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培
【摘 ?要】 ?小學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這段時間的成長與發育對孩子的未來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小學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能夠極大程度地影響學生的思維發育和性格成長。因此,小學班主任需要在班級管理中重視素質教育,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管理素質,創新班級管理方式,在教育管理實踐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 ?小學;班級管理;教育;實踐
隨著國內教育體制化改革的持續開展,以往的教學模式及教學觀念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教學管理的要求,教育的重心逐漸轉向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實踐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在此背景下,小學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也需要有所改變。小學班主任需要緊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對以往的教學及管理方法進行創新和優化,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合理安排,提升班級管理的效率的同時保障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一、小學班主任實施班級管理的作用
1.規范小學生的行為舉止。因為小學生對于正確與錯誤的認知存在偏差,所以很難保證小學生的行為舉止能夠一直保持端正,尤其是一些低年級的學生,這部分學生時常無法在課堂上持續保持該有的秩序。而在校內,小學班主任可以通過科學的班級管理,對小學生的行為進行合理的約束及教育,讓小學生從小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2.提高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由于國家政策的影響,學生基本為各自家庭的獨生子女或者第二胎。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學生極容易出現被家長溺愛的情況,從而導致學生對于失敗挫折等負面信息的接受能力不足。而合理的班級管理工作可以對學生開展有效的管理與教育,讓學生從小就認識到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也存在挫折與失敗。教師應對學生的錯誤思維模式進行及時的矯正,保障學生在將來能夠從容面對生活。
3.讓學生適應集體生活。通常情況下,小學生基本沒有太多集體生活的經驗,所以有可能會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觀念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可以通過科學的班級管理,讓學生了解個人的行為對集體的影響,明白集體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比如在課上吵鬧會影響班級的教學進度,不聽從教師的安排可能會對集體的利益造成損害等,通過持續不斷地教育,讓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集體觀念,從而保證學生將來可以適應社會這個大集體。
二、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創新與實踐措施
1.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做好準備工作。在新時代的教學環境下,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管理,保障學生多方面素質能力的提高,已是我國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小學班主任需要充分認識自己對學生的影響,做好班級管理的各項準備工作,在實踐中關心學生的成長,盡可能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從小培養其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優良的品格。小學班主任的任務不僅僅是讓小學生有良好的成績和養成遵守紀律的正確習慣,還需要根據學生的成長特點,做好不同的準備工作,解決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例如,年級較低的學生在新學期開學后,由于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往往會出現不安、焦躁等情緒。對于這種情況,小學班主任需要做好充足的心理輔導工作,讓學生可以積極樂觀地看待這些變化。此外,小學班主任需要做到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學生,尤其是一些家庭情況特殊的學生、插班生以及因為個人原因出現課堂缺席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心理特點一般為自卑、敏感,但又非常渴望他人的關懷。對于這部分學生,小學班主任要充分做到平等對待與尊重,并給予其必要的關懷。
2.給予學生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教師對于學生行為與成績的認可與贊同是對小學生學習進步的巨大推力,也是激勵教育的重要形式。小學生的心理會隨著年齡變化,到了五、六年級,學生的表現欲望會不斷增加,卻開始出現缺乏自信、畏懼失敗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班主任需要充分意識到自身對于學生的影響,全面關注學生的成長,對于表現良好的學生給予適當的鼓勵,增強其自信,并引導學生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對于存在某些不足,但在其他方面表現優異的學生,也可以以此為基礎激勵學生成長。比如,某位學生在學習上表現不太理想,但是他樂于助人、品格良好,班主任完全可以以此為基礎,給予適當的鼓勵與贊美,引導其他學生向他學習,也鼓勵其虛心向他人學習,從而幫助其全面發展。在班級管理中,對學生的鼓勵和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得學生和班主任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進而使得管理效率更高。
3.以身作則培養學生誠信意識。對于剛剛進入學校學習的小學生來說,老師是權威的化身,是不可撼動的真理,老師如果能把握時機,對以后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有著莫大的影響。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有著較為重要的地位,教師的行為對小學生來說是既具有參考與模仿的價值。因此,班主任在小學班級的管理中,需要對自身有較高的要求,尤其要兌現自己在管理過程中許下的承諾,只有如此才可以獲得學生的信任,讓學生明白信守承諾的重要性,培養其誠信意識。例如,在階段測驗之后,班主任說要給成績優異的學生獎勵,在成績公布之后,班主任需要及時落實獎勵,還可以加上其他額外的獎勵,這樣不但可以鼓勵學生繼續努力,還能夠讓學生看到老師信守諾言的表現,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培養其誠信觀念。
4.與學生充分交流,構建良好師生關系。不論是教育培養,還是傳授知識,最根本的依然是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如果教師在上課結束之后就馬上離開,不僅會影響學生對于教師的印象,還會讓學生認為教師與其是存在隔閡的。所以,小學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不僅要從學生入手,還要在教師層面做足功夫,比如鼓勵各科教師充分與學生展開交流,不僅需要在課堂教學時積極與學生溝通,還需要在課余課后與學生保持聯系,隨時隨地解決學生在學習上的難題。小學班主任還需要公開自己的聯系方式,讓學生在校外時能夠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從而在溝通中構建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培養師生之間的感情,讓學生明白學校老師不僅僅是高高在上的教師,更可以是一個親密的好友。
總而言之,班主任作為校內與學生聯系最為密切的人,需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對學生的影響及作用,班主任的行為舉止對于學生來說有著極高的學習借鑒價值。因此,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能夠對學生的思維發育和性格成長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在教育體制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小學班主任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不同年齡的發展特點,持續優化和創新班級管理工作,做好班級管理的準備工作,并在實踐中給予學生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以身作則培養學生誠信意識,充分與學生交流,構建良好師生關系,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讓學生健康全面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王婷.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創新與實踐研究[J].吉林教育,2015(7):63.
[2]韋健珍.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創新與實踐分析[J].考試周刊,2018(31).
[3]王慧慧.淺談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創新與實踐[J].學周刊,2016(24):131-132.
[4]葛慶生.淺談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創新與實踐[J].祖國,2018(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