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勢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國家,不僅需要重視年輕一代的精神與追求,還需要注意基礎階段道德的養成。從目前的形勢上看,德育工作在面臨多元化價值沖突的過程中,商品經濟的發展也伴隨著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網絡文化的沖擊。但是,傳統的優秀文化,卻蘊含了豐富的文化人生哲理和道德追求。這些文化知識,恰恰與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形成互補。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使用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小學的德育教育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源泉。發揮傳統文化的價值,培養小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整體的角度提高小學生的道德水平以及文化素養,增強對應的民族自豪感。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小學德育
一、 傳統文化在德育中的滲透意義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文化知識融入中國,這些文化在一方面促進了知識的交流,但是另外一方面卻影響了小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形成,造成了較深的負面性的影響。中國傳統的文化展現了博大精深的特征,在德育教育滲透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強不息、勤勞勇敢、文明守禮等精神的發揚。例如:人們對我國傳統節日的輕視,導致了傳統節日的忽視情況出現,但是國外的圣誕節、情人節等卻開始盛行。還有不少商家也借此機會,做出各種促銷活動,這樣就導致精神文化建設發展得到了限制性。長久下去,國有的傳統文化認識逐漸淡薄,道德觀念等逐漸下滑。越來越多的老人摔倒“扶不扶”與座位“讓不讓”的問題呈現。教師也應把握好教學模式,避免學生在剛開始就對德育教育失去興趣。傳統文化在德育當中的滲透過程中,第一,可以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在傳統的背景下,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與文化底蘊。加強對道德規范的約束性,切實推動德育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第二,傳統文化是德育教學的主要內容。例如:“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豪情壯志可以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耙恢嘁伙?,當思來之不易”的道德準則,可以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第三,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學生道德觀念。積極響應國家及有關部門素質教育的號召,凝聚幾千年的智慧結晶。
二、 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德育當中的路徑
(一)增加優秀的傳統文化比重
想要從本質上引導學生發揚與繼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那么就需要對學生進行教育性的引導。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講文明、愛文化。在傳統道德的基礎上,形成自身優秀的文化設計。從宏觀的角度上,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并在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質。在宏觀的思想當中,心存善念,樂于奉獻,愛好和平。在德育教材當中,需要加入一些可以培養學生人格的傳統優秀文化,展現學生的愛國情懷,促進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的形成。
(二)優化體現形式
相關的教師,需要在德育的教材當中,加入一些學生可以理解的傳授方式。例如:文言文的發展是傳統文化傳授的主要形式之一。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很多時候會出現不能理解的情況。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將動畫、故事、圖畫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加直觀地展現到小學生的面前,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途徑地開展實踐教育
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不僅需要理論性的支撐,還需要在理論的基礎上,融入實踐的過程當中。例如: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辦一些經典的朗讀活動,內容可以從《大學》《弟子規》《千字文》《三字經》等上面進行選取。另外,還可以制定每天或者是每周的計劃,促進學生理解經典文學的精神。其次,教師可以組織一些社團活動,讓學生參與到武術社、合唱團、舞蹈團、繪畫社等當中去。比如:繪畫社團就可以以“孝道”為主題,展開對應的比賽。合唱團就可以以“愛國”為主題,熏陶對應的德育精神。接著,教師可以在清明節的時候,組織學生參加掃墓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陵園的氣息,了解烈士的實際,感受他們的英雄氣概。教師也可以在端午節的時候,引導學生學習屈原等愛國情懷者的精神。也可以在教師節的時候,引導學生學會感恩,尊敬教師的情懷。
(四)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素材的引用
第一,可以在傳統文化的教材當中,引入對應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例如:在“孔融讓梨”的小故事當中,優化德育教學效果。第二,需要引導學生逐漸將關注點向整個社會的關愛延伸。第三,需要注重優秀傳統文化在業余生活中的滲透。第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古典名著,學生可在書單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名著進行閱讀。
三、 總結
優秀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我國公民的義務和責任。因此,在小學德育教育的初期,就需要不斷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展現傳統精神,引導學生形成優秀的人格。并且,還需要在多元化的滲透渠道當中,為學生奠定良好的生存環境。實現具體應用方法的有效革新,明確傳統文化和德育教育的意義,為我國的德育教育事業,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彭菊花.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淺探: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J].理論月刊,2015(1).
[2]姜英敏.繼承與嬗變:全球化時代的韓國傳統文化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18(6).
[3]汪洋,馬煥靈.論薄弱學校的精神文化改造:以沈陽師范大學沈北附屬學校為例[J].教學與管理,2017(13).
作者簡介:
韋舉站,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蘭木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