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璐 蔣佳燕
[摘 要] 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教師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此同時,大數據與課堂教學契合所表現出來的易獲取性、快更新性、高價值性、可共享性等特性使教師傳統灌輸者,提供者,權威者,壟斷者的課堂角色面臨挑戰。新的時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定位將告別傳統的角色,由表演者轉變為組織者,由傳遞者轉變為開發者,由權威者轉變為學習者,由局外者轉變為促進者,從而順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
[關鍵詞] 大數據時代; 課堂角色; 轉變; 定位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4-0038-03
教師課堂角色,指的是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時所執行的職能的總稱,它規范著教師的職責與行為模式,并通過其角色行為表現出來,體現了教師與學生的課堂關系。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對知識的獨占性,教師幾乎壟斷了課堂話語權。在課堂上呈現的是一種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盡管近年來素質教育盛行,呼吁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但教師為主導的地位依然沒有改變。如今,大數據時代的降臨,逐漸形成了以學生學習資源開發為核心的新的教學形態,這使得教師原有的課堂角色面臨挑戰。新時代,面對新變革,轉變并尋求新的課堂角色定位,對教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一 大數據時代的內涵與特點
大數據 (Big Data) 是指大小超出了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的抓取、存儲、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數據群。一般來說,大數據有四個特點:即大量化(volume )、多樣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價值大(value)。大數據的出現深刻影響了教育教學,傳統的學習方式、學習方法以及學習內容等發生了質的改變, 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主要承擔者, 大數據敲響了教師這一職業角色變革的鐘聲。
(一)大數據提供海量學習資源
大容量性是大數據的顯著特征之一,大量的數據從各種源頭通過不同渠道定期產生。如今,大數據的計量單位已從GB躍升至TB、EB、ZB,甚至是YB。海量的學習資料知識與大數據爆炸式的急速聯結在一起,巨量的教學知識資源不斷涌入大數據這個“倉庫”中。“倉庫”里包含了各類資源,不僅有各個學階段課程內容資源、課外拓展知識資源、質量評估反饋資源、學習方法指導資源等,還包括了根據學生自身具體情況特制的診斷性資源和個性化學習方案資源等。相比之下,教師個人的知識儲量在大數據面前就顯得微乎其微,教師想憑借己力掌握所有的知識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此時,提高教師的收集、整合、利用數據資源的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
(二)大數據發展多樣學習方式
這是一個數據爆炸的時代,所有信息已數據化,傳統單一的結構化數據源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的發展要求,而大數據以其多樣化的數據類型逐漸成為相關業界的“新寵”。大數據類型包括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如文檔、網頁、音頻、圖像、互聯網文本數據、位置信息、傳感器數據、視頻等)。因此,紙質教材書本不再是教學學習的唯一來源,圖像,音頻、視頻等逐漸滲透到教育教學中來,基于網絡平臺的教學形式不斷出現,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開始轉向多樣化。
(三)大數據生成新型教學模式
互聯網、云計算及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數據的產生、獲取、處理、分析的速度持續加快,并成高速的數據流,數據的實時性和快速更新的頻率成為大數據的重要特征。無論是教師教學還是學生自主學習,只需要輕輕點擊鼠標,所需的資料即刻呈現在屏幕前,通過互聯網可以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掌握實時前沿信息。知識更迭日新月異,大數據的高時效性無疑給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
(四)大數據助力學生個性發展
大數據的本質是解決問題,其核心價值是預測,指的是把數學計算運用到海量數據上,來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獲得洞察力和價值是大數據的最終意義。在教育教學中,利用大數據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預測,了解和評估能,教師通過分析,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例如,可汗學院使用的在線學習系統,Udacity、Coursera 和 EDX 等在線教育課程均可觀測學生的學習軌跡,從而獲得第一手資料,確定教學方案,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同時,教師可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科研,管理等,助力智慧教育,促進教與學的有效性。
二 大數據時代傳統教師課堂角色面臨挑戰
傳道授業解惑,一直是傳統的教師的角色要求,教師一直處于教學的中心地位,是知識傳播的權威者。進入信息時代以來,教師開始借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但這只是傳輸手段的簡單轉變,其教學本質依然是依托教材和教參進行直接的知識傳遞,教師的權威傳授者角色沒有發生太大改變,教師依然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真正主體。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普及,知識傳播渠道更加多元,信息的獲取更加便捷,在保障準確性的同時,更新速度極快,學生沖破課堂和教師的限制,自主性不斷增強。在信息量龐大的“大數據”時代面前,教師知識壟斷者的權威地位受到威脅,傳統的教師課堂角色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易獲取性顛覆教師“灌輸者”角色
“教師,教材,課堂”是傳統教學的三要素,學生知識的獲取主要來源于教師的講解,學生在固定的時間里,在教室里聽教師講特定的內容,這種時空和內容的限制,使教師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至今許多教師在現實教學中,受呈現載體的限制和學生認知發展的差異,知識的傳授變成了簡單的灌輸。所謂的“傳道授業解惑”也常常只是簡單地將知識結果直接告知,忽視了讓學生自己探索知識的過程,只需要讓學生得到最終結果即可。
