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好宏
摘要: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化水平高低,反映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層次。作為與城鎮化發展有著密切關聯的房地產業,同樣取得了長足進步。如何協調城鎮化與房地產業發展二者之間的關系,成為業內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關鍵詞:城鎮化,房地產業,發展水平協調度
城鎮化建設是現代化進程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鎮化建設為我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作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傳統城鎮化背景下出現房地產過度開發、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現象,造成了難以逆轉的后果。
一、城鎮化進程與房地產業發展的關聯分析
首先,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直接帶動了房地產業的迅速發展。城鎮化比率系數提高,城鎮人口激增,對生活居住、商業配套、購物娛樂、醫療教育等產生了更為旺盛的需求,成為帶動房地產業投資開發的直接驅動力[1]。為滿足城鎮化帶來的需求,房地產業勢必要做出及時有效的市場反應。其次,房地產業的發展提高了城鎮化發展的效果和質量。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性產業,是滿足城鎮發展需求的基本載體,在拓寬城市框架、提升城市發展水平、有效整合城市資源等方面發揮著顯著作用。房地產業的實施過程,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外來人員參與其中,將更多的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促進了農村剩余人口大轉移。同時,房地產業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便利,搭建了有效開展道路、環衛、能源、通信等配套設置建設的平臺,也滿足著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需求,有助于優化城市發展水平,改善城市空間結構。
二、傳統城鎮化與房地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一)城鎮化建設區域間發展不平衡
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城鎮化進程相對較高,中西部地區較為落后,更拉大了東中西部經濟水平的差距。城鎮化的發展偏重于一二線城市的發展,忽視了中小城鎮,中小城市產業功能和服務功能較弱。但同時在城鎮化進程中東部沿海地區人口一直是凈流入,戶籍城鎮化人口大于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新型城鎮化將重點解決這一部分流入人口的生活品質,加快提出落戶政策方案,提高城鎮化質量。
(二)城鎮布局對資源、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長久以來房地產忽略了生態環境保護,導致城市污染成為嚴峻的問題。開發商以往追求速度與效益的發展模式嚴重透支資源,忽略了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的原則,導致園林綠地被擠占、生態平衡被打破。人口和產業向城市不斷集聚的同時,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城市綠化面積過少、建筑面積過大、工業污染嚴重、交通擁擠、資源過剩等現象,同時城市化的發展也受到了資源和環境的制約。
(三)房價與居民收入不協調
住房一直都是人們安居樂業的最基本物質保障,在維持社會穩定、保障民生、保持社會和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房地產存在著供需不平衡推動拉高房價,使進城務工人員在落戶城市方面面臨巨大困難。除此之外,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緩慢,遠低于房價的上漲,房價與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給社會帶來了不穩定因素。
三、城鎮化與房地產業互動協調發展的對策
(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的公共服務體系
受戶籍制度的影響,部分外來務工人員盡管長時間生活、工作在城鎮,但卻享受不到城鎮人口的福利政策,在房地產方面的需求無法凸顯。因此,盡快戶籍制度改革,放松落戶限制,消除戶籍在城鎮化發展中的弊端勢在必行。應該看到,部分城市已經全面放開了戶籍制度,實行居住證制度,這些行之有效的戶籍改革舉措,對于釋放房地產購買力具有積極作用,有助于加快城鎮化腳步。在加快戶籍改革的同時,要注重調整完善與戶籍改革相配套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充分保障外來落戶人員在醫療衛生、子女教育、擇業就業等方面的平等權益,摒棄傳統戶籍偏見思維,使其在城鎮落戶后真正安居樂業,為城鎮經濟發展提供原生動力。
(二)破解土地財政,避免將城鎮化等同于房地產化
長期以來,部分地區過度看重通過出讓土地使用權來獲取財政收入,增加地方財政收入。這種“土地財政”模式的發展道路,盡管可以在短期內獲取明顯的經濟效益,但不利于城鎮化的未來長期發展。對此,要扭轉現行的土地出讓制度,調整完善地方政府土地出讓受益機制。近年來,增設土地財產稅的呼聲越來越高,旨在通過土地使用權轉移,針對地價增幅而實現長期財政稅收收入,有必要加大試點力度。地方政府要繼續轉變職能,在城鎮化發展中由原有的“指導者”角色,向“服務者”角色轉變。同時,要打破地方政府與房地產業發展之間的利益鏈條,改變將城鎮化等同于房地產化的片面認知,降低土地出讓對于城市建設的貢獻度,避免刺激房地產業虛假繁榮景象,減少房地產業發展泡沫,實現城鄉均衡發展。
(三)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形成多層次的房地產供給模式
改革開發以來,我國房地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人民群眾在房地產業方面的需求得到合理滿足,房地產業投資總額、商品房住宅銷售價格及面積呈現出指數化增長態勢,初步形成了以商品房住宅供應為主、保障性住房供應為輔的房地產供給模式。但也要清晰地意識到,當前發展中存在的部分不容樂觀的現象與問題。要不斷完善多層次的住房供應體系,有針對性地增加中小戶型的市場供應量,面向大多數城鎮人口規劃設計合理的商品住房,充分滿足城鎮人口剛性需求,降低不符合城鎮化發展實際的超大戶型、高端型商品住房供應比例。對于保障性住房的實施,要明確政府的主導性地位,充分保證經濟適用房、限價商品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應力度。要同步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適用性機制,確保符合條件的城鎮人口及時納入及退出。要加大對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抑制房地產業過度投機,理順房地產市場運行機制。
(四)堅持以人為本,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從根本上看,城鎮化的目標在于實現人口的城鎮化。目前,我國的城鎮化僅完成了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卻未實現人口市民化,相應的城鎮化率指標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性,并不能真實體現出城鎮化效果。為進一步提高城鎮化發展效果,保障農村剩余人口市民化,要注重深化改革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提高土地征收占用補償標準,充分保障農村進城人群的基本權益。把城鎮外來人員的基本住房需求納入住房保障體系,對于符合享受保障房體系的外來人員一視同仁,公平公正地享受保障性住房適用機制。引導發展城鎮服務性行業,壯大城鎮勞動力市場,增加外來人員的就業選擇,幫助其充分享受公平就業的權利,為其安居樂業提供便利條件。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城鎮化與房地產業發展二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只有實現其協調有序發展,才能獲得更為理想的整體發展效果。
參考文獻:
[1]邱峰.新型城鎮化與房地產業協調發展問題研究[J].中國內部審計,2019(08):80-84.
[2]魏永雙.基于房地產市場視角下房地產稅對新型城鎮化水平的影響[D].濟南:山東大學,2018.
[3]李靜菲,王婕,李俞嘉.綠色新型城鎮化新思路———綠色建筑產業一體化新城[J].四川建材,2018(04):3-4,6.
[4]王國平.新型城鎮化應與產業發展相契合[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8(0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