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淵媛
摘 要: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判斷的邏輯依據,論證當前提升資源型區域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存在的三個制約因素,并指出資源型區域經濟內生增長動力提升的三個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經濟內生增長動力;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F01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4-0036-02
黨的十九大鄭重宣告,“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進入新時代以來,人們的生活需要、生產需要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面對越來越多樣化、高端化、個性化的美好生活需要,夯實物質基礎是根本也是關鍵,推動經濟增長由外生化轉向內生化是資源型區域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當務之急。只有推動資源型區域的經濟發展,才能有效化解發展不平衡問題,從整體上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經濟內生增長動力是資源型區域實現發展的根本,也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的關鍵舉措。
一、我國社會進入新時代的邏輯依據
1.現實邏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中國經歷了浩浩蕩蕩的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生產力得到飛速發展,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越來越多的民眾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生活品質得到顯著提升,大多數人不再苦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即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因此,人民都跳出了以往物質需求的藩籬,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享受到更高端的服務,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雖然我國的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生產力水平總體提升,但是區域發展問題、發展協調問題、環境污染問題,以及就業、住房、養老、醫療等民生問題依舊突出。尤其現在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求日益復雜且多樣,人們不再將幸福簡單的定義為財富,而是有了更加高級、豐富的精神需求,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也不只是物質生活的充裕,更多地需要一種高品質的生活和高端的享受,渴望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更穩定的工作。因此,新時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制約因素便成了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基于這一現實國情,基于人民群眾現實需求的變化,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2.理論邏輯:馬克思關于社會階段理論。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是由不同的歷史階段組成的。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發展階段“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3]也就是說,人類社會必然要經過五個歷史階段,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是分階段演進的。
我們黨在馬克思關于社會階段理論的基礎之上,立足我國實踐,總結建國以來的經驗和教訓,結合現實國情,創造地對其進行了豐富和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做出了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科學論斷,黨的十三大對這一論斷做出了系統的闡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都將立足于我國這一最大的國情,在十九大政治報告中,辯證地闡明了“兩個變”與“一個沒有變”。習近平總書記科學地把握了我國現階段的時代特征,基于前人的科學理論基礎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重大論斷。
二、經濟內生增長制約因素
資源型地區在目前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困境,資源型地區轉型迫在眉睫,重點就是要從資源依賴性轉變為創新驅動型,從外源性增長轉變為內生性增長。從當前來看,實現經濟內生增長仍存在以下幾個制約性因素。
1.人力資本積累不足。實踐證明,經濟的發展需要經歷資源、資本積累,最后到技術和人力資本。資源型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帶有其他地區所沒有的特點。資源型地區要從依靠資源走出來,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人力資本是指集中表現在人身上的智慧、知識、財富、經驗等價值的總和。人力資本積累具體指勞動者通過接收良好教育、吸收新知識來提高智力水平和生產水平以推進地區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數據顯示,西部地區不論是義務教育、普通高中、大學專科、大學本科、研究生等學歷人數均明顯低于東部地區,高等學歷人才嚴重不足,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力資本積累不足以支撐該地區的經濟內生發展。
2.創新能力不足。在我國沿海東部,大多是資源貧瘠的地區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和應對資源產品匱乏的制約,往往選擇推進技術進步、開發替代產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效發揮了人力資本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國東部的經濟發展依賴創新和技術進步,依賴科學有效的管理。相反,在我國資源型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其廉價的生產要素,帶來了地區財富的快速增長,長此以往形成了思維惰性,一味地依賴資源拉動經濟增長,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受到抑制,形成資源排斥其他生產要素的逆向發展態勢。
3.制度不健全。只有合理的制度才能有效推動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落后的制度設置會對技術發展產生阻滯,從而影響經濟內生長水平,影響內生增長的制度包括產權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環境保護制度等。知識產權是產權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在資源型地區,只有建立科學完善的產權制度,才能吸引科技人才,激發資源開采主體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推動區域技術不斷創新。在資源型地區收入差距大,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應設計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縮小收入差距。資源型地區往往伴隨著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現象,環境保護更是需要一定的制度約束和刺激才能實現,制定合理的資源環境保護制度,刺激和約束資源開采者的行為,減少廢物排放,提高資源利用率,推動生產開發技術創新。
三、經濟內生增長動力提升路徑
進入新時代,東西部的差異日漸突出,表現為發展的不平衡的一面。西部地區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它們多依靠自然資源的開采來發展經濟,資源型產業在總經濟份額中所占比重較大。緊緊抓住以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夯實物質基礎是資源型區域發展的根本出路。因此,必須有效提升資源型地區經濟內生增長動力,通過提升經濟內生增長動力打開資源型區域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突破口。
1.積累人力資本,構建人力資本體系。勞動力是生產力要素之一,是科技創新和進步的源泉,是經濟內生增長的關鍵。人力資本積累主要依靠教育,人通過后天的學習所獲得的一切有用的知識都可以用來為經濟發展服務。一是積累人力資本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素質,進而推動經濟內生增長。通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在學習過程中就能有效地提升勞動者個人的綜合素質,勞動力的質量比勞動力的數量更重要。隨著勞動者對自然資源的認識更為深入,對產品制作工藝的掌握更為透徹,在生產過程中更容易對產品進行改進和創新,最終提升區域經濟內生增長力。二是積累人力資本有利于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對人力資本的投入不止是教育,還包括培訓、醫療、保健、人事費用等,對這些行業的投資可以增加區域內的第三產業比重,為區域內第一、二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務,從而進一步改良工藝、創新產品、延長產業鏈,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2.增加科技投入,加強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增長動力由外生轉向內生需要科技的支撐,技術創新是地區提升經濟內生長動力的關鍵。增加資源領域的科技投入,能夠提升資源開采的科技創新效率,減少資源利用過程中的廢物排放,實現區域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資源利用率低是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通過技術創新,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限度的作用,有效地降低政府的不必要財政支出。加大“產學研”的結合力度,培育技術創新體系,建立一系列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產業園區,提升區域內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使企業的發展具有內生力。
3.發揮政府作用,完善制度保障體系。在當前新時代背景下,經濟問題越來越復雜,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越來越多樣,政府在調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凸顯。首先,政府要從管制職能向服務職能轉變,致力于向全社會提供服務,有根據當地群眾的需求知制定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在傳統的資源型地區的政府定位上,往往更加關注GDP指標,奉行唯GDP論。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資源型地區民生問題更加復雜,民生需求更加集中凸顯,政府必須有民生意識,承擔更多的職責。政府與經濟發展速度密切相關,政府失靈會引起社會福利保障減少、經濟發展放緩、市場蕭條甚至出現危機,政府如果合理發揮其作用,則會拉動經濟增長,推動經濟內生動力的提升。政府參與完善提升經濟內生動力的合理的制度保障體系,不僅能夠有效刺激或約束個體的行為,而且能夠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從而促進技術的創新,提升資源利用率。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制度體系,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引導企業在利用資源的同時對資源進行保護,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四、結語
進入新時代,全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提高,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越漸凸顯。在這一背景下,發展經濟仍舊是關鍵,要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必須有效提升經濟落后地區、資源型地區的經濟內增長動力,以此來解決與發達地區的經濟落差,夯實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習近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N].人民日報,2012-11-15.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