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宗飛


【摘 要】目的:分析神經內科護理工作期間落實精細化管理的具體過程及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患者87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護理期間強化精細化管理,評估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各項護理管理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意外率、并發癥率均相較對照組更低,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精細化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更佳。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神經內科;護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01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process and effect of implementing fine management during the nursing work of neurology department..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8 to June 2019, 87 patients in our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strengthened the refined management during the nursing period and evaluated the nursing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quality of nursing manage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accident rate and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atisfa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Fine management is more effective in neurological care management.
【Key words】Fine management;Department of neurology;Nursing management
神經內科是醫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室之一,收治的患者數量較多,病情多種多樣,主治腦梗塞、頭暈頭痛、腦出血等,對護理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細化管理是最近幾年運用范圍較廣、頻率較多的管理模式之一,其能夠使護理工作更加細化,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備受患者的好評[1]。本文以2018.1-2019.6我院神經內科收治87例患者為例,分析精細化管理的具體實施過程及效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時間為期1年6個月,由2018年1月起至2019年6月止,研究對象為我院神經內科收治患者87例,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43例患者中存在男性病患24例,女性病患19例,最低年齡40歲,最高年齡78歲,平均年齡(53.2±1.6)歲。觀察組44例患者中存在男性病患25例,女性病患19例,最低年齡41歲,最高年齡77歲,平均年齡(53.3±1.5)歲。比較兩組患者基本信息相似度較高(P<0.05),與研究要求相符。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管理,護理人員于患者入院時做好宣教工作,定時巡視患者體征指標變化,做好應急處理等。
觀察組落實精細化護理管理,具體過程如下:
1.2.1人員精細化管理
在神經內科科室內制定全新的精細化崗位管理制度,根據科室內各崗位自身的特點、需求,再結合護理人員自身素質程度,以多層次分工的方式細化工作內容,分別包含護士長、責任小組組長、責任護理人員、助理護理人員四個層級。其中護士長負責從總體上對神經內科各類工作進行管理和監督,并負責監督細化崗位管理制度落實情況,給予績效評估。責任小組組長主要負責對患者生理、心理雙方面護理工作的具體內容進行評估,并指導本組內責任護理人員開展相應的工作,同時監督工作進展程度,適時調整工作內容[2]。責任護理人員則負責患者的實際護理操作,實時觀察其病情變化,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健康宣教、心理干預、飲食干預等具體工作。助理護理人員主要為患者提供基礎生活護理,包括衛生清潔、生理指標測量、陪同檢查等,還需負責將患者各類生化檢驗用樣本送往檢驗科室。
1.2.2工作精細化管理
首先,需對生理指標監測和記錄護理進行調整,常規管理模式中監測時間可能與患者休息時間重疊,對神經衰弱、失眠等病癥患者的影響較大,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對于需要提高休息質量的患者,應將生理指標監測和記錄時間調整在早7點至8點之間,下午應控制在2點至3點之間,同時還需結合患者實際休息習慣進行調整。其次,科室內每周需至少安排4次健康宣教,其中個人和集體宣教各至少2次,個人宣教次數可以酌情增加,集體宣教應由科室護士長和管理主任負責組織,個人宣教則選擇在病房內進行,可利用每日巡房時開展,且可根據患者當時情緒調整宣教內容,同時給予相應的心理調節[3]。
1.2.3風險精細化管理
為科室內護理人員開展風險意識培訓,并將神經內科常見風險問題直接制成指導手冊,應重點預防的風險包括墜床、病房外跌傷、皮膚燙傷、皮膚壓瘡、用藥錯誤、自殺等,同時強調護理人員相關文書書寫規范,并加強責任護理人員的風險評估能力,在每日交接班時要做到反復核對文書和患者情況[4]。
1.3 觀察指標
自制質量評估量表對本次兩組護理管理水平進行評定,共涉及五方面內容,即:操作技術、服務態度、文件記錄、風險預防、環境管理。各分項滿分為20分,護理管理質量與得分呈正相關。統計并計算各組患者發生意外情況、并發癥的概率及對此次護理管理的滿意率。
1.4 統計學分析
歸納研究結果后錄入SPSS 19.0 軟件進行處理,以P<0.05形式表示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護理管理質量評估比較
觀察組此次護理管理各項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意外、并發癥發生率及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出現意外、并發癥的概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且對此次護理管理的滿意率更高(P<0.05),見表2。
3 討論
神經內科收治的患者普遍年齡較大,且病情復雜程度較高,通常為慢性疾病,不僅護理難度更高,而且所承擔的風險也較其它科室更高。因此,在護理過程中需要通過精細化管理理念進行指導,從而將護理服務工作更好地落實,也可更好地細化工作內容[5]。實際開展時應結合神經內科患者的特征,細化管理制度,將護理人員分為四個層級,以實現崗位責任制。護理時則應調整工作方案,各類操作要在不打擾患者休息的前提下進行,同時強化對各類風險問題的評估和規避,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徐莉,李媛.精細化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母嬰世界,2019,(16):250.
[2] 張玲.精細化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的實施價值體會[J].中國衛生產業,2019,16(23):47-48.
[3] 閆梅.精細化管理在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19,16(20):108-109.
[4] 韓潔,劉佳,肖麗娜.精細化管理在護士長績效考核中的實踐應用[J].貴州醫藥,2017,41(4):447-448.
[5] 鄭桂芳.精細化管理應用于神經內科護理管理中的價值評價[J].醫藥前沿,2019,9(16):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