并且已經不能適應我國銀行監管的需要。第二階段,2003—2008年,是銀監會監管時期。銀監會取代了中國人民銀行對我國銀行監管的職能。銀監會用最新的理念、思路和機制開拓了銀行監管工作的新格局,在監管理念、方法、技術等方面相較于中國人民銀行監管時期均有巨大的進步,在汲取國外先進的監管經驗的同時,又保留了我國銀行監管本來的特色,在考慮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又建立了一套相對完善的監管體系。銀監會自成立以來,我國在銀行監管的法律體系和監管手段等方面均取得許多進步。第三階段,2008年至今,是中國銀監會的改革時期。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爆發是我國銀行業監管的另一個轉折點,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市場惡劣的大環境下,銀行監管改革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歐美等國紛紛采取一系列措施對本國銀行監管體系進行革新和完善,我國也積極地投入到銀行監管體系的改革過程中。目前我國對銀行業監管體系已初具規模并且已經顯現了國際化趨勢,但還存在許多缺陷,例如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過度依賴外部監管等問題。在銀行業未來的監管體系中,我國應及時發現并解決其中的問題,還需不斷地進行創新,促進銀行監管體系的改革。
二、我國銀行監管存在的問題
1.我國銀行監管存在法律缺陷。我國銀行監管制度發展相對滯后,相關法律制度不夠完善。如果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會對銀行監管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國現有對于銀行業監管的相關法律相較于其他發達國家仍不是十分完善,頒布的法律法規比較籠統,使得銀行監管機構不能對銀行做出正確高效的監管,降低了監管力度。本文認為,我國銀行業監管的法律體系并不系統,盡管進行了多次的修改和完善,但仍存在漏洞,例如相關的金融法規之間沒有形成嚴密的法律體系,而現如今,我國銀行業務范圍不斷擴大,新型的電子銀行業務崛起,但是我國在銀行業監管法律法規的制定方面有明顯的滯后,沒有緊跟行業發展的速度,一些規定與我國銀行業發展的現狀并不匹配,在許多方面仍存在漏洞。目前我國銀行業監管的法規大多體現在對行業原則上的概括,在法規中沒有明確具體標準、原則、實施規則及操作規范,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并且,我國銀行監管規章的制定目的在于彌補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時所出現的漏洞,以及對有關法規內容做出操作性的解釋,側重點應在于法規的具體操作。所以,即使制定了許多法律法規,對銀行業監管的收效也是微乎其微的,并沒有達到最初制定監管法規的目的。
2.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我國早期的銀行監管對信息披露制度已有所涉及,早在2002年我國就出臺了《商業銀行信息披露暫行辦法》,這對我國銀行業信息披露的內容、方式等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它的頒布標志著我國信息披露制度的初步形成以及與標準的國際監管相接軌。但是,目前我國銀行信息披露主要問題是存在信息披露不全面和不真實。首先,在風險信息方面,我國大部分銀行所建立的內部風險評級體系還不夠完善,在風險管理方面還停留在初級的探索階段。從風險信息披露的內容上看,我國銀行的風險信息披露主要側重于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上,而對于其他風險披露較少。其次,由于銀行信息披露不夠規范,大部分的信息披露都只存在于表面,并沒有進行深入的披露,這樣所披露的信息難以保證其真實性。當前我國的銀行監管仍處于初級的起步階段,雖然進行的大量的思考與變革,但仍處在一種低效的狀態。沒有抓住信息披露的重點,雖然進行很多的努力,但收獲的效果仍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3.過度依賴外部監管。由于我國特殊的市場環境和經濟體制,加之銀行自身的性質和地位,相較于其他發達國家的銀行監管,我國銀行監管也具有其自身的特點。我國銀行業監管目前主要面臨過度依賴外部監管這一問題,外部監管雖然在整個銀行監管體系中發揮著主要作用,但是我國銀行現階段的監管方式以被動監管為主,銀行自身缺乏監督的意識,內部監管的意識較為薄弱。另外,政府監管機構監管的權力相對較大,監管范圍寬,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監管主體發揮正常的監管作用。雖然政府近年來加快了對銀行監管革新的步伐,但從銀行監管的角度來看,政府仍處在整個銀行監管的外部,相對于銀行內部人的角度來講,外部人不可能完全掌握其監管和風險等問題。銀行資產的不透明導致了外部監管對整個監管系統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銀行的內部管理對于整個銀行業的監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雖然我們意識到內部監管對于整個監管體系的重要性,但是我國銀行的內部監管體系還不夠健全。出現了內部管理及工作人員風險防范意識較弱,銀行監管力度較小,管理層監管權責不夠明確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間接導致我國銀行在內部監管方面力度有限,在整體監管的過程中的影響相對較小。
