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紅
摘 要:近年來,以在線理財、支付、電商小貸、P2P、眾籌等為代表的細分互聯網嫁接金融的模式進入大眾視野以來,“互聯網+金融”已然成為一個新金融行業,并為普通大眾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資理財選擇。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金融行業的發展與互聯網之間建立了一定的聯系,并逐漸衍生出各種新興模式,雖然程序操作簡單,但是存在極大的金融風險。因此,如何有效規避“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風險,已儼然成為金融行業重點研究的熱門話題。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規制路徑
中圖分類號:F83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1-0076-01
信息技術快速更迭,促進了互聯網技術與各個產業的融合發展,“互聯網+”模式應運而生。“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處于“互聯網+”背景下,金融行業發展面臨著各種新的風險挑戰,本文針對金融風險類型與形成原因展開討論,并提出相應的規制路徑,希望能夠促進金融行業的長遠發展。
一、分析“互聯網+”背景下金融風險的類型
1.金融規制功能發揮不當。“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與金融行業快速融合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小微投資者,并運用了眾籌投資模式。在過去的金融風險規制過程中,主要對小微投資者采取小額化管理的模式,使得風險與投資額充分匹配。然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推進與發展,金融風險規避的功能并未發揮出來,具體表現為:其一,股權與債券時間價值存在矛盾,信用存在一定風險;其二,籌資方與小微投資方信息共享不及時,出現道德風險;其三,籌資方偽造聲勢,誘導小微投資者冒險投資。
2.企業金融網絡存在運用風險與操控風險。處于“互聯網+”背景下,企業金融信息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由此導致企業在實際的財務管理、核心技術研發、運營規劃等層面中缺少安全保障,面臨著經營風險。故此,“互聯網+”金融不僅要確保互聯網金融的開放性,還應該保證企業信息的安全性。
3.企業網絡節點范圍內存在病毒性感染風險。由于互聯網+金融的開放性特征,使得網絡節點內容極易受到病毒感染的不良風險。所以,從金融風險的管控標準而言,應該加以分析金融內容,掌握易感染風險因素,并采取合理措施控制好病毒感染,避免病毒的入侵。
4.缺少“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互聯網技術不斷更新換代,“互聯網+”金融的規劃經營方式也在不斷創新。然而,由于缺少互聯網金融的精細化法律法規,導致一些不法“互聯網+”金融行為被默認,嚴重威脅著“互聯網+”金融的長遠發展。
二、分析“互聯網+”背景下金融風險產生的因素
1.“互聯網+”金融缺少誠信體系。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中,金融誠信體系并未納入到銀行的征信系統,大多數小額貸款金融機構貸款無法利用征信體系進行調查,如P2P信貸機構的相關信息便不在征信系統之中,使得整體系統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難以深入了解到貸款人的實際情況,致使壞賬、賴賬等風險出現。
2.“互聯網+”金融缺少明確的監管機構。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中,并未建立起確定的金融監管機構。當前,在對互聯網金融相關業務進行監管時,仍然慣用傳統型的金融監管模式,但是傳統金融監管模式并未考慮到互聯網金融的相關工作,因此難以達到理想的監管效果。
3.“互聯網+”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較強,因此互聯網金融極易出現信息泄露的風險,致使用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同時,由于互聯網本身具有極大的安全隱患,不僅容易受到黑客攻擊,并且網絡環境安全性難以保證,導致金融風險加劇。
三、探究“互聯網+”背景下金融風險規避的路徑
1.完善網絡技術安全防護體系。在開展相應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過程中,應該借助于互聯網交易平臺作為媒介,但是,由于互聯網交易平臺的安全系數相對較低,經常出現黑客盜取數據、竊取信息的情況。因此,加強“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網絡技術含量至關重要。首先,應該立足于現階段的法律框架與法律體系,細化界定網絡技術的維護(下轉96頁)(上接76頁)工作,加大違規處罰力度,提升違規處理成本;其次,加強對網絡技術的監管,加強網絡技術的研發與管理;最后,高度重視培養網絡科技人才,提升人才的專業化水平與技術能力,為“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提供可行性方案,提升監管實力。
2.創新分業規制的基本規制模式。現階段,我國存在的金融規制模式主要為:一行兩會領導的分頁規制模式,主要以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作為分業經營項目。然而,當前“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與金融行業逐漸融合,形成混業經營模式。因此,不管是傳統型的金融發展趨勢,或是“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都使金融風險規制模式產生了新的挑戰與難題。因此,為了滿足“互聯網+”金融的實際需求,則應該推動金融規制的深化改革,提升規制的功能性,將金融業務作為主要風險規制對象。
3.互聯網+金融中要納入金融誠信體系。“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中,應該完善誠信體系的建立,保證用戶可以運用真實身份進行金融交易,并對企業身份與個人身份加以審核,政府部門應該積極配合監管工作的開展。誠信體系應該與互聯網金融之間建立起有效聯系,保證企業的信用與個人信用符合相關要求,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相關交易,提升“互聯網+”金融的交易成功率,有效避免壞賬、賴賬等風險,促進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互聯網+”行業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的高效性、安全性受到金融消費者的青睞。互聯網金融推廣范圍不斷拓展,參與互聯網金融的人數持續增加,由此衍生出多種互聯網金融業務種類,如貸款或者投資等。然而由于互聯網金融中難免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挑戰,到時消費者的財產安全受到一定的威脅。因此,為了保證“互聯網+”背景下金融行業的安全,國家應該完善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相關立法,加大扶持力度,促進互聯網金融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