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混合并購方式旨在通過整合優勢進行資源共享,提升雙方的綜合競爭力以應對變幻莫測的市場沖擊,是企業快速整合金融資源、實現綜合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引起了學者與金融業界的廣泛關注。以浦發銀行并購上海信托為案例,基于會計角度從經營、財務、管理三方面分析企業并購帶來的協同效應。結果表明,從其財務指標可看出并購給雙方帶來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創造了很大的協同效應。最后,提出一些對策建議,以期為其他公司開展企業并購提供借鑒。
關鍵詞:企業并購;協同效應;案例分析;啟示
中圖分類號:F27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7-0063-03
引言
20世紀末以來,全球經濟呈穩步增長態勢,單一領域的發展已經不能滿足企業創新發展的需求,中國許多企業采用并購這一模式以實現企業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1]。近年來,通過參、控股信托機構的方式,我國商業銀行并購信托公司的案例也時有發生[2],這種方式促進整合企業資源互補、發展高效創新的新業務。進行資源共享將大大拓寬銀行的業務范圍,提高傳統的銀信業務績效,提升雙方綜合實力,推動它們向綜合化的經營道路發展[3]。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如銀監會多次提出支持金融業進行混業經營,放寬了相關法律法規的限制,鼓勵一些符合條件的信托公司與商業銀行進行并購,優化金融產業結構,增強企業效率[4]。因此,信托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可能是被大量的商業銀行收購或入股,已經被收購或入股的企業在并購后效益發生的變化能夠為擬進行并購的企業提供現實借鑒。
有關企業并購及協同效應的研究較為豐富,但是涉及金融領域不同行業的企業并購研究較少,同時銀行并購信托的案例不常見。本文立足于商業銀行領域,選取浦發銀行并購上海信托的案例,基于會計角度,通過財務指標對并購產生的三大協同效應進行詳細研究,驗證并豐富了商業銀行關于混合并購領域的案例研究,同時也對其他行業的協同效應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企業并購及協同效應概述
(一)企業并購的含義及分類
并購意為“兼并”“收購”,也是企業智慧力量與公司財資的完美融合[5]。并購通常劃分為三種方式,分別是橫向并購、縱向并購和混合并購。橫向并購是我國目前最普遍、發展最迅速的一種并購方式,可以通過規模經濟從而提高行業集中度和降低成本,以此提升企業在社會中的競爭力;縱向并購通過整合上下游資源,壓縮了交易中間環節成本;混合并購是不同行業為了擴大自身運營的產業范圍,促進企業多元化發展目標,實現協同效應,提高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
(二)協同效應的含義及類別
協同效應的本質是一種增效效應,是使用企業的隱性資產使整體發生改變[6]。協同效應又包括內部和外部協同效應,內部協同效應是指企業內不同部門和環節因為某一共同資源而使企業整體價值提升,外部協同效應則是不同企業間協作共享某些資源或者業務來獲得更強的贏利能力。協同效應一般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營協同效應是企業在實現并購后引起生產經營活動效率變化,使企業贏利能力提高。經營協同效應可以讓企業雙方在業務上彌補各自的短板,擴充企業市場分額,優化企業營收結構,同時也能夠讓企業提供更加全面綜合的服務,企業經營成果得以優化。
2.財務協同效應。財務協同產生的后果,更多的是利用相關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其中,財務協同效應最主要體現在并購后企業資金利用率明顯增強,而且并購發生進行的重組及調整也會使整體資本結構更為優化科學。同時由于稅收有可抵扣部分,公司利用這一特點也能夠為企業減輕稅收負擔。
3.管理協同效應。管理協同效應關注企業的管理活動效率對效益產生的影響。例如,在企業發生并購行為后兩個公司互相汲取經驗,使得原本的管理效率的差距逐步縮減,導致整合后的企業的管理水平提升,這就意味著并購后產生了良好的管理協同效應。
二、浦發銀行并購上海信托協同效應分析
