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怡潔 許傳宏 易蘇婷
【摘 要】本文通過對“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展覽進行分析,剖析了隈研吾“粒子化手法”及其理念在展示領域中的應用,重點分析了在公共展示空間中人與自然的關聯與修復問題。目的是對如何運用“粒子化”理念探尋充滿生命的公共展示空間進行思考。
【關鍵詞】粒子化,關聯與修復,人與自然,展示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3-0115-02
隈研吾出生于1954年,是日本現代建筑界代表人物之一。隈研吾運用“粒子化”將建筑打散在環境中,隨環境變化而變化,與環境融為一體。他將建筑與環境有機結合,建筑如同“展示的語言”,描繪出“粒子化手法”獨特的魅力。
一、隈研吾與“粒子化手法”
(一)與“粒子化手法”結緣
在隈研吾大學時期,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的著名作品“住吉的長屋”問世,激發了隈研吾對混凝土建筑的反思。隈研吾想打破混凝土將建筑與環境、人類的隔離,因此才有了“粒子化手法”的誕生。
在他接觸到賴特的設計思想之后,真正開始對“粒子化手法”進行系統的思考。此同時,在荷蘭風格派繪畫的影響下,隈研吾開始思考借助縫隙表現空間“流動”和“消散”的可能性。回國之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對“粒子化手法”的研究中,正式與“粒子化手法”結緣。
(二)何謂“粒子化手法”
“粒子化”這個概念在2008年隈研吾寫的《負建筑》一書中首次提出,并在其中加以解釋:粒子化就是凝聚的反轉。世界是由粒子構成的,世界的多樣性意味著粒子的多變性,粒子的構成是多變的、有生命的,因此粒子可以構成各種各樣有生命有變化的物質。“粒子化手法”利用材料模糊了空間外觀,這就意味會破壞物體的整體外觀,使其在周圍的環境中變得具有短暫性、滲透性。
筆者在進一步分析之后,認為“粒子化手法”是對材料進行再編輯,對空間外觀的材料形式進行再設計。每一種材料的特性都是不一樣的,甚至,同樣的材料運用手段與連接的不同,也會呈現出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和觸覺感受。“粒子化手法”的特點在展覽“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中展示呈現出來。
二、關聯與修復:“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作為東京展的延展,展示了隈研吾“粒子化手法”的最新成果。
(一)展示內容:與新材料的相遇
隈研吾認為,與新材料的相遇,標志著新時代的開始。展覽以各個材料的運用為線索,展示了隈研吾過去30年的設計成果。
隈研吾沒有一味追求強烈的視覺沖擊, 而是用材料構建出貼近自然的建筑造型,采用“粒子化手法”來發掘各種材料的屬性,打造一個與光互動的空間,將公共空間融入環境之中,根據材料的特性和環境的特點,運用“粒子化手法”改變材料的間隙和距離,使得材料變得會“呼吸”,以此來關聯人與自然,讓人們可以在這樣的空間里更進一步感受到自己與自然的聯系。
(二)展示空間:材料的表現力和結構
隈研吾利用“粒子化手法”對材料進行加工,通過材料形態的改變來表現結構。在2013年韓國雙年展中,隈研吾的“竹制過道”,他將彎曲的竹子通過固定點固定,形成一定的弧度,人們可以靠在這個過道上休息,這個竹制過道裝置長達15米,連接著兩個不同的展廳。“竹制過道”不僅作為一件雙年展的裝置,更是通過竹子的結構和形態連接了人們的身體與建筑。“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展覽將隈研吾對材料的思考進行了系統展示,龐大的建筑和細小的自然素材之間的界限被打通,使得人們對展覽的體驗與感受在空間中愈發強烈。
三、充滿生命的公共展示空間
公共空間是提供人們日常活動的場地,具有很高的開放性、容納性和展示性,同時個別的公共空間也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一)會呼吸的展示
隈研吾認為:“若想讓建筑與建筑所在地相互融合, 需要充分考慮構成兩者的基本粒子的尺寸。”隈研吾尤為重視對材料間隙的處理,有了間隙的存在,空間才能表現出良好的通透感,打破混凝土的死寂,將空間展示出與人的身體相貼合的自然感,令空間變得“會呼吸”。
