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倩
摘要:校園霸凌現象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給家庭和睦、學校穩定、社會和諧帶來一系列消極影響。這種現象的發生與青少年的自身特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影響有著極大的關聯性。因此,為預防中學校園霸凌現象應該從家庭層面、學校層面、尋找途徑,以形成教育合力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校園霸凌 成因 對策
近年來,我國校園霸凌事件不斷發生,霸凌行為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中小學校園內,以打架斗毆、欺壓學生等形式為代表的校園霸凌行為大量存在。全球學校學生健康調查(GSHS)數據顯示,我國有29%的學生曾在受訪前的30天內受到欺凌。校園霸凌行為不僅會給受害者帶來極大心理和身體傷害,也會給霸凌者帶來心理創傷。同時,也會給家庭和諧、學校穩定、社會和諧帶來消極影響。因此,必須要對這一類問題展開深入研究,有針對性地提出可實行的解決方案。
一、校園霸凌及其危害
霸凌是英語“bullying”的音譯,也可譯為欺負、欺凌等。“校園霸凌是指在校園環境中,以學生為主,霸凌者通過向被霸凌者的精神以及肉體施加壓力與傷害,從而使得被霸凌者屈服于自己的一種單方面的侵略行為”。挪威學者歐文斯把它定義為:一名學生長時間并且重復地暴露于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霸凌不是偶然事件,是一種在長時間內不斷發生的事件。霸凌事件將言語、肢體、集體、網絡、電話、文字等作為手段,致使被霸凌者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受到傷害。所以校園霸凌可以分為肢體霸凌(肉體上的欺凌行為)、言語霸凌(取綽號、辱罵、嘲弄、恐嚇)、社交霸凌(團體排擠、人際關系對立)、網絡霸凌(以手機簡訊、電子郵件、QQ空間、微博等散播謠言、中傷等攻擊行為)、性霸凌(以身體、性別、性征、性取向等作為取笑或評論的行為,或是以性的方式施以身體上的侵犯)等幾種形式。
(一)校園霸凌的特征
校園霸凌因其對象、環境的特殊性,表現出不同于偶發暴力事件的特征。第一,具有隱蔽性。暴力霸凌者一般會選擇避開老師和家長,選擇偏僻的地方對被霸凌者實施霸凌行為從而逃避老師及家長的懲罰。其它霸凌也大多以軟性方式為主,很多行為被“巧妙”地隱蔽在他們的活動中,不太容易被認識到。第二,具有反復性。被霸凌者出于各種原因很少主動尋求來自外界的幫助,這種妥協、忍受進一步助長了霸凌者的氣焰使得霸凌者變本加厲反復霸凌。第三,具有不平等性。霸凌者的地位明顯高于被霸凌者,這種地位表現在社交能力、社會資源、身體素質等各個方面。第四,具有群體性。霸凌者多以“小群體”的形式出現,霸凌者往往缺乏單獨實施霸凌行為的勇氣和能力,常常糾集伙伴實施霸凌,這種群體行動使個體霸凌者增加了勇氣、增長了力量并逃避了個體責任。
(二)校園霸凌的危害
校園霸凌對霸凌者、被霸凌者都具有嚴重的危害性。
1.對霸凌者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在:第一,霸凌者的霸凌行為由于被霸凌者的默默忍受獲得自我滿足感,不斷增加霸凌行為。第二,社交能力下降。霸凌者在校園環境內受到霸凌團體中其他成員的追捧使其個性逐漸張揚,自負心理強盛。一旦離開校園環境,這種張揚、自負心理則可能給他人產生不良印象,進而使得其處處碰壁。第三,會導致霸凌者走上違法犯罪道路。霸凌者如果在學校不能正確認識霸凌行為的危害性,沒有受到正確價值觀引導,霸凌行為如果不能被及時制止并接受相應懲罰,這些學生極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對被霸凌者產生的危害主要表現在:第一,社交能力退化,會變得自卑、懦弱。被霸凌者往往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覺得自己不適合與人相處,進而逃避他人。第二,情緒調節能力下降。在長期被霸凌的狀態下,被霸凌者會逐漸出現緊張、焦慮、不安、孤獨、抑郁等情緒,難以得到良好的調整。這種狀態往往會導致被霸凌者患上抑郁癥等心理疾病,嚴重情況下被霸凌者有可能走上自殘乃至自殺的道路。
二、校園霸凌現象成因分析
目前,校園霸凌的發展方向是低齡化、群體化、惡劣化的。已經無法將其單純認為是個別學生的道德問題,應該多視角、多層面的尋找原因。
(一)家庭教育因素
“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材。”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家庭環境對他的人格與心理健康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態度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到其道德行為養成,家庭教育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留守家庭、單親家庭等家庭狀況青少年帶來的消極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專制型、溺愛型等家庭教養方式的出現往往是因為父母的缺失或者角色替代。這些教養方式或長期與孩子缺乏溝通交流、或作風粗暴專斷,忽視道德教育。美國社會學家默頓指出,當社會的文化與結構之間存在緊張或沖突時,越軌就可能發生。越軌行為是一種社會創造出來的行為,而不是越軌者一時病態沖動的結果。校園暴力的施暴者主要是“問題少年”,他們一般來自“問題家庭”。這些家庭或是單親家庭、或家暴不斷、或家境貧寒等。因此,他們長期感受不到家庭的關切,加上平時缺乏師長的引導和同學的關照便常常處在違法犯罪的邊緣。