2016年3月浦發銀行與上海信托就并購事項達成一致,有效彌補了信托業務方面的不足,浦發銀行也有充足的資金和客戶資源來消化運用信托所帶來的經濟結果[7]。而且,上海信托除了信托這一項,同時還發展了資產管理、證券和基金等業務,是目前信托行業中業務范圍最為齊全的機構之一。實現企業并購后,浦發銀行將拿下金融全牌照[8],有效地推動公司向綜合化發展,完善其產業鏈條,最終使整合后的公司企業價值最大化,成為浦發銀行立足市場的重要競爭優勢。浦發銀行通過發行近10億股股份來獲取交易對手持有的97.33%上海信托股權,交易金額達163.5億元。
并購能推動公司成長與進步,但是并非所有企業在并購后都會產生正向促進作用。為了解浦發銀行并購上海信托產生的協同效應,本文從經營、財務和管理三方面內容對協同效應進行詳細的分析。
(一)經營協同效應分析
企業經營協同效應主要表現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業務水平擴展以及經濟效益提高,經營協同效應實現過程(如下圖所示)。
浦發銀行與上海信托利用并購方式,實現客戶資源共享,整合后的企業也能夠通過同時開展多種業務實現企業資源共享、交叉互補。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經過詳細縝密的分析規劃大大降低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實現企業資源最優合理配置[9]。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到浦發銀行和上海信托通過共享渠道進一步加強關于傳統銀行業務及信托業務的合作,同時也促進了兩家企業對于交叉業務的分工合作,并以此來實現經營協同效應。
本文通過浦發銀行并購上海信托后的公司盈利水平判斷是否產生經營協同性,相關指標數據(見表1)。
由表1可知,浦發銀行資產總額有很大的擴張,在并購交易完成那年浦發銀行同比去年增長了16.12%,增長率在同行業屬于較高水平。2014年以來,浦發銀行利潤水平持續增長,凈利潤增長率卻呈現下降態勢,這與其面臨的市場壓力不無關系。通過收取手續費及傭金獲取的收入在近幾年也持續上漲,同2015年相比較,完成并購后增長46.38%,激增到406.92億元。這意味著并購促使增長率的提升,體現出浦發銀行因并購展示出業務擴展的成功性,也體現了上海信托對于浦發銀行利潤的貢獻能力,顯示出了一定的協同性。
浦發銀行從2014—2017年經營效率都在下滑,進一步體現了企業管理水平的疲乏。營業利潤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首先,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普及,銀行基礎業務服務效率低下和操作不便給銀行業帶來了巨大沖擊;其次,商業銀行面臨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等挑戰,而且政府對銀行業實施愈加嚴厲的監管政策,成本不斷上升導致了營業利潤率下滑。
(二)財務協同效應分析
如果企業通過并購能夠提升資金利用率,合理化整體的資本結構就意味著產生了財務協同效應。本文從償債能力和節稅效應兩方面進行具體效應分析(見表2)。
1.償債能力分析。對于銀行等金融行業來說,有的資產或負債無法嚴謹地劃分為流動或者非流動,導致在財務報告中無法獲取企業資產及負債的流動性情況。因此,本文將利用資產負債率及權益比率來剖析浦發銀行償債能力。從表2可知,浦發銀行資產負債率及權益比率并購前后都維持在一個穩定的范圍。首先,資產負債率基本上穩定在94%~92%之間,銀行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資產負債率高反而說明銀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強,也就可以往外更多的發放貸款來賺取利潤,所以浦發銀行的資產負債率趨于穩定,并購上海信托并沒有對公司的資產負債比率產生大的波動,公司償債能力一直處于穩健的狀態。但是,比率值有輕微的下降趨勢,說明并購對企業的償債能力有稍許正向積極的影響,企業可以良好的運用杠桿來幫助公司獲益。其次,企業在并購發生后權益比率變大,說明企業的所有者權益相較于資產有更多的增加,分散了部分企業財務風險,使得長期償債能力變強。
2.所得稅節稅分析。由表2可知,浦發銀行的實際所得稅費用率從2014年的23.97%降至2017年的22.05%,浦發銀行實際所得稅率整體趨于下降狀態,說明通過并購上海信托,企業獲得了節稅效果。
綜上分析,本文認為浦發銀行并購上海信托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財務協同效應,表現為償債能力的提高以及一定避稅效應。浦發銀行可以利用良好的財務協同性進行發展,來獲取不錯的財務成果。
(三)管理協同效應分析