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民藝博物館的設計實踐中,隈研吾因地制宜,他將博物館的形態與傾斜的地形相結合,不著痕跡地融入自然。起伏的菱形建筑形態,貼合流動的展覽空間,配合博物館內變換的層高和間隙,將參觀者帶到充滿生機的戶外區域。隈研吾還運用巨大的落地玻璃,將展館外的象山之景引入室內,讓博物館與自然產生對話,落地玻璃外覆蓋著一層菱形青瓦磚,不僅增加整個空間的通透感,還融合了當地江南地區的建筑風格,增加了人們進入和參觀博物館時的親切感。
(二)有生命的展示
自然材料擁有生命循環的周期,相比混凝土是脆弱的。脆弱本身就是生命的一個特征,人類就是脆弱的存在,因此人類會對自然的材料產生一定的親切感。將材料的這種生命特質加入到構建的展示空間中,人們就會對這樣的空間產生一定的親近感。
在設計中國成都知·美術館時,隈研吾將水的意境和中國傳統的建筑元素“瓦”相連接,創造出了有著流暢動感的建筑外在形態,在兩者的作用下,美術館最終呈現的是一種動靜相宜的狀態。這座充分體現了當地自然山水韻律的美術館,通過周圍的水,將美術館、天空和老君山連接在了一起。光透過磚瓦進入美術館,使得展品在美術館中與自然也產生了互動,人們身處美術館中,既能感受到藝術品的造型與色彩,也能感受到老君山的人文氣息。
在虹橋國際展匯的設計案例中,作為一個建筑群落,隈研吾對它們的創作更加貼近自然,即在令人窒息的高樓中打造出了一片“城市中的村落”。隈研吾運用石頭、磚瓦、木材、水等自然元素來豐富其中的空間層次。不僅如此,隈研吾在設計空間外觀時將木材規整切割開來,按照一定的寬度排列,利用鋼筋連接到一起,把木板做成類似百葉窗的屏風。它們垂直懸掛在玻璃外墻上,彼此的間隙和距離可以更好地保護隱私和防曬,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室內光線的充足,保證展覽者或參觀者能在良好的光線下展出或者參觀。
多樣的公共場所、多樣的大自然,統一被混凝土所占據,人們在失去了大自然的多樣性的同時,也失去了建筑的多樣性。隈研吾一直致力于通過“粒子化手法”追求公共空間、空間外觀與環境的統一。
四、結語:未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人類運用材料進行創作已經持續了上千年,材料的運用可以說是代表了一個大時代。“粒子化手法”將尖端技術下的現代新材料與自然材質相結合,充分發揮材料在展示設計中的運用,為人們創造出充滿自然氣息的展示空間,在考慮環境、文化和地理條件等外部因素的同時,根據當地獨特文化建造出充滿地域文化和自然氣息的建筑,為未來描繪出一幅自然和城市共存的設計藍圖。
參考文獻:
[1][日]隈研吾.十宅論[M].朱鍔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日]隈研吾.負建筑[M].計麗屏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3]彭禮孝.對話隈研吾[J].城市環境設計,2012,(7):1.
[4]靳思楠.隈研吾建筑作品及理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4.
[5]臧茜.“讓建筑消失”的新理念——對日本建筑師隈研吾“粒子化建筑”理論的探討[D].南京藝術學院,2012.
[6]Botond Bognar.Kengo Kuma selected works[M].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5.
[7]Botond Bognar.Material/immaterial:the new work of Kengo Kuma[M].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9.
作者簡介:葉怡潔(1995-),女,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會展與環境空間設計。許傳宏,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會展藝術與技術。易蘇婷(1996-),女,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會展與環境空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