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晨璐 任曉霏
摘 ? 要: 《論語》作為儒家思想的經典,在全球影響深遠。加拿大人民與中國人民有著友好合作的基礎,兩國致力于建設和合文化,加強《論語》在加拿大傳播交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加拿大五位大學教授進行深度采訪,探究《論語》在加拿大的傳播途徑和傳播效果,分析傳播困境及原因,并提出傳播路徑優化策略。
關鍵詞: 《論語》 ? 加拿大 ? 傳播 ? 影響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日益增強,尤其是影響了中華民族性格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文化作為主流文化,在世界各大文化圈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思想的根基在于《論語》,作為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代表作,《論語》不僅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經典,還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載體。加拿大人民與我國人民有著友好合作的基礎,兩國致力建設和合文化,加強《論語》在加拿大傳播交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論語》在加拿大的傳播和影響
筆者主要利用在尼皮辛大學交換學習一年的機會,深度采訪五位高校教授,形成關于《論語》在加拿大傳播和影響的質性研究。
(一)質性研究的概念和思路。
質性研究是一種在社會科學領域常見的研究方法,是在自然情境下對某一社會現象進行的整體性研究,是傳統科學從實證主義到解釋主義的轉變。“質性研究的價值正在于揭示意義之網所囊括的復雜社會關系及其動力結構”[1](79-84)。本次質性研究聚焦加拿大學術群體對《論語》的了解和認知,主要采用觀察和深度采訪的質性研究方法,收集一手資料并總結歸納,分析加拿大五位高校教授具體的個體經驗和社會情境,探究以被訪者為代表的當地學術群體對《論語》傳播與影響的理解。
(二)深度采訪的基本信息。
筆者對加拿大尼皮辛大學的五位教授進行了采訪,他們從哲學、道德觀念、社會福祉、國家治理、女性地位等豐富的視角闡述了《論語》的傳播與影響。
1.采訪方法
筆者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提綱,對三位被訪教授進行了面對面訪談,每次訪談時間為60分鐘到80分鐘,根據需要給予追問,記錄方式為紙筆記錄和電子錄音;與兩位教授進行了郵件交流,時間是間斷而自由的,記錄方式為網上問卷回收和Word文檔電子筆記。
2.采訪問題
問題主要圍繞采訪對象接觸《論語》的方式、對具體思想的理解、加拿大受《論語》的影響、《論語》傳播過程中的困難和原因。
基本問題如下:您是否學過中文?您是否讀過《論語》,是通過什么渠道學習了解的?尼皮辛大學是否有關于《論語》的課程?中國的領導人在國際會議或活動上提過孔子的哪些名言?您是否聽說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您對《論語》的感受如何,您認為這本書或儒家文化對加拿大產生了哪些影響?您認為《論語》在加拿大傳播有哪些困難及原因?您認為西方人一般愿意從哪些渠道了解《論語》?
3.采訪對象的學術背景
筆者通過郵件對研究南亞的佛教與印度教的Dr. Gillian McCann進行了線上采訪;通過現實的訪談,與研究神學和兒童文學的Dr. Sarah Winters簡短地交流了十分鐘。
筆者與Dr. Manuel Litalien 和 Dr. Lanyan Chen同時見面,進行了一次長達80分鐘的采訪。兩位教授都屬于文理學院的社會福祉和發展專業(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Welfa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Dr. Manuel Litalien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南亞的政治、跨國宗教、民主制、社會政策、民族主義、種族特點、國家統治方式等方面;興趣領域是南亞的文化政治和宗教多樣性、佛教的地理政治學、教育、老年群體、家庭等。Dr. Lanyan Chen是來自北京的中國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女性解讀、人權、健康和社會福利的比較觀點、公共政策解讀等方面;興趣領域是平權、公民權利、女性和社會發展、健康和社會福利的社會和文化層面的決定因素、非殖民化等。
Dr. Wayne Borody對儒道非常感興趣,采訪持續了60多分鐘。他屬于文理學院的哲學專業(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Philosophys),主要研究希臘哲學和印度哲學,也懂一些中國哲學;興趣領域是超人類主義和后人類主義研究。筆者在加拿大尼皮辛大學做交換生的下學期選了這位教授的哲學課,課程名稱是“東方哲學”,教授主講中國的道學、儒學、禪宗,輔以藏傳佛教和日本禪宗。筆者通過這門哲學課了解到了一位加拿大教師視角下的中國古老的智慧,尤其是《論語》的智慧。