企業管理活動效率帶來的變化以及由于效率的提高所帶來的效益最能體現出企業的管理水平。管理活動效率可以從企業對成本的控制能力中體現出來,本文利用成本收入比表征成本控制方面的管理能力。
成本收入比是單位收入下需要付出的相對應營業成本,2014—2015年浦發銀行的業務及管理費增加是由于公司業務規模、網點及其人員增加。2015年浦發銀行成本收入比值為23.12%,較2014年顯著下降了5.45%,說明企業每單位收入需要的成本降低,企業的管理效率也就相應的提高了。
在2016年浦發銀行的成本收入比出現反彈,由于2016年正是浦發銀行并購上海信托完成的時點,企業會投入不少資金用于渠道開發等,在營業收入上漲的同時伴隨著成本費用的增加。因此,企業的管理方面是否因并購產生協同效應在這里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浦發銀行并購上海信托這一案例產生了良好的協同效應。在面臨嚴峻的市場考驗下,浦發銀行與上海信托協同共進促使雙方共同進步與發展。
三、浦發銀行并購上海信托的啟示
隨著經濟多元化發展,國家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混業經營勢必也會逐漸壯大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通過混合并購來實現公司的全面發展戰略。本文基于案例分析凝練對并購環節及并購后產生的協同效應,提出相應啟示及建議。
第一,選擇適合自己的并購標的。公司通過并購優秀的企業來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增強自身實力,但是在準備并購時仍要謹慎考慮并購對并購雙方提出的要求彼此是否滿足。在并購環節中要充分判斷,深入了解待并購公司經營、財務、管理等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并購標的,最終產生良好的協同效應。
第二,關注金融業政策走向。在選擇并購對象時,企業不僅要考慮目標企業條件,同時也需考慮并購事項是否符合市場規律、行業發展態勢和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企業在并購過程中一定要時刻關注宏觀政策走向以及政府的扶持政策,這樣順應市場的發展規律就會在并購過程中游刃有余,借助政策這一把“東風”實現良好的協同效應,以此來助力公司的綜合化發展。
第三,關注企業并購后產生的協同效應。金融行業的競爭日漸激烈,混合并購以后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比之前單一模式更強,協同效應會更容易發揮其正向作用,全方面對客戶進行服務。在本文的案例中,浦發銀行收購上海信托以后,將相關業務逐步整合到上海信托業務平臺上開展,提高了業務水平能力,并促進了企業的管理效率,從而使得雙方的競爭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婁小宇.申銀萬國并購宏源證券的動因及績效分析[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8.
[2]? 祝凱.興業銀行并購聯華信托的協同效應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7.
[3]? 李連芬.全球金融混業經營背景下我國金融業綜合經營問題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6,(5):77-82.
[4]? 張微,魏琪瑛.商業銀行涉足信托業之意義與問題[J].商業經濟,2010,(12):70.
[5]? 劉良坤.企業并購財務績效及風險分析——以吉利并購沃爾沃為例[J].財會通訊,2012,(12):89-91.
[6]? 朱紅軍,汪輝.并購的長期財富效應——經驗分析結果與協同效應解釋[J].財經研究,2005,(9):102.
[7]? 尹漫.對銀行信托合作業務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時代金融,2012,(26):58.
[8]? 阮橙.我國商業銀行混業并購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8.
[9]? 胡挺,項紅葉.我國商業銀行并購信托業的動機及其經濟后果——以中國建設銀行并購興泰信托為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12):42.
[責任編輯 陳麗敏]
收稿日期:2019-09-19
作者簡介:康樂(1994-),女,山西呂梁人,碩士,從事技術經濟及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