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國
摘 ? 要: 中學階段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中學生的道德素質、三觀的形成與班級德育工作息息相關。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要踐行者,構建良好的德育環境是順利開展德育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切實強化德育效果的有效手段。本文從構建德育情景的現實意義著手,在中學班主任觀念層面和實踐層面探究構建德育情景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情境德育 ? 班主任
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班級德育工作不到位,不僅會影響學生道德的發展,而且會阻礙學生人格和價值觀的形成。由于中學生在認知、理解等方面尚未成熟,光靠說教等方式難以讓學生感同身受地理解和接受,導致德育工作難以取得理想效果。中學班主任必須不斷創新德育工作方式,根據實際情況構建特定的德育情景,讓學生置身其中,在教師的價值引導下實現自我價值的構建與成長。
一、情境德育的含義、內容、實踐價值及踐行原則
(一)情境德育的含義。
情境德育指的是情感環境教育,通過情境德育的方式,刺激學生的感官體驗,調動參與積極性,打造良好的教學情境。這一過程中需要通過以情動人或以景寓情的方式,體現核心價值理念,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全面參與其中,盡可能擺脫生理及心理上的負面影響,避免外界環境因素的制約,保證情境德育效果,提高教學水平。
(二)情境德育的內容。
在情境德育中,需要對人的心理機制進行有效調節,達到優化的效果,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通過情境德育的方式明確情感育人的功能與作用,提高對輿情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通常情況下情境德育心理過程包括意志過程、認知過程與情感過程三大類,涉及知、情、意、信、行五個心理因素。其中知為前提,信為動力,情是中介,意是條件,行是結果。
(三)情境德育的實踐價值。
情境德育的中介作用貫穿于情境德育心理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情境品質培育的中介性理論有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推進學生成長,使學生成長及學習過程中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在情境德育的教學過程中將情作為育人的基礎,從源頭入手,在情境德育教學環節結合學生心理乃至生理的變化趨勢,充分把握控制的力度,為學生品德發展帶來共通性影響,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品格。
(四)情境德育的踐行原則。
情境德育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活動不僅是按照知、情、意、信、行的順序運行的,每個學生均有獨特的個性,只有結合學生心理變化規律,明確學習需求,方可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1](88-90)。
若想達到最佳的情感育人效果,就要結合學生心理及生理因素的特征,和校內外環境的變化趨勢,進行針對性的情境設計,不僅要思考環境對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而且要充分發揮環境對學生思想品德起到的作用,將其作為情境創設的基本條件,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形成新的情境德育教學模式,創設新的情節,逐步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發揮品德及思想引導的作用。教師在情境設計環節要盡可能調節學生、教師與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真正發揮主導作用。
二、情景德育構建的現實意義
(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實現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有效連接。
目前德育存在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脫節。根據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從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始于行為和習慣,兒童對所見事物的深刻情感和個人態度又融入行為和習慣中[1](88-90)。由此可見,之所以出現學生知行脫節的情況,是因為德育過程中情感匱乏,導致學生難以獲得深刻而豐富的道德情感作為內在驅動力。所以,在德育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情感參與度,是解決知行脫節的有效手段。在德育過程中構建特定情景,可以使缺乏情感的知識授受變成生動形象、充滿活力、情知交融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領悟到德育的真諦,將認知內化并指導自己的行為,實現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有效連接。只有讓學生親自體會道德、感受道德,才能在今后生活中學會做有道德的人。例如,可以給學生布置道德作業,讓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留意周圍需要幫助的人,親自幫助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作用。只有在學生幫助他們,踐行社會道德的時候,才能真正認識道德。“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老師只是單純地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并不會真正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真正的道德教育體現在學生的日常行為上。學生的行為體現著道德素養,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道德教育。
(二)在德育課堂中獲得生活感悟,實現德育與生活的有效對接。