(三)《論語》在加拿大的傳播和影響。
1.傳播歷史與途徑
根據Dr. Manuel Litalien 和 Dr. Lanyan Chen的回答,《論語》在加拿大的傳播歷史大致如下:十四至十五世紀,馬可波羅和眾多傳教士將中國文化帶到歐洲,一部分傳教士教授中國文化;十六世紀英國人和法國人入侵,后來歐洲人移民到北美;十九世紀末,在中國的義和團運動時期,一部分中國人留學海外傳播了儒學。他們認為傳播的途徑主要有傳教士、留學生、翻譯家、移民和異族婚姻。
2.五位教授了解《論語》的過程
Dr. Manuel Litalien對《論語》的了解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高中時期,他在17歲時第一次接觸了《論語》。對西方哲學產生了厭倦,所以去圖書館詢問管理員非西方人撰寫的哲學著作,管理員推薦了孔子、老子、甘地和佛教等書籍。此外,他的母親研究非西方國家的哲學尤其是孔子的哲學,也擅長翻譯,把論語翻譯成了英語和法語。他那時讀的是法語版《論語》,而且是簡化版,所以理解起來很輕松。接下來第二個階段是21歲—23歲在學院(College)時期,他所在的魁北克省,學院設有專門講授孔子的課程,他出于個人興趣選了那門課,從中懂得了教育和社會交往的重要性。第三個階段在大學(University)時期,《論語》中的方法對他影響很大。譬如,他讀博士期間研究了孔子倡導的國家統治方式、社會福祉和教育的方法論,研究了不同國家關心人民的方式,當國家無法提供人民所需的福利時人民會怎樣。
Dr. Lanyan Chen因為生長在中國北京,所以從小學就知道《論語》,中學階段學過孔子的名言,博士期間在加拿大研究集中反映儒家中醫思想的“替天行道”。她認為孔子的核心思想與基督教的核心相似——人民更愿意受道德力量的統治。
Dr. Wayne Borody從大學任教時期才接觸《論語》。他在學士階段研究古希臘哲學,碩士階段研究德國哲學,當時的教授介紹了印度哲學,他對此產生了興趣并在博士期間學習了梵語。之后到尼皮辛大學工作,學校開設“東方哲學”這門課,要求Dr. Wayne Borody不僅要講授印度哲學,還要囊括中國的哲學,尤其是《論語》。
3.《論語》對加拿大社會的積極影響
在加拿大《論語》更像一門哲學、一種生活方式。Dr. Wayne Borody對《論語》不吝贊譽:《論語》是微言大義,簡潔、樸素、凝練,卻蘊含了對社會和諧運作最基本、最根本的指導思想。他認為,孔子的思想融入加拿大國民的生活中,因為《論語》富有魅力且與當地文化契合度較高。Dr. Manuel Litalie列舉的例子印證了這一點:在他的家鄉——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家庭很重要,人們很注重家庭主義,即強調家屬情感的社會結構形式,這是人們的生活原則和指南,一個優秀的家庭應有團結的精神,組成相互配合的關系網,這與《論語》中“孝”和“禮”是維系家庭和國家和諧的必要準則的觀點一致。魁北克省的人們注重團結合作,會為了共同的目標組成團隊,彼此幫助而不是單槍匹馬,《論語》的核心思想“仁”倡導人們要友善、互助,而且要出自真心,在這一點上,兩國文化也是相融相通的。儒家的“天人感應”“天人和諧”“天人合一”與加拿大原住民對待自然的態度相似,他們相信大自然擁有神圣的力量,需要與之和諧共處以求宇宙穩定運行。關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r. Wayne Borody提到《圣經·新約》里有類似思想——你愿意他人怎樣對待你,那么你也要怎樣待人(Do 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這個在加拿大相當具有適用性,指導人們要尊重彼此的意愿,也對加拿大和其他國家交流起到了積極影響。
二、《論語》在加拿大傳播困難的原因分析
雖然《論語》在加拿大的傳播歷史較長,但是傳播效果卻有待強化,面臨一些發展困難。
(一)《論語》在加拿大傳播困難。
整體看來,《論語》在加拿大的傳播范圍不廣泛、傳播效果不顯著。在學校環境中,流傳廣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強,在普通民眾中可想而知。關于儒學文化對高校學科的影響,加拿大的尼皮辛大學沒有專門講解《論語》的課程,只有“亞洲文化”和“東方哲學”這兩門課程在某個章節講到《論語》。一般情況下,加拿大其他大學也是選取《論語》的部分思想,在西方哲學課本某個章節介紹,沒有對整本原著的系統性教學與講解。筆者所在的尼皮辛大學的195位教師里,只有3位教授對《論語》比較了解;多倫多大學的80位哲學教授,沒有一個是專門研究中國哲學的。Dr. Gillian McCann和Dr. Sarah Winters也只了解《論語》的“仁”“孝”“禮”這樣的基本思想,沒有親自閱讀過書籍,他們認為《論語》在加拿大的傳播范圍不夠廣泛、傳播效果不夠顯著,均認為“互聯網+”比傳統的媒體更能擴大《論語》的傳播范圍和增強傳播效果。根據Dr. Manuel Litalien的觀點,高校很少有學生知道《論語》,他們認為加拿大是典型的個體主義文化國家,強調個體的獨立性、自主性,大學生成年后不是依靠父母而是自己掙錢付大學的學費,平時兼職較忙,所以沒有太多時間閱讀課外讀物。有些課程的老師會提到孔子和《論語》,但學生也可能因為個人興趣不濃或學業記憶負擔較重而很快遺忘。此外,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接觸到的文化思想不同,即使針對加拿大本國的某個歷史細節,也不是每位加拿大公民都知道,所以只有部分大學生淺顯了解《論語》就不足為奇了。
