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語文教學之中最為關鍵的構成部分,也是學生豐富自身知識、掌握技能以及提高自己能力的關鍵途徑。優秀的閱讀習慣確實能夠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同時也可以作為學生閱讀效率的保障,也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所必要的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僅需要注重對學生閱讀技能的培訓,還需要加強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通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以及學習水平?;诖?,本文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價值與意義,同時分析了當前閱讀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激活學生思維以及培養學生讀寫能力等具體方法,以期為小學語文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習慣,對策
小學階段中的語文學習,教師應尤其關注學生閱讀方式的教授,使得學生掌握一定閱讀技巧,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國新課程標準中也針對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提出了詳細要求,特別是強調了閱讀興趣的重要性,而閱讀教學指標也開始從傳統關注知識以及技能的掌握程度而轉移至對學生閱讀興趣、能力以及習慣的培養水平。盡管目前許多小學已經專門開設了專門的閱讀課程,但教師由于缺乏合理的教學方法,或是主觀忽略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導致學生未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故而,如何通過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成為許多教師關注的重點。
一、 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以及發展
優秀的閱讀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提高閱讀能力以及寫作水平也有明顯幫助,同時也是幫助學生學習各個科目課程以及綜合能力提高的基礎。學生通過閱讀可以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掌握多項技能、養成優秀的品格等,而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習慣讀書且能夠主動選擇適宜自己閱讀的書目,可以令學生充分運用教學資源,以豐富自身精神世界,進而實現終生獲益。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視為人類所有習慣中最具有價值的習慣,因為其為可以為學生終身學習以及發展提供服務。特別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其即將進入中學學習,所以此時的閱讀習慣不僅影響學生該階段學習,對未來學生的學習也會產生深遠影響。故而,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閱讀習慣,不僅可以提高當前學生閱讀能力,還可以為學生其他學科學習以及未來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有利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課程一般是由識字、寫作、閱讀、口語交際以及綜合性學習總計五個部分構成,彼此之間相互作用,且互相補充。可見,閱讀教學的作用不容忽視,新課程標準明提出學生掌握獨立閱讀能力的價值,并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知識的累積以及產生良好語感等要求。顯然,優秀的閱讀習慣有利于上述目標的實現。教師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拓展眼界,豐富知識儲備,可以引導學生對更多的文本進行閱讀。
二、 小學閱讀習慣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往往更為注意學生師資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教學工作中,教師也更為注重學生閱讀的連貫性。另外,教師也較為容易忽略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教學工作中,一般利用齊讀的方式開展教學,或是自由合讀的方法。即由一個學生高聲朗讀或是背誦某一段落,然后由其他教師一同朗讀。但該教學方式并不合理,閱讀重在發揮學生的個性,不同學生針對同一文本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與情感體驗,朗讀方式閱讀方法之間也存在明顯差異。教師選擇齊讀這一教學方法,久而久之會對學生閱讀的自由性形成限制,使得學生只是機械地朗讀文本,但對內容并沒有深入了解,對學生思考而言較為不利。且長期運用該方式,會產生許多學生濫竽充數的現象。
(二)閱讀教學被獨立
許多教師認為閱讀教學就是教授閱讀技能,所以并沒有嘗試將閱讀教學同其他教學方式融合,導致教學效率無法達到預期。語文能力不僅含有閱讀能力,還有寫作能力、理解能力等,而閱讀能力與其他能力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彼此相輔相成。教師將閱讀教學獨立,在教學工作中僅開展閱讀教學,也會令學生產生閱讀是一項獨立教學活動的錯覺,容易造成學生閱讀就是朗讀文章,完成文本閱讀之后并沒有產生新的感悟或是理解,對其他能力的提高并沒有明顯幫助。
(三)缺乏對文本重點提煉的習慣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缺少對學生提煉重點的培養,導致學生在文本閱讀之后,不能很好地概括文本之中的內容,缺乏文本的概括能力。這也同教師教學方法之間存在關系。如教師過分注重大聲朗讀。在教師認為,似乎學生聲音越高,注意力便集中,讀書效果便越優秀。但事實上,這種教學方式并不合理,一方面,學生高聲閱讀,對其他正在閱讀的學生也造成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學生高聲閱讀確實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但也意味著學生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識字、讀音之上,往往一篇文章讀完,并不能明白文本的內容,這并非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 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方法
(一)激活學生閱讀時的思維能力