被抽象出來的“道德知識”,究竟能為學生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在傳統的灌輸式說教模式下,效果可想而知。德育效果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德育未與學生生活對接,“道德知識”與生活難以融合統一。在情景德育模式下,道德不再是口頭禪,而是學生的生活感悟,打破德育與生活的鴻溝,實現二者的有效對接。要讓學生明白,道德不是只有高尚的人才可以擁有。道德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應只把見義勇為、大公無私、默默奉獻當作道德,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能看出人的道德水平高低,道德可以是盡職盡責地把衛生區打掃干凈、過馬路時遵守交通規則,不闖紅燈,也可以是假期見到教師不選擇驚慌逃走,而是上前打個招呼,說句:“老師好!”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能體現一個人的道德,教師在進行道德教育時,一定要把道德和生活中的小事聯系起來,這樣學生就不會認為道德與自己無關。
(三)在生動形象的情景中增強學生代入感,切實增強德育工作實效性。
目前,雖然素質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應試教育的痼疾依然存在。在以灌輸知識為主導的應試教育課堂模式下,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倦、挫敗等負面情感,對人格的健全發展產生影響。情景德育模式打破了應試教育的樊籠,通過創設生動形象的情景,讓學生以特定的身份代入其中,實現對真善美的追求,塑造出認知、情感、意識、行為等和諧健全的人格,使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切實得到增強。教師可以在道德教育時,給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場景。比如當學生在回家的路上撿到了一筆錢,讓學生討論應該如何做。其實重要的不是學生要怎么做,而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看到其他人的道德水平,別人的做法有可能會對自己產生影響。設置道德情景并讓學生討論,能夠起到對學生的道德水平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的作用。
三、情境德育的實踐方法
情境德育過程中運用的教學途徑較為多樣化,體現了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特點,教師應充分引導學生,全面參與到情境中,真正做到以情促景、觸景生情,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改變情感狀態,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提高情感品質,在生活及學習中養成理性判斷的習慣,逐步形成良好的價值認知。
(一)營造濃厚的人文氣氛。
學校領導應當提高對情境德育重要性的認知,通過努力,針對性地構建校園文化情境,營造濃厚的人文氣氛,使學生受到學風、校風及教風等人文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深厚的人文意蘊。校園文化包括儀式文化、景觀文化、節日文化、教師文化與宿舍文化等多種內容,對學生日常文明行為的影響較大,可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櫥窗、校園網及板報等方式,踐行情境德育理念,引導學生養成文明習慣,提高道德品質。現在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文化教育,學生在接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素質教育。學生的一切發展都基于傳統文化的學習。傳統文化的熏染能夠對學生起到德育的作用。
(二)將德育情境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效結合。
教師在落實情境德育工作中,將情境德育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效結合,引導學生理性投入情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切實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形成獨立的人格,切實增強社會責任感。
可組織各類與公益相關的實踐情境活動,比如,義務植樹、義務大掃除、成為“愛心滿世界”志愿者、捐款、捐物、愛心助學、關愛失獨等都是很常見的公益情境活動,引導學生樹立關愛他人的道德觀念,養成樂于助人的良好習慣,為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奠定基礎。
(三)利用網絡媒體進行情境德育教育。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媒體,構造網絡虛擬環境、虛擬實驗室、虛擬班級、虛擬課堂及虛擬支部,等等。比如,與學生在“網絡論壇”上就某一歷史事件、重大時事和熱點話題等發表看法、提出觀點。教師可以模擬具體情境,引導學生角色扮演,強化德育教育效果,有利于拓展教育渠道,使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中接受不同的思想教育。構建網絡虛擬情境還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構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實時掌握學生的情感波動,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
(四)牢固樹立讓德育回歸生活的理念。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觀點,如果一味地將德育政治化、學科化,忽視對道德主體現實生活的關注,那么德育終將成為無根之舉。讓德育回歸生活,與現實生活建立起真實聯系,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培養道德品質,是德育的最終目標,也是實現德育目標的有效手段,生活是最有力量的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教師要組織和營造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世界,使學生成就主體人格。道德教育應該回歸生活,德育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素質的人,這一切都體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道德教育的受益者不僅是國家,而且是每個接受道德教育的學生。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且艱苦的工作,需要教育人員精心策劃,有針對性地落實,在實踐中踐行德育,方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
參考文獻:
[1]仇黎明.德育課堂:情智共生的三條路徑[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18,18(6).
[2]沈嘉祺.情境與道德教育[J].中國德育,2007(0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