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晶漪
【摘 要】音樂作為舞蹈的心聲,通過旋律與節奏的交織,彌補舞蹈語言所不能言說的“缺憾”。本文通過分析音樂在表達情感與塑造形象時的特殊性,點明音樂在舞蹈創作中的重要性,具體從動作編創、形象塑造、氛圍烘托三方面進行簡單概括,旨在通過分析二者關系使編導在今后的編創中意識到音樂對舞蹈作品的影響力。運用文獻法、觀察法并結合本人多年的學習實踐經驗思考音樂之于舞蹈的獨特意義。
【關鍵詞】音樂特殊性;舞蹈編創;啟示
中圖分類號:J7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4-0100-02
隆蔭培先生在《舞蹈藝術概論》中詳盡分析了音樂在舞蹈藝術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音樂的特殊性,探討音樂與舞蹈的關系有利于舞蹈編導更加準確把握音樂特點,探索舞蹈編創過程中舞蹈情感與音樂情感的有機融合方法,為塑造更具感染力的藝術形象和舞蹈作品提供借鑒與思考。
一、音樂的特殊性
聲音作為音樂的物質材料,其節奏、節拍、音量、音色、調式等通過有意味并且多樣化的排列組合所形成的有組織的音樂,從物理屬性來說,對人的心理直接產生穩定或不穩定、和諧或不和諧的傾向與感受。單純來說它對人的作用只有上述的物理屬性和心理效果,并不能向人傳達具體的客觀事物。因此,音樂雖然和語言一樣都屬于聲音現象,但是二者的本質區別在于語言具有語義性而音樂卻無語義性。
正是基于音樂的這種非語義性,使其在表達作品內容時不能準確表達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人們所能感受到的僅是作曲家在當下或回憶時的主觀情感體驗,是客觀現實反映在人腦中所引起的聯想,而且無論作品是否存在標題,都不能改變它的非語義性功能。
二、音樂和舞蹈的關系
關于音樂和舞蹈的關系,我國著名音樂家吳祖強說:“就舞蹈本身而言,它是‘聽不見的,是屬于視覺藝術范疇;就獨立的音樂來說,它是‘看不見的,是屬于聽覺藝術的范疇。因此有人說沒有聲音是舞蹈的局限,也有人嘆息音樂太抽象,摸不著也看不見。”在舞蹈藝術中,音樂正是舞蹈的聲音,舞蹈則是音樂的形體,一個有形而無聲,一個有聲而無形,它們的這種結合乃是天然合理的。
舞蹈,狹義上來說它是一種人體動作藝術。這種人體動作同音樂的音響一樣,是經過有序的、有組織的排列而存在的。舞蹈與音樂的最大區別就在于,舞蹈具有直觀性和動態性,以人體為物質載體是其優勢所在,它不像音樂那樣抽象、難以理解。因此,舞蹈作為一種直觀性藝術,它所傳達出的內涵更加易于理解。音樂所表現出的客觀現實來源于人們的想象,而舞蹈則是把提煉的客觀現實直接作用于人們的感覺器官上。一個以音色將心靈提取出來,一個用人體將心靈予以外化。
三、舞蹈作品中的音樂與舞蹈
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一定是音樂與舞蹈相融合,為塑造形象、表達情感服務的,這樣音樂與舞蹈各自的藝術魅力相作用,便會產生“1+1>2”的效果,給人以更加深刻的藝術體驗和感受。
俄國著名舞蹈家安娜·巴普洛娃的代表作品《天鵝之死》,描述的是一只瀕臨死亡的天鵝最后的美麗姿態。其音樂運用的是法國作曲家圣桑的《動物狂歡節》組曲中的第十三曲《天鵝》,編導感受到曲中大提琴低沉、哀鳴的旋律,創作了這部佳作。
又如舞劇《媽勒訪天邊》,值得一提的是全劇第四幕中那段動與靜的完美結合,“勒”正翻山越嶺,頑強地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斗爭,按照以往的舞劇音樂創作習慣,音樂必定是轟轟烈烈展現路途的驚險,然而在該舞劇中,音樂異常安靜,安靜到仿佛能聽到“勒”因劇烈運動而發出的呼吸聲,觀眾們屏息凝神注視著與惡劣環境進行斗爭的“勒”,產生了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四、音樂特殊性對舞蹈編創的啟示
