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迪
【摘 要】通過對高校音樂教育目的和意義的研究,分析高校音樂教育對學生的系統化和個性化培養、廣泛性和惠民性服務社會、循環式和推進性教學創新,進而解決高雅藝術的普及與提升、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音樂大賽第二課堂,對音樂的專業精英教學、藝術展演和專業融合設計進行探討。
【關鍵詞】需求導向;高校音樂教育;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4-0165-01
一、目的與意義
(一)培養學生:系統化、個性化
近年來,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學生自主能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在選擇專業時更傾向于音樂表演類專業,但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是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學生的音樂基礎不同,對知識的吸收能力和掌握能力也不同。
(二)服務社會:廣泛性、惠民性
音樂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培養音樂教育行業的人才,更重要的是音樂能夠服務社會。隨著人民經濟收入的增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開始注重精神層次的消費。而音樂體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我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著重發揮了音樂的廣泛性的特點。除課堂教學外,還開展了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充分體現了音樂的廣泛性、惠民性的特點。
(三)教學創新:循環式、推進性
學生的基礎水平不同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由于我國教育的改革和創新,音樂授課的獨創性和開放性也成為了關鍵因素。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兼備是音樂教學專業化的具體體現。
二、解決的教學問題
(一)普及提升:高雅藝術推廣
高雅藝術走出校園、服務社會成了我校的另一藝術實踐活動,高雅藝術的發展中最突出的一項就是交響樂的融會貫通,既吸取了國外的教學經驗和演出經驗,也結合國內教育工作者的潛心研究,適應國內的經濟發展要求和文化歷史的發展背景,豐富了人民的娛樂文化生活,人們的文化鑒賞能力與文化掌握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極大提升。高雅藝術的普及也影響了音樂教學方面的改革和創新,對音樂教育事業的開展和進步產生了積極作用。
(二)科藝結合:滿足一流大學建設需求的科學和藝術人才培育
音樂教學要體現出時代與社會的要求,緊緊跟隨社會的發展需要,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知識素養為教學目標。同時也要將科學和藝術相結合,努力促進大學的高等教育基礎工程建設。學生的文化氛圍、思想情感、個人行為和學習狀態等都是需要教師隊伍用嚴謹治學的態度認真培養的,同時適應時代的發展,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設。綜合分析全球的頂尖一流大學,必定有符合教學規律的一流的大學文化和學科建設。積極建設一流的教學環境,才能夠有目標、高效率地培育出高水準、高素質的藝術專業人才。
(三)另辟蹊徑:音樂競賽與大創第二創新課堂
21世紀,教育更加注重質量和人才素質培養,為了能夠使學校創新實踐基礎教育,加強學生市場競爭力并達到良好的教學目標,我校開展了一年一度的音樂比賽,并鼓勵學生參與市級或省級音樂比賽,舉辦以音樂為主的夏令營活動等。除此之外,一項重要的實踐活動是第二創新課堂,積極調動學生參與到教學之中。如我校以教師為代表的團隊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研究創作了許多音樂作品。
(四)區域特色:區域精英和特色音樂人才培養
為了應對目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進一步研究國際上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新趨向,對于優秀人才的需求方向和市場競爭現狀也引發了前所未有的轉變,這對國內音樂授課內容和方向也發揮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音樂教學應該立足于面向本區域的發展理念,立足于理論實際,面向市場化的多方面的需求。
三、教學設計
(一)專業精英:深入化一對一專業指導
依據上述提出的音樂教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以及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我校的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也有了創新,最為突出的改變是教學方式,由傳統的班級授課轉變為一對一的專業指導。這種授課方式能夠依據學生自身的特點,發揮學生的特長,優化學生的弱項,根據學生的自身需求進行授課,具有專業性、實際性的特點。
(二)藝術展演:競技提升實踐教育
檢驗學生對于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和音樂實踐的有效途徑就是藝術展演。目前,國內外每年都會進行或大或小的藝術類比賽,這類比賽較為正式,參賽選手多、評委較為權威,因此,越來越多的學生會參與此類比賽。學生在參與比賽的同時,也能在比賽的過程中查找出自身的不足,從而改正過來。這類比賽以競技的方法,有效提升了音樂實踐教育,從某種意義來講,也能夠提升選手的音樂水平。
(三)專業融合:音樂設計融合、跨校融合
音樂教育除了注重教學理論的研究之外,還需注重專業間的融合。眾所周知,音樂如今已經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具有大眾化的特點。音樂的設計也可以和其他藝術形式相融合,使原有的藝術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學生除了在校內學習外,還可以到其他學校進行學習和交流,實現音樂的跨校融合,相互交流學習經驗,擴大學生的創作思路,提升學生的音樂專業基礎水平和知識的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冰.高等教育中傳統音樂的傳承與創新[J].黃河之聲,2019,(09):64-65.
[2]楊賢宇.校外音樂教育的功能與創新模式[J].北方音樂,2019,(07):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