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對于他們日后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閱讀可積累到大量的知識,在融合與創新的過程中,將其內化成為自己的思想,然后采用文字的方法呈現出來,因此,語文教學中,應該從多個維度去激發學生的讀寫興趣,在以讀促寫的過程中,推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本文基于融合視角,首先分析了現階段小學語文讀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接著重點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期為語文教師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融合視角;小學語文;讀寫結合
針對現代化的教育教學工作而言,要格外注重培養小學生的語言和寫作素養,為日后的教學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但是從當下的教學情況而言,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模式過于乏味,難以將讀寫結合的效果詮釋出來,而且讀和寫完全是相互分離的狀態。本文所提倡的是將閱讀、寫作進行一定的融合,充分發揮出兩者的教育效果,以此來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
一、 現階段小學語文讀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生的自制能力弱,讀寫興趣不高
這個階段學生的年齡小,自我管理的能力比較弱,而且非常容易受到周圍因素的影響,很難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課堂上,自然也就談不上集中式的閱讀教學。當小學生在缺乏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時,在課堂上無法專心地聽講,甚至還會出現擾亂課堂紀律,影響他人學習的情況,如若教師不對其進行相應的改善,會影響到整個讀寫教學的氛圍,阻礙他們語文素養的提高。
(二)讀寫教學模式過于乏味
部分教師受到新課改的影響,在教學模式上有了一定的創新,開始對各個部分的內容進行實踐和驗證,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形式化現象過于嚴重,無法獲得一個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尤其是對于融合的含義,有些教師只是局限在課堂時間的拼湊中,對讀寫的內容進行了簡要地調整,并沒有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尤其是最終的階段,一般是按照本堂課的中心去隨意地選擇一個寫作題目,要求學生快速完成,沒有對此進行必要的指導,會導致整個讀寫模式充滿局限性。
(三)教學比例不明確,閱讀大于寫作的現象嚴重
新課程背景下,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作為重點,以此來推動教學工作的有效進行。但是從課堂教學情況而言,仍舊將閱讀作為重點,教師僅僅是利用課堂最后5分鐘來布置寫作內容,讓學生在課后進行寫作練習,這無疑會加重他們的學業負擔,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急速減低,最終對語文這門學科呈現出非常強烈的抵觸情緒。
(四)無法確定文章讀寫結合的關鍵點
日常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大多是相對獨立的,主要原因還是教師無法將兩者融合在一起,主觀性地認為它們不存在任何的聯系。所以在開展讀寫訓練的時候,無法選擇恰當的教學契機,不確定文章讀寫結合的關鍵點,沒有從學生的視角去探討應該如何開展讀寫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
二、 基于融合視角下小學語文讀寫教學策略
(一)“情”“感”的循序引導,激發小學生的讀寫興趣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盡量從更為深層次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點,從而主動參與到讀寫活動中,然后在學習中積累到更多的素材,為日后的寫作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對此,教師從“情感”的角度出發,秉承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采用多元化的引導模式,調動學生的讀寫思維,當學生在誦讀的時候產生感情,然后在調動感情的過程中,迸發出融合的火花。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中,開始之前讓學生集體朗讀一遍文章,讀完以后,向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有的學生表述:“周恩來少年時就立志讀書,報效祖國,他的遠大志向深深地影響了我。”當學生有這種體會以后,教師要給予他們適當的引導和激勵,是否想用手中的筆將此刻的心情記錄下來?那么在剩下的二十分鐘里,就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背景,寫一篇500字讀后感,體裁不限。情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引導策略,有效地運用這種方法,能將讀寫融合起來,然后在多元的角度下調動學生的寫作情緒,讓他們接受到情感的熏陶,從閱讀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寫作靈感。需要注意的是,讀后感的關鍵點中“閱讀”是基礎,感悟才是核心,而感悟往往是從讀的層面衍生而來的,不能將兩者割裂,如若只是“讀”,那么就會將作文寫成課文內容的介紹;如若只是“感”,勢必會將讀后感寫成自我批評。因此,對于文章的感悟,不要受到原本題材的限制,而是應該在原文的基礎上,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表述出來,當教師、同學在讀的時候,會非常自然、親切。
(二)創新讀寫教學模式,豐富學生的生活感知能力