(一)對舞蹈動作編創的引導
我們在觀看舞蹈作品時,常常能夠發現,激情昂揚的音樂往往伴隨幅度大、速度快、難度高的動作;悲傷沉靜的音樂往往伴隨運動路線向下或是肢體蜷縮等動作。這就表明,音樂中所展現的情感態度與動作的幅度、強度、力度有關系。因此,編導在創作時無論是先有動作后配音樂或是先有音樂再配合動作,其舞蹈動作必然與音樂中的旋律節奏情感一致,這樣的作品才能給人以和諧、舒暢之感。
音樂中的旋律常被稱為音樂的“靈魂”,而節奏常被稱為“骨骼”,編導在編創動作時既要尊重音樂本身的節奏,還要注意旋律所帶有的強烈指向性,向上進行的旋律常常標志為緊張度的增加,從而表現出情緒的增長;向下進行的旋律線,常常表現旋律的逐漸松弛,并常伴隨著減弱的力度,因此表現在舞蹈動作中也應有相應的變化。獨舞《天鵝之死》結尾隨著大提琴與鋼琴旋律的逐漸激烈,舞者的步伐也逐漸加快,腳尖的快速點動伴隨雙臂的劇烈顫動,表現出天鵝垂死前的不甘與掙扎,最后旋律逐漸放緩,舞者緩緩跪地,上身與下身折疊在一起,天鵝安靜地死去,與之前的動作有明顯的對比,給人以惋惜、悲痛之感,觀眾的這種情感是由音樂與舞蹈的合力作用而帶來的。
(二)對舞蹈人物形象的塑造
舞蹈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舞蹈作品中占有極高的地位,舞蹈作品是否具有藝術魅力,主要取決于形象感染力的強弱。群舞《中國媽媽》中運用兩段對比鮮明的音樂來塑造媽媽與日本女孩的不同性格特征,編導用清脆的竹笛來表現日本小姑娘在媽媽們的照顧下活潑健康地成長,用小提琴齊奏來表示中國媽媽們養育兒女的偉大。這兩段音樂在旋律和節奏上有著鮮明的對比,另外兩種樂器在音色上的對比,也十分清晰地塑造了母親慈祥和藹、日本女孩活潑單純的形象。
又如獨舞《一個扭秧歌的人》在引子部分,音樂伴奏運用二胡獨奏,音樂沉靜中帶有一絲活潑,此時舞者所扮演的一位扭秧歌的老藝人坐在舞臺正后方,眉毛與腳趾隨著音樂的旋律搖動著,表現一位風燭殘年的老藝術家對年輕時舞蹈生涯的回憶與向往,以及渴望重返舞臺的內心悸動。
(三)對舞蹈環境氛圍的烘托
舞蹈作品中,音樂對于舞蹈環境氛圍的烘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蒙古族舞蹈中,悠揚的馬頭琴聲仿佛將人們帶到了廣闊的大草原上,把握好音樂對舞蹈環境氛圍刻畫的作用,有助于編導對作品的深層把握。
舞蹈作品中的環境和氛圍,可以是具體的、特定的時空,也可以是朦朧的、虛幻的時空,還可以是多種時空的重疊呈現、不同時空的自由轉換,正是因為舞蹈時空的多樣性,使得舞蹈作品中的音樂在舞蹈中能夠充當“指路燈”的作用,當舞蹈作品中的環境氛圍發生變化時,音樂也隨之發生變化,從側面提醒觀眾舞蹈情節的進展。同時,編導們為了更加清晰地表現舞蹈形象所處的環境氛圍,也會運用音樂作為輔助。例如群舞《中國媽媽》中,舞蹈的結尾為了歌頌這一群樸實善良、勤勞勇敢的母親形象,編導選用帶有格律韻味的童謠作為背景,媽媽們彎腰插秧的舞蹈化動作結合“老玉米,金黃黃,養活了異國的小二郎”的音樂伴奏,生動表現了中國媽媽們的高貴品格。
五、結語
音樂與舞蹈好似同一條軌道上的兩根鐵軌,共同載著情感列車奔馳前行,駛進人們的心中,給人以深刻的情感體驗。本文只是從舞蹈創作的幾個角度粗略談及音樂與舞蹈之間的關系,以及作品中音樂對舞蹈動作編創、形象塑造、環境烘托等方面的作用,希望能夠在今后的實踐中更加充分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為創作出優秀的舞蹈作品提供借鑒與思考。
參考文獻:
[1]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2]朱紅.音樂與舞蹈的關系再思考[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7(01).
[3]袁志敏.論舞蹈創作中音樂和舞蹈的關系[J].文化學刊,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