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活躍自己的思維。而最佳的方法,便是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尋找可以深入解讀閱讀文本的切入點。切入文本進行進一步閱讀與了解方式較為豐富,包含有題目內容、作者、文本寫作背景以及文中人物沖突等,都可以作為切入文本的角度,進而引導學生以某一個切入點展開深入閱讀,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得學生能夠積極參加課堂教學活動,而該方式也有助于激活學生思維能力,令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思考,從而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以文章《天游峰的掃路人》為例,教師可以采用自由閱讀的方法,要求學生對該文章進行閱讀,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思考的能力。教師在學生正式開始閱讀之前。應先讀學生進行指導,如告知學生閱讀也并非是必須逐字逐句進行閱讀與分析,可以粗讀一遍,然后尋找文章之中的關鍵點或是感興趣的點,然后以該內容為核心進行切入,再次進行精讀,可以獲得不同的見解,對文章也將有更為深入的理解。然后在學生完成第一遍閱讀之后,教師應及時向學生提問,如詢問學生:現在,完成閱讀之后,針對該文章有什么疑問。學生自然會提出不同的問題與觀點,如僅僅看“天游峰”三個字便知道這座山峰如何險峻,那么為什么還有人愿意在如此危險的環境下做掃路人呢?如果是為了獲得更多收入,那為什么不去做當地的導游呢?此時教師便引導學生帶著這些疑問進行二次閱讀,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學習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也隨之化解。
該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找到矛盾點,并找到解決矛盾的關鍵內容,從而能夠對文本有更為深入的了解,長此以往,學生也自然會逐漸養成帶著問題閱讀的良好閱讀習慣,針對加深其文本理解深度而言具有積極意義。
(二)提高學生讀寫能力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同時,也不應該忽視學生寫作能力的培訓,積極開展學生讀寫訓練,使得學生養成讀寫結合的閱讀習慣。語文學習過程中,讀寫能力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通過閱讀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實現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可以顯著提高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能夠達到學生學以致用的目的,對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而言具有積極意義。
以課程《少年王冕》為例,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中可以向學生提問:一篇文章總有一句話或是一個細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那么這篇文章是否有這樣的語句或是段落呢?學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章將進行認真的閱讀,而部分學生便會找到文本之中的內容,如“母親含著眼淚回去了。”其中包含了母親對王冕的不舍,且由于家庭條件的限制,導致王冕只能輟學,而感到煎熬。此時,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學生:此時王冕的母親心里在想什么?又會對王冕說些什么呢?王冕在聽到這些話會有怎樣的表現呢?然后教師為學生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對上述三個問題進行解答。通過這種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及時記錄自己的閱讀感想,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寫作能力。
(三)提高學生概括能力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僅需要教授學生閱讀技巧,同時也需要令學生了解閱讀期間不需要實現面面俱到,重點是了解全文的內容,并加深體會,如此才能掌握文章內容以及精髓。作為語文教師,在學生遇到困難后,應及時予以點撥與指導,以便學生可以掌握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以課程《負荊請罪》為例,在課文閱讀過程中,教師便可運用該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該文章屬于一篇記敘文,而部分學生可能在課前閱讀后,對故事有一個基本了解。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便放棄要求學生逐字逐句閱讀,而是邀請學生對文章大意進行概括,然后要求學生分為多個小組,結合自身體會將文本內容改編為劇本,然后選擇優秀的劇本進行表演。該教學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然后引導學生對文章脈絡、故事內容有更為清晰的了解。隨著長久的鍛煉,學生在閱讀之后便可具備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對提高學生閱讀效率而言,具有積極意義。
四、 結束語
小學階段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教授關于閱讀的技巧,使得學生能夠掌握閱讀的具體方法,使得學生閱讀效率得到提高。為此,教師需要明確閱讀習慣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并了解當前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并通過激活學生閱讀時的思維能力以及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等具體方法,以幫助學生養成合理閱讀、享受閱讀良好習慣,為其之后的學習以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沈蘭.注重方法指導,讓語文課堂更高效:培養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對策[J].學子:理論版,2017:30.
[2]王健.學生閱讀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培養途徑分析[J].新課程,2015(10).
[3]陳明貴.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內蒙古教育:2016(7):39-40.
[4]趙素芳.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策略[J].中華少年,2019(11):82.
[5]趙小敏.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習慣養成中存在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2017(1).
[6]宋沂蒙.越讀越有趣:小學語文教學中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探析[J].考試周刊,2018(104):57.
作者簡介:王英,山東省青島市,青島市膠州市馬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