然而,以大數據為核心的新時代的到來,獲取知識的渠道壁壘漸被打破,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海量的學習資源不斷涌現在計算機等交互媒體上,微課,虛擬社區等網上學習形式沖擊傳統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開始向著易獲取、多渠道的方向發展。知識獲取的內容取向也隨著大數據的影響而不斷拓展開來,知識學習由原來靜態,單一的現狀向動態、多元轉變,以往教師不易展現的知識演變過程或模糊的解題思路,通過大數據可以進行生動清晰的呈現。利用大數據,學生可以自主獲取各種學習資源,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結果,更重要的是學習過程的理解,只要輸入關鍵詞,只需要幾秒,過程的演變發展過程就出現在眼前,而且形式多樣,便于理解。這種易獲取性無疑沖擊了教師直接給出知識結果的教學行為,教師灌輸者的角色面臨危機。
(二)快更新性撼動教師“提供者”角色
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傳授知識,由于個體認知水平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相比于教師,學生所具備的知識經驗是有限的,他們往往缺乏解讀教材文本的能力,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通過教師的教授。由于課堂教學內容的固定性,知識傳遞的單向封閉性,教師對文本理解的絕對權威性,使得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遞的知識,同時這也是知識的唯一來源。可以說,在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中,教師是知識的輸出者、提供者,將自己所理解的文本知識傳遞給學生,而學生則更像是一個容器,課堂學習只是接受教師所提供的知識。大數據時代,信息日新月異,更迭速度更是以往不可比擬的,任何個體抑或者是群體,想要窮盡知識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更多的群體,包括學生在內,都開始具備生產、傳播、創新知識的角色和功能。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知識的提供者,從而弱化了教師作為知識生產和傳授的功能。此外,在大數據為核心的平臺上,知識教學資源始終處于動態的更新過程,部分陳舊或不合時宜的知識可以被及時篩選、過濾,從而為學生提供最新的發展成果和前沿知識。相比之下,教師個人的知識儲量和更新速度就難以與之媲美,這無疑撼動了教師作為提供者角色的知識基礎。
(三)高價值性沖擊教師“權威者”角色
價值是事物發展的永恒追求,也是學習知識的本質所在,知識的價值性是教師權威得以延續的基本保障,也是教師權威的外在表現形式。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知識價值幾乎沒有被質疑過,“教師即知識”的觀念根深蒂固。我們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尤其是小學生,在做錯題目時,面對家長的糾正,會理直氣壯地反駁道,“老師就是這么教的,不可能錯”。由此可見,在學生眼中,教師就是真理的化身,是不可能出錯的,教師的知識權威地位不容置疑。然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使得建立在學生信任基礎上的教師的知識權威角色悄然發生變化。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似乎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變得并不那么明顯,課堂教學也開始呈現無關緊要的趨勢。因為即使上課不聽,學生也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處獲取更為高效的知識。由于大數據時代蘊含的高數據價值,使得教師的課堂教學錯誤無處遁形,學生對教師知識價值認同感也面臨消解。另一方面,進入大數據時代以后,多樣化的網絡設備能夠詳細記錄學生的學習數據,先進的系統也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需要來制定適合的學習計劃,提供最佳的學習資源。通過大數據記錄學生知識掌握程度,來檢驗學習漏洞,給出更合理的評價和建議,這使得學生不再受制于教師,學習的自主性更強,教師的評價權威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四)可共享性突破教師“壟斷者”角色
在以往知識傳播相對封閉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師生雙方經驗水平的顯著差異,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是知識的代言人,師生關系也呈現的是一種上下級的不平等狀態。這種居高臨下的單向的知識傳播形式,自然使得教師成為知識的壟斷者。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情景,學生常以“老師沒教過”為由來為自己的錯誤辯解,在他們的思維中,認為老師沒教過,不會是理所當然的,這從側面也反映出教師壟斷者的角色。
然而,隨著微課、翻轉課堂等基于大數據網絡媒體的教學形式的廣泛應用,知識的可共享性也日益凸顯。譬如,慕課作為近年來使用最廣泛教學形式之一,其秉承的教育理念為:將世界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送達地球最偏遠的角落。這決定了利用慕課進行知識教學的共享取向,它突破地域空間,文化經濟的限制,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在大數據時代,知識是開放的,不再是教師的個人占有物,知識傳播的分享面更加廣泛,交換頻率也日益加快。資源的開放共享性使得學生獲取信息資源的速度與方式更加快速便捷,其中部分是教師教學授課未涉及的,有些甚至是超過教師知識儲備的。通過大數據可以獲得多維、全面的知識,在新的時代環境下,學生再也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的,他們的知識經驗遠比教師想象的多,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壟斷者的角色逐漸改變。
三 教師課堂角色的轉變
(一)由表演者轉變為組織者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既定的教材制定教學計劃進行講課,扮演著表演者的角色,課堂常常呈現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的現象。而在大數據的背景下,大量豐富的學習資源通過網絡媒體呈現出來,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獲取相應的知識,可以不受教師課堂教學的限制。但這并不意味著,新時代的教學就不需要教師,而是教師的課堂角色需要及時轉變來適應新的時代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具有階段性,這是不會隨著數據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的,面對如此龐大,快速更新的數據,受限于現有的經驗知識水平,學生必然會產生迷茫。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組織學生適應各自的自主學習環境是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一個必需的環節。教師在大數據時代中進行教學組織引導,基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多樣性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目標,選擇恰當的方法,幫助學生從海量的知識資源中找到合適且高效的資料,并將資料進行分析整合,建立個性化的知識體系。具體地來講,教師應在大數據中甄選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知識資源,基于自身教學經驗,將其二次加工,組織整合再提供給學生,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
