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廈
摘 要: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要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立足于本地實際,探索適宜當地農村發展的脫貧之路,切實從根本上消除貧困。立足山西M縣實際,探析精準扶貧的現狀、困境及優化對策,以期為打贏全國脫貧攻堅戰貢獻山西力量。
關鍵詞:精準扶貧;現狀;困境;優化對策;山西M縣
中圖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1-0035-02
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的重要戰略部署,按照黨中央的總體部署,到 2020 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脫貧,做到“脫真貧、真脫貧”[1]。為如期實現這一目標,山西M縣立足實際,實事求是,多層次、全方位采取各項措施,從思想到行動上積極落實各項步驟,挖掘和清除貧窮病根,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變被動脫貧為主動脫貧,使貧困群眾各有所獲,切實從根本上消除貧困,為打贏全國脫貧攻堅戰貢獻山西力量。
一、山西M縣精準扶貧現狀及成效
山西M縣位于晉陜黃河峽谷中部,四面環山,土地貧瘠,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與呂梁山脈、太行山相連,是典型的農業縣。M縣境南北長約79公里,東西寬約50公里,總面積2.136平方公里,轄 23個鄉鎮、287個行政村,總人口53.0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81 萬人,耕地面積約110 萬畝。
2016年初,據M縣政府確認,全縣有179個貧困村,貧困人口3 688戶23 472人。2016年底,山西M縣實現0.73萬人脫貧,涉及35個貧困村,較2015年貧困發生率的21.23%下降至16.31%,平均下降4.92%。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4 854元增至7 588元,增長15.3%,其中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至3 765元。2017年,M縣實現了0.59萬人脫貧;2018年實現了0.42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8.33%。2019年底全縣剩余貧困村43個,貧困人口638戶3 517 人,貧困發生率降至6.35%。
山西M縣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積極開展幫扶幫困工作,經過四年艱苦奮斗取得了相應成就。
第一,落實扶貧責任,精準識別幫扶對象。M縣針對實際情況,精準識別幫扶對象,有目標性地實施政策幫扶,幫扶責任到人。對貧困戶進行建檔立卡,建立低收入農戶信息管理系統,確保工作到村、措施到位和幫扶對象實施到位。截至2019年,M縣建檔立卡戶由2016年初的3 688戶23 472人減少至638戶3 517 人,貧困人口逐年下降。
第二,完善幫扶隊伍,實施“一戶一策”幫扶措施。在落實幫扶責任制的基礎上,建立幫扶工作隊,引進優秀大學生擔任村主任助理,選拔基礎工作經驗豐富,管理能力強,致富走在前列的干部擔任幫扶工作隊隊長。發揮人才優勢,對接農村產業發展,有針對性地開展“一戶一策”幫扶計劃。目前,M縣在幫扶政策的支持下,玉米、藜麥、土豆等農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銷售渠道有了保障,農民年收入不斷提高。
第三,搭建服務平臺,積極開展金融扶貧。目前,M縣金融扶貧有專項貸款和小型貸款兩種方式,且覆蓋率在貧困村達93%以上。對貧困戶有較好脫貧項目且無資金者,M縣政府主動采取項目擔保形式,給予相應無息專項貸款,方式靈活便捷,這一貸款形式多受當地歡迎。對于前期自主開展創業,短期內資金周轉困難者,則以小型貸款為主。截至2018年9月,“交通銀行山西分行實現向M縣扶貧小額貸款新增投放325萬元,三年投放總額達914萬元。”[2]
二、山西M縣精準扶貧工作困境與難點分析
(一)山西M縣精準扶貧工作困境
1.精準識別存在偏差,難以準確統計。脫貧攻堅,精準識別是首要步驟,但受現實限制,留守村落的多數老、弱之輩,其子女在外打工,在統計收入時難以準確掌握,干部只能憑借住房、子女上學及家庭人口結構來判斷其是否貧困。受政策影響,一些村民故意隱瞞財產及家庭收入狀況,目的在于騙取相應扶貧資金。有些村民未評上,就采取各種方式擾亂正常登記程序,以達到自己評上的目的,給扶貧工作帶來阻力,精準識別難以精準落實。
2.惰性思想較為普遍,對脫貧工作存在短視行為。基于自身原因,貧困戶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且思想覺悟有偏差,對扶貧存在短視行為,認為精準扶貧就是送錢送物,是政府應該履行的職責。有些貧困人口懶惰成性,只等政府救濟,不愿勞動,坐吃山空。
3.資金緊缺較為嚴重,項目工作難以開展。在具體實踐中,一是資金不足,項目難以實施,貧困村所需要扶持的項目多、資金量大,不能夠輻射全面,無法滿足各扶貧項目的資金需求。二是部門資金整合難度大,資金下達渠道不統一,且又缺乏規劃,不利于“整村推進”,現有資金很難發揮應有效用。