三、完善我國銀行業監管的對策
1.建立健全銀行業監管法律制度體系。具備完善的銀行監管法律法規體系,銀行監管才會具有權威性。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制定相關的監管法規。新規章制度的制定者對不合時宜的內容進行及時處理,尤其要把握世界金融市場的最新動態,了解我國銀行監管的需要,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法規,對目前空白的領域及時建立相關的法規,形成完整、規范的法律體系。其次,我國應不斷地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在制定銀行法律法規時的經驗,在吸收發達國家監管立法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及時把握監管體制的革新,把握世界經濟市場的大方向,填補電子銀行這些新興的金融業以及外資銀行監管方面的法律空白,加強與國外監管機構的國際合作,在相關法律制定的時候既要借鑒他人經驗,又要結合中國自身的情況。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對于我國銀行業的監管是不可或缺的,我國應該按照《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原則和要求完善我國銀行的信息披露制度。首先應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完善我國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規,根據新形勢的發展進行不斷的完善,使信息披露更全面。不僅要披露風險和基本銀行狀況的信息,還要披露風險和管理過程資本結構以及風險與資本匹配狀況的信息;建立一套既能體現巴塞爾協議主要思想又能符合我國本國發展情況的信息披露制度,其內容應該更加廣泛,更加具體。
3.建立多層次的監管方式。我國銀行為了加快適應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發展的需要,監管體制應該不斷地調整與創新。政府在外部監管方面要逐步的進行改革,逐漸降低對銀行外部監管的監督與約束。對于銀行本身來講,銀行應當逐步建立完善的內部監管系統,明確銀行內部各個部門的監管責任,加大對內部監管的監察力度,提高銀行抗風險能力以及自身風險管理水平。根據銀行自身的發展情況采取不同的監管方法,鼓勵進行適當的管理創新,由被動監管轉為主動監管。努力適應當下經濟發展的趨勢,加強各部門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推動銀行監管體制的改革與發展。
4.提高監管人員素質。監管人員思想品德、業務能力水平等綜合素質的高低,決定監管的效果和作用。提高監管人員的素質水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高:一是要合理配置監管人員的專業結構,加大對高素質、專業化人才的需求,要注重對監管人員業務素質和監管技能的培訓,并且建立一支專業化、國際化的監管隊伍,打造一支能夠快速適應未來監管發展要求的監管隊伍。二是重新規劃符合我國銀行監管人員的系統性培訓以及一套完整的考核標準規劃,更具對監管人員的詳細了解制定分層次的培訓和考核,使監管人員的業務素質能及時跟上銀行業發展,定期采取考核制度,對考核不及格的人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對培訓后仍不能勝任監管崗位的人員勸退,適當提高監管人員準入的審慎性標準。
四、結語
總的來說,我國銀行業在監管方面已經逐步走入正軌,但仍存在許多監管上的問題。由于我國以前的經濟開放程度不是很高,導致目前與許多歐美發達國家在經濟以及銀行監管方面還存在一些差距。我國在完善自身監管體系的同時,還需順應國際銀行監管的潮流,把握新的方向。在建立與國際銀行業接軌的監管體系時,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我國的國情相結合,加速建立一套擁有中國特色的銀行監管體系,促進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經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