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添祺 潘書波
摘? 要:本文綜合體育教學實際情況推陳出新,從體育教學問題入手,以改變體育教學現狀,提高高校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并促使學生養成一種健康合理的體育意識。為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本文將提出一些改革策略,努力提高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水平以及教學質量。
關鍵詞:普通高校? 課程改革? 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1(a)-0065-02
據《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大學生身體素質甚至還不如中學生。這樣的結果顯示,多少令人感到驚訝。大學生相比較于中學生,學習環境相對寬松,沒有了升學壓力,普通高校安放著體育設施器材與場館,大學生有著充分的體育上課時間以及大量的鍛煉閑暇時間。然而,現實情況來看,普通高校學生體質不升反降,唯獨可以做出的解釋是,普通高校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整體淡薄,體育教學引領過程中的不足以及引導體育鍛煉習慣的失位。針對于此,體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1? 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現狀
1.1 強制體育達標標準的降低
大學生耐力素質持續降低,在武漢、西安、南京等多所高校運動會取消了女子3000m和男子5000m項目。原因是現在學生體質下降明顯,校方害怕發生猝死現象。部分長跑的取消反映了大學生針對耐力的鍛煉幾乎是空白的。從另一方面來講則是強制體育達標標準的驟降。以女子800m為例,現在是3min50s合格,然而十幾年前的標準線僅為3min30s。當下大學生對參加體育鍛煉存在“缺鈣”現象,高校仍未把體育教育當成學生鍛煉乃至成為培養健康生活方式砥礪品質的重要手段。
1.2 學生缺乏學習意識和欲望
體育課程不同其他課程,開放的空間、多樣的體育設施,這是一個令人身心愉悅的寬泛空間,陳舊單一的教學內容,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很難達到想要的教學效果。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高校體育教師仍采用較為傳統的單向授課演示以及習慣性讓學生進行自由活動,這與新課改的理念是不相適應的。
1.3 體育教學評價活動的缺失
教學評價是教學的必要補充,合理及時的教學反饋與評價機制,能真實反映體育教學現存問題,有利于教學問題的修正與完善。但是,當前許多高校在體育教學方面都存在教學評價方法單一、評價方式不科學等問題。僅依靠學習成績,是具有很大弊端的,體育教師對授課過程中學生學習過程、進步情況、體育情感養成不太重視,這根本不利于學生自覺參與體育意識的培養。
1.4 缺少明確的教學目標
現如今普通高校體育教師普遍存在著一個偏見誤解,學生大量的自由活動時間與自主練習是開放的體育教學。高校開設體育教育課程主要針對的是沒有了升學壓力的成年人,促使其養成合理科學的體育思維和鍛煉習慣意識的過程,通過自由練習的方法進行教學無疑存在著弊端。除此之外,我國大部分高校體育教師都沒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體育達標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傳授完一定的內容之后就讓學生自由活動,導致高校體育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沒有實質的提高,同時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鍛煉意識,嚴重影響到高校學生的終身體育能力的發展。
2? 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對策
2.1 從“有體育活動”向“有效體育活動”的轉變
近年來,在國家強力政策的推動下,學校體育在保證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時間方面取得了明顯成績。但學生身體活動水平嚴重偏低的現實表明,學校需要重新硬性的規定運動成績達標標準,對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進行時間量化考核;需要從學校“有體育活動”向“有效體育活動”的工作思路轉變,即要提升體育活動時間中中高強度運動時間的比例。并且學校在這個過程中,務必需要保證體育器材設施應有盡有,保證學生可以在一個充足硬件設施的供給下進行體育參與。
2.2 以興趣培養為導向
學生對體育項目是否存在欲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在學生中間的形象與地位。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將自己塑造成獨立單向的教者,機械而被動地執行教學大綱,將體育知識與技能灌輸給學生。體育教學是一個老師教與學生學的雙向溝通環節,僅僅單純的傳授,學生本身對于體育鍛煉是無法從心底產生熱愛之情。因此,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體育鍛煉,養成一種終身體育體育意識的習慣,教師就要重視自身良好形象的塑造,改善師生關系,要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活力與魅力,這樣才能吸引學生、帶動學生,激發起學生對體育的熱愛,讓學生愛上體育運動。
2.3 以習慣養成為目標
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并養成體育鍛煉的意識,是展現體育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在體育教學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對提高體育教學效果,奠定學生終身體育能力,有著重要的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針對當今高校生體質健康存在的問題,改善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手段、方法,建立激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科學評價體系,調動學生主動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把基礎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術的教學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多種手段,逐步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的習慣。
2.4 明確體育課的實施計劃與目的
為避免體育自身魅力的消失。體育教學活動容不得荒疏,養成鍛煉的習慣,每天達到一定的運動量,保持健康體質,是關乎人的大事,強國之根基。體育教學不單是學生得到運動的機會,更是一種意識,在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懂得運動機理,掌握運動要領與競技的規則,運動的準備與恢復以及運動過程中心率增減的規律為目的,必須解決學生課上學生角落里偷閑的問題。教學主管需要規范的認真審閱體育教學計劃與方案,努力制定一份合理實用的體育教學計劃。
2.5 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結構
為順應課程改革的大方向,體育教學應作為體育課程的開發與體驗過程,更應該提供開放的課程、開放的空間、靈活的上課方式,努力讓學生進行主動習得的探索。作為一名體育教學者,進行專業扎實的基本功選拔,是體育教學順利進行的必經之路,同時為避免教師只為完成教學日程,高校必須建立實施教師專業評審制度,參照學生的體質情況、體育參與的積極程度對體育教學工作及時作出反饋。
3? 結語
盡管專業化精細化的學校體育教學工作是推進高校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和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支撐,但不是唯一支撐。高校學生規范性的合理化體育參與和體質健康水平的持續向好,需要全社會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長遠來看,建立政府主導下的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體育鍛煉參與促進機制,是提升高校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未來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 胡俊.簡析終身體育教育思想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田徑,2019(7):58-59.
[2] 湯偉華.體育教學改革與學生健身方法的探究[J].知識經濟,2019(19):134-135.
[3] 邢媛滿.人才培養視角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中國農村教育,2019(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