(二)由傳遞者轉變為開發者
傳統的課堂教學內容一般都局限于課本,依賴于教材,傳遞的大多是以往的舊知識。處于大數據時代,信息更替日新月異,知識獲取的渠道多選擇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播者,因此相比于具體的知識傳遞,教師應轉變成開發者。這里的開發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開發課程。在傳統課堂教學中,課程與教學是分離的,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按照既有的課程安排進行教學,而制定課程與教師無關。大數據時代,隨著學生自主性的增強,課堂教學情境性不斷豐富,給教師主動開和創造發課程創造了條件。教師從傳統的“教書匠”的角色中走出來,置身于教育情境中,在教學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學生一起創生課程。二是開發學生,即發掘學生的潛在的智慧和能力。過去一味灌輸的教學形式,無視學生的興趣需要和接受能力,只注重知識的掌握程度,生搬硬套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不利于發揮學生的潛力。為適應大數據所倡導的主體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教師應該以發展學生思維為主,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自學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進入教學課堂,然后在教師的協助下,一起探索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開發學生的學習潛力。
(三)由權威者轉變為學習者
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教師就是課堂的主宰,而權威是教師教學的基本保障。但是,大數據時代顛覆了教師的課堂權威地位,在大數據時代提供的海量信息資源庫中,任何人都可以成知識信息的發出、傳播和接受者,這就形成了一種平等共享的關系,置身于這樣的數據時代,傳統的上下位的師生關系開始瓦解。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來聽取一線名師專家的授課,這無疑沖擊了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角色。因此,面對危機,教師應及時轉變自己權威者的角色,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成為一個學習者。
教師成為學習者,一方面從教師自身的角度而言,學習是源自其自身專業發展的需要。在如今這個知識型社會,知識處于不斷更新的狀態,若不及時學習,就容易被時代所拋棄。終身學習是時代的要求,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承者,自身必須要吸收新的知識,更新教育觀念,掌握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高專業素養,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成為終身學習的實踐者和楷模。另一方面,教師成為學習者,符合“教師是N+1名學生”的高效課堂理念,才是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體現。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高效性,這就離不開師生間的交互作用,需要教師以平等的學習者身份和學生進行交流、對話、互相學習,這樣才能共同進行有意義學習的建構。
(四)由局外者轉變為促進者
傳遞知識是教師的主要使命,但不是唯一的責任,在現代的知識型社會,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大數據時代,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轉向創造性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協同促進者角色轉變。首先,要改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為本,轉變以往只考慮怎么教,而不顧及學生學習狀況的模式,不僅重視教,更要全面分析學生的學,樹立平等的師生觀,改變教師高高在上的局外人的角色,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習共同體,在參與中促進學生的發展。具體來說,教師應該參與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營造良好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主動性;指導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探索并選擇最佳的方法來達到學習目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發展元認知能力;立足于學生的發展,采用多樣的評價方式。教師作為學生的促進者,要學會與學生平等地分享自己的觀點想法,和學生一起探討摸索,在互動和參與中發展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曉紅. 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課堂角色轉換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2]吳蔡靜,田友誼.大數據時代的師生互動:機遇、挑戰與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16(10).
[3]郭曉科.大數據[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4]陳建錄,姚瑤,蹇世瓊.大數據時代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02).
[5]梁文鑫.大數據時代——課堂教學將迎來真正的變革[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1).
[6]蔡靜,田友誼.大數據時代的師生互動:機遇、挑戰與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16(10). (責任編輯: 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