4.特色產業結構單一,農戶缺乏牽引力。貧困村存在特色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條發展后勁不足,農戶發展缺乏牽引力。一方面,靠天吃飯的單一結構不能實現多樣產出;另一方面,產業改革多方位布局周期長,且收益存有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脫貧工作的推進。
(二)山西M縣精準扶貧工作的難點
1.自然條件較苦,鄉村基礎設施滯后。M縣位于黃土高原,地處山區,土地貧瘠、自然條件艱苦,地多田少,十年九旱,農作物抗災能力弱。在基礎建設方面,部分貧困村存在缺水少電、信息封閉等狀況,鄉村公路基本為土路,村莊道路缺乏硬化,尤其是雨雪天氣村內道路泥濘,難以入戶。
2.支柱產業缺乏,增收渠道難以拓寬。M縣的蘋果產業是全縣的支柱產業,但果品產區多集中在中南部一些鄉鎮,南北發展不均衡是其特點,北部則以農耕地,種植土豆高原耐寒作物為主。據統計,有75%的農民從事土豆與玉米種植業為主,產出周期長。加之微弱的家庭手工業和打工收人補充難以維持家計。貧困地區支柱產業缺乏,農民增收渠道難以拓寬。
3.市場服務體系未形成,缺乏致富帶頭人。市場化是實現農戶脫貧的關鍵。M縣的市場服務體系還不完善,一些農產品尚未進入市場流通,線上線下的配套服務作用還沒有發揮出來,有需求卻沒有產品的情形時常發生。農村專業合作社帶動效應還未真正形成。此外,農村經濟能人帶富作用效果不明顯,一是缺少帶領致富能人,二是能人留不住,農村一些富起來的帶頭人基于自身原因不愿留在當地成為新致貧原因。
4.教育科技落后,農業技能培訓較少。從統計來看,M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多為小學文化,年輕時在當地打工,年老回村,加之當地教育不發達,在技能培訓上不能針對當地實際開展,往往出現“兩張皮”現象,靠天吃飯、靠經驗與感覺成為一些貧困戶的主要思想。同時,科技致富、技術引領的效果很難在老年貧困人員身上發揮作用。此外,空殼化、老齡化再次加劇貧困的延續。
三、優化山西M縣精準扶貧的對策
第一,落實扶貧措施,確保扶貧方式精準。按照“一村一產業,一戶一策”的要求,并在精準識別基礎上,針對不同貧困戶制訂不同幫扶計劃,對幫扶措施、實施步驟及預期成效要進行評估和公開,做到幫扶有效果、實施有針對。實踐中,對缺乏資金脫貧者要開通綠色通道,采取金融幫扶;對重大疾病患者,要采取醫療幫扶;對創業缺乏技術者,要開展技術應用培訓,點對點、面對面幫扶。
第二,提高自身能力,培育多元增收產業。“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3]要立足當地實際,解放思想,找準產業發展路徑,既要在開拓市場發展區域產業上下功夫,又要帶動廣大農戶參與產業發展建設。努力把當地蘋果產業做強的同時,帶動其他旱地作物發展;積極開展農產品深加工,以技術優勢特色產業為先鋒,形成一業主導,多元發展、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
第三,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完善市場服務平臺。農業創新,科技為先。針對M縣貧困村現狀,政府要發揮“牽頭引技”工程的重要作用。要讓科技下鄉,走科技致富之路。要與生產農業科技院校開展幫扶計劃,建立工作站,與一線科技工作人員聯合開展前沿課題研究。要依托蘋果產業,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管理的農民技術員。要完善市場服務平臺,把當地的農產品及各類農作物推廣出去,要點對點地與各大商場及知名超市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通過線上線下實現農產品由農村向城市轉移,保證農戶增收脫貧。
第四,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扶貧資金投入。要依靠政策優勢,千方百計拓寬融資渠道,通過各種政策紅利加大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供給,使貧困村不因扶貧資金短缺而陷入困境。“扶貧資金較充足的貧困村在資金的配置上可以采用特惠與普惠相結合的形式,將適當比例的資金用作特惠來扶持貧困戶,剩下的資金作普惠來改善村莊的基礎設施和生活條件。”對得到扶貧資金資助后的普通農戶,要引導其參加技能培訓,或參與扶貧項目的資金使用,確保資金使用合理,繼而為下一次因技能培訓或項目拓展而繼續獲得資金補貼。
第五,優化農村經營制度,走合作經營脫貧道路。進行農村體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不斷增加農民收入。M縣在具體實踐中,要發揮地理優勢,積極探索土地確權、流轉等方面惠農政策,使原本停滯不動的不動產進行市場流通,發揮其應有價值;要逐級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匯集更多智慧創造財富等。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 郝衛紅,董良杰.山西精準扶貧中小額信貸問題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8,(19):9.
[3]?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