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信息技術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小學語文讀寫教學而言,既是一種機遇,也是挑戰,這就要求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性,將其有效地融入讀寫結合中,從而獲得一個最優化的融合效果。讀寫結合大多是將文章作為基礎,按照文章的內容去設計寫作主題,使得小學生的讀、寫、思維得到高度的統一,將以讀促寫的作用充分地展現出來。因此,教師在開展讀寫教學的時候,利用信息技術為其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將學生導入到文章的氛圍中,復讀、跟讀。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天》為例,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將學生帶入春暖花開的世界中,把課本中描述的關于春天的景象都在屏幕上展現出來,接著朗讀相關的句子。這篇文章的教學工作完成以后,以“春天”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當學生在課后寫作的時候,可以借助網絡資源查閱關于春天的內容,保證文章的真實性。再者,由于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較少,所以在寫作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無話可說的情況,這時候,教師借助網絡為其提供更為豐富的信息資源,這些信息可以是當下的熱點新聞,也可以是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盡量讓他們有內容可寫,是事情可描述。從信息技術的應用效果而言,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在構建一個具備生活氣息的教學情景式時,也能擴寬教學資源,推動讀寫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合理規劃課堂時間,以“讀”促“寫”
閱讀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吸收的過程,而寫作則是情感的表達,將吸收的知識從腦海中完整地表達出來,兩者相互結合,從而指導學生有效地運用自己的知識去提高寫作技巧。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合理地規范時間,不要出現閱讀大于寫作的情況,而是應該找準兩者的平衡點,將其融為一體,創新教學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將語言知識靈活地應用到寫作中。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觀潮》一文的閱讀教學完成以后,首先是充分感知到課文中的詞語、句子,如“浩浩蕩蕩”“山崩地裂”等成語,對此有一個大致的認知,然后有感情地朗讀,找準重點,感受到潮來時的奇特景象。而且在閱讀的時候,深刻地感知作者的寫作手法,采用何種方法去表述當下的壯觀景象,使得整個文章的結構非常清楚,便于學生將這種閱讀所得到的技巧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課堂上閱讀教學的時間盡量控制在20~25分鐘,然后將剩下的時間用來寫作訓練,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嘗試著去描寫某一處的景物,按照這個景物的特點去明確寫作的規律,展開想象,達到以讀促寫的效果。整個過程中,必須要意識到“讀”只是沿著別人的思路去想象和分析,而“寫”才是對自身情感的表述,為了寫作而去閱讀別人的文章,就一定要將閱讀所獲得思想轉換成為自己的知識,這樣才能達到一個讀寫高效融合的目的。
(四)重新整合文章內容,做到“讀”“寫”的高效結合
學生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去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這就要求教師應該具備一個讀寫的意識,按照小學語文的相關要求,認真復習新課程的知識點,明確不同階段的寫作重點,將主題單位的內容和訓練目標結合在一起,確保每一節課都有一個訓練的知識點。同時,教師要借助不同的主題來進行訓練,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重新整合教材中文章內容,這樣在豐富學生讀寫情感的時候,也能獲得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按照重點,從最開始的課文分析、抄寫到課后的仿寫、續寫等,不僅在形式上要多樣化,內容上也應該貼近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得他們想說、會說,對課文中心內容進行擴展和延伸,這樣才能鍛煉小學生的寫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組織一些課內外的交替閱讀,小學語文讀寫教育的真正融合,也需要從課內、課外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當學生在閱讀了關于某地景點的文章以后,讓他們自己想象當地的藍天、白云,萌生了去某地旅游的想法,有了這種想法以后,就可以讓他們在課后搜集一些關于某地的圖片、文字等,自己動手整理素材,進行一次寫作練習,對作文內容真切,富有感染力的同學,教師將會給予一定的獎勵。于是在課后,學生借助網絡,圖書館查閱資料,為自己的小作文尋找相關的素材,這種課內外相互交替的讀寫教學,實際也驗證了“教學做和一”的思想,體現出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真正感受到讀寫結合的樂趣所在。
三、 結語
從融合視角來看,讀寫結合是提升小學生實用技能的關鍵所在,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達到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從當下的教學情況而言,學生的興趣還比較低,對此,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將讀寫教學看做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掌握兩者結合的“度”,用于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蔣翔.論核心素養理念下的“讀寫融合”教學策略[J].中學語文,2017(33):83-84.
[2]張一山.“讀寫融合”的兩個重要傳統:關于語文學科本位回歸的思考[J].課程教學研究,2014(7):56-58.
[3]朱明英,趙斌.融合教育理念下教師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探析[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14(2):8-12.
[4]陸燕玲.讀寫有序,比翼雙飛:小學語文教學讀寫結合實踐[J].新課程學習,2014(3).
[5]胡秀梅.關于語文讀寫融合的分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5(8).
[6]羅敏.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融合[J].讀寫算:教師版,2017(9):54.
作者簡介:王萬保,甘肅省隴南市,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琵琶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