(二)《論語》在加拿大傳播困難的原因分析。
關于造成《論語》在加拿大傳播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應該理性地面對現實問題、客觀地分析背后原因,這有助于我們完善不足、展望未來、保持信心。筆者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分析原因:
1.對“中國制造”的偏見遮蔽了文化的魅力
因為生長環境、所學專業、個人興趣等因素的不同,每個人一生中能否接觸《論語》無法確定,了解的程度又因人而異。對于《論語》,一般學校環境下的師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加拿大對中國的了解多是“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的商品銷售到世界各地,為各國平民大眾所熟知,各大連鎖超市競相擺上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產品,那些比中國的儒學更加“實用”、更容易接觸。因此,儒家文化如何在民間傳播并被接受,是有待解決的難題。
2.關于孔子學院
正如馬小寧所言“文明交融是最美好的相遇”[2]。孔子學院的目標是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架起中國與世界各國文化對話交流的橋梁,然而,孔子學院在加拿大的發展并不是很順利。首先,起步較晚,2006年才在溫哥華建立了第一所孔子學院。其次,孔子學院由于經驗不足,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孔子學院的師資、教材和教學質量難以保證。現在加拿大的孔子學院的師資隊伍少量是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原“漢辦”)外派的教師,大多是本地的兼職漢語教師,專業對口、接受過正規培訓的漢語國際教育教師不是主流。
3.提高中國國家形象需要持久用力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交流變得頻繁,各國都推出了旨在推廣本國語言文化的非營利性機構,這是教育服務貿易輸出的一種體現,也是各國增強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如韓國的世宗學堂、法國的法語聯盟、德國的歌德學院、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3]。其中法語聯盟于1883年成立,歷史相當悠久,機構遍布全球,法國哲學、藝術向來為歐美人所崇拜,成為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加拿大傳播和影響的強勢競爭者。我國需要進一步樹立國家形象、增強文化軟實力、打造中國品牌,通過主動形象宣傳,扭動被動局面,讓世界增加對我國的了解,消除某些誤解,從而為《論語》的海外傳播創造良好環境[4](119)。
三、促進《論語》在加拿大傳播的策略與建議
《論語》在加拿大的傳播困難,亟須采取對策以促進中國優秀文化在加拿大廣泛而深入地傳播,從而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情誼,促進兩國文化交流合作、取長補短,“用一盞燈點燃另一盞燈”。
(一)堅持物以載道,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現階段,我國制造業在質量基礎能力、質量安全風險、產品品種結構、產品實物質量和自主品牌培育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因此要推進品質革命,以質量安全為基礎,以先進質量為核心,打造能贏得市場認可的國際化品牌新優勢。商品是文化的結晶、文化的載體,要堅持物以載道的原則,盡可能爭取話語權,在商品的標識、圖案、造型上體現中國文化元素;在商品的制造過程中,樹立質量為王的理念,踏實負責,體現嚴謹細致、精益求精的中國精神。同時,對于中國商品和文化誤解的問題,建議加強兩國文化交流、教育交流,中國的學者、教師、留學生等可以去加拿大推廣中國文化,加拿大的學術群體也可來中國,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和體驗,增進理解。
(二)堅持創新發展,孔子學院在文化傳播國際競爭中保持“和而不同”。