(二)學校教育因素
目前我國的中學教育仍以應試教育為主,教育重點放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在中學階段學校和家長更加注重考試成績和升學率,忽視學生的德育。如果學校對學生不加以關注和引導極易使得學生走上錯誤的道路,例如將同學做為壓力釋放的對象從而導致校園霸凌事件的產生。
其次,霸凌者通常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他們很少被欣賞,往往更多受到批評。學校里評先進、受表揚等激勵性活動基本都與其無關。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優越感是一種寶貴的精神動力。相對于那些“好學生”,“差生”幾乎體驗不到優越。既然已經被貼上差生的標簽,既然努力都不能獲得人們的肯定,還不如“另辟蹊徑”,去感受另一種優越感。通過成功實施霸凌行為,他們得到了滿足,從而獲得了內心的平等。
第三,在面對霸凌事件時,一些學校管理者及部分教師或出于對學校聲望的維護,對霸凌行為簡單處理。霸凌者由于受到的懲罰過于簡單,且并未正確認識到霸凌行為對他人所造成的嚴重后果。相反,霸凌者會猜測是被霸凌者向老師進行了“告密”,對被霸凌者實施更為惡劣的霸凌行為。而且一旦老師參與,就會使得旁觀者感受到危機,他們害怕自己被老師批評,也會選擇遠離那些“告狀者”,被霸凌的孩子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三、校園霸凌對策分析
(一)家庭層面
“一個人知識之豐富與否、思想之發展與否、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應實負完全責任。”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貫穿了始終,孩子的健康心理、良好性格的養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家長責任的明確才可以為孩子成長創造良好家庭環境。在教育過程中,應秉持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在遇到問題時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不可簡單、專制。其次,家長應該教導孩子明辨是非,幫助孩子抵制不良誘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如果霸凌行為已經發生,對被霸凌的孩子應該及時給予關懷。有跟蹤研究數據表明,72%的被霸凌者能夠在兩年之內脫離霸凌,關鍵原因就是交到了新的朋友。校園霸凌雖然爆發在青春期,但種子卻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已埋下。如果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忽視,不懂得如何與朋友,同學相處,他們就極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二)學校層面
學校在校園霸凌事件中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因此學校必須擔負起自身責任,完善德育管理機制,堅持立德樹人理念。
首先,學校應該堅持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教育,重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其次,應該通過建立相應制度,加強老師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機制,在學生與老師、家長之間建立信任感從而使三者之間能夠有更好的交流溝通。最后,建立反霸凌委員會組織,加大學校和教師的責任在校園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學校和教師要明晰責任義務,發現并制止校園霸凌。做好懲處與預防的結合,學校應建立完善的霸凌行為處理機制。
四、結語:
如今校園霸凌事件報道不斷增多。霸凌事件不單單傷害被霸凌者的身心健康更擾亂了學校有序的教學秩序。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家庭、學校、社會應該形成教育合力,做到預防與懲處相結合,并用必要的懲處來嚴厲懲罰那些敢于以身試法者,還校園一片清凈,為青少年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陳淑華,于童.中小學校園霸凌現象的心理干預措施[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8(9):158-160.
[2]張國平.校園霸凌的社會學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1.(8):73.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M].第十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5]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陳鶴琴教育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