創新性地加強孔子學院自身建設。孔子學院強化“服務性”、突出民間色彩。積極探索一條創新的發展道路,利用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加快漢語國際推廣,鼓勵民間合作,拓展中國商務、教育、旅游咨詢等業務,使其成為有一定盈利能力的服務性文化機構,保證海外孔子學院的可持續發展。在孔子學院內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在推廣中華文化時,應采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漢語教學中運用情景法、視聽法等,通過文化語篇、短片、音頻等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現漢語及其文化的魅力;舉辦文化活動時,在主題、場地、道具、互動等方面,呈現出獨特、創新、生動等特點,讓外國的漢語學習者自然而然地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
(三)堅持與時俱進,《論語》等文化典籍傳播凸顯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
為了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論語》的傳播應該尊重文化本身特色,并且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在傳播內容上,挖掘具有普適性的部分,選擇性地向外推廣儒家文化,比如仁、中庸、君子及對人際和諧、社會和諧等世界人民普遍贊同和接受的精華內容;在傳播隊伍上,《論語》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求以師生為代表的傳播隊伍必須是“仁人君子”;在傳播的敘事策略上,《論語》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傳播立場,要求對于論語的思想傳播不過多主觀解讀;在對受眾的把握上,《論語》提出“對中人以上,不可以語上”,要求對于不同的受眾群體要采取不同的傳播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在傳播競爭中,“風草論”認為正確的思想必然戰勝錯誤的思想,要以正面的輿論引導受眾;在傳播途徑和手段方面,應該智慧運用大數據技術,大力推進儒學文化智能化產品的開發[5](64-71)。通過播客、短視頻、電子雜志和網站、以臉書為代表的社交軟件及其他多種多樣的手段,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交互性、全球性、迅捷性,擴大傳播范圍,增強傳播效果。
四、結語
縱觀《論語》在加拿大的傳播與影響,歷史并不悠久,孔子學院的起步也較晚,但總體上對加拿大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被認為是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方式,對高校哲學學科建設具有指導意義,而且仁愛、互助、和諧的思想早已融入加拿大國民的生活中。同時,新時代各國經濟文化迅速發展,使得《論語》的傳播開始面臨一些挑戰,亟須針對性強的傳播策略:應該踐行物以載道,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力爭實現孔子的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再生,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和提高影響力水平;堅持創新發展,孔子學院在文化傳播國際競爭中保持“和而不同”;堅持與時俱進,在繼承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的優勢,精準定位新時代受眾群體的需求,讓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跟隨時代的脈搏一同躍動。
參考文獻:
[1]魏戈,陳向明.質性研究·多重對話——第五屆“實踐—反思的質性研究”學術研討會綜述[J].教育發展研究,2017,37(20).
[2]馬小寧.文明交融是最美好的相遇[N].人民日報,2019-05-17(05).
[3]宮也天.談孔子學院的發展現狀及改善意見[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4.
[4]阮李全.孔子學院境外辦學糾紛及其應對策略[J].社會科學家,2015(04).
[5]任曉霏,張杰,陳丹蕾,劉俞君.中國古代蒙學典籍海外傳播和影響研究[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1).
基金:本研究是江蘇大學2019年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階段性成果。本研究受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古代蒙學典籍的海外傳播及其影響研究”(17AZS012)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