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摘 要:聲樂教育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而審美教育是提升學生品味、修養、情操的重要教育方式。在現代聲樂教學中,除了要教給學生歌唱的基礎知識和技巧以外,還要注重對學生開展審美教育。在實際的聲樂教學中,要想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聲樂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教師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他們從聲樂的學習中尋找美、發現美、感受美,有效提升學生對聲樂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關鍵詞:新時期;聲樂教育;審美教育
一、引言
在傳統的聲樂教學中,音樂教師比較注重樂理知識和演唱技巧的教授,而往往會忽略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造成很多學生在演唱或者表演的時候,關注點往往在演唱技巧的運用上,而對歌曲內涵的把握和表達不夠準確,無法充分表現歌曲的情感和美妙之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歌曲的欣賞價值。因此,廣大的音樂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對傳統的教學方法也做出必要的調整和優化,將審美教育融合進聲樂教育中,讓學生不僅能夠完美地演唱歌曲,還能夠將歌曲中的美盡情地展現給聽眾,帶給聽眾全新的感官享受。
二、審美教育和聲樂教學融合的原則
(一)堅持生動形象的原則
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相比較,聲樂教學更具有生動性、形象性。音樂中的節奏和旋律能夠被大眾清晰地感受到,因此,在聲樂教學中,音樂的這種特性要充分的體現,并將審美教育真正融合到聲樂教學中,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聲樂教學增添了美好的東西。例如,以歌曲《花非花》為例,在對此首歌曲進行發聲訓練時,會對吐字和發聲兩項內容進行訓練,通過訓練,不僅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吐字、發聲的重要價值,也可以讓學生在歌曲的訓練中體會歌曲所表達出意境美。堅持生動形象的原則,可以提升學生聲樂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并極大地提升了聲樂技能技巧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二)堅持容易接受的原則
在傳統的聲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并不能隨心所欲,需要嚴格依照教學大綱和教材來開展,這種固化的教學形式,往往缺少靈活性,使聲樂教學效果很難盡如人意。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教師需要遵照可接受的原則,對學生的真實聲樂能力進行全面調查和掌握,依據掌握到的學生的真實能力,具體來制訂可接受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通過長期的發聲練習和訓練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演唱功力。通過發聲練習來提升聲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這是聲樂教學最常用到的教學方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體現可接受的原則,不能制定過高的教學目標,給予學生過大的學習壓力,一旦教學目標過大或者是學習壓力過大,很可能嚴重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演唱的技巧,還要教給學生在歌曲的演唱中感受歌曲中蘊含的豐富感情和美感,進一步提升聲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提升學生參與聲樂教學的主動性。教師在聲樂技巧訓練時,一定要做好訓練歌曲的選擇,必須適合學生的演唱特點,學生在練習中,不僅能夠鍛煉自己演唱能力,還能夠享受歌曲帶給自己的愉悅感受,愿意更深入地學習聲樂知識,提高自己的音樂學習素養。
(三)堅持快樂至上的原則
音樂的演唱是要帶給人們聽覺上美的感受,情感上給人以共鳴,而音樂的學習過程就要堅持快樂至上的原則,感受美、體驗美。學習聲樂知識和聲樂技能的過程,實質就是學生尋找快樂、體會美的過程。只有在快樂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才能真正放松,提高聲樂學習的效率。因此,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落后的教學方法,創新快樂教學方法,采取坦誠、包容、平等的態度和學生加強互動,增強彼此間的溝通和交流,為審美教育創造必要的條件。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因此,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更加注重自己的儀態、言行、修養和形象等,讓自己成為學生審美教育中的重要范例。
三、在聲樂教育中實施審美教育的途徑
(一)強化教師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樹立學生的審美意識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與日俱增,在這種大背景下,教師要深刻認知社會的發展變化,努力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強學習,夯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只有教師的綜合能力提高了,才能帶給學生更加專業的學習引領和學習指導,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音樂人才。教師要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并在日常的聲樂教學中和演唱中,重視美的發掘和體驗。教師首先有了美的感悟,才會注重將審美教育和聲樂教育相融合,使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中,不僅能夠感受音樂的魅力,提升音樂演唱水平,而且能夠在音樂中受到美的感染,有效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在日常聲樂教學中,教師經常將一些經典歌曲提供給學生進行欣賞和學習,這些歌曲一般具有立意新穎、格調高雅、旋律優美的突出特點,在欣賞歌曲的同時,教師經常會將歌曲的風格、曲調特點、情感表達及創作背景等內容講解給學生們聽。例如在欣賞《kiss the rain》這首歌曲時,教師首先要先介紹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這首歌曲出自韓國音樂家之手,創作于夜晚的一場大雨過后。此首歌曲的特點是格調比較典雅、表達的情感比較真摯細膩,最特別的是,不同的人對這首歌產生的感受和體驗具有很大的差異,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放松心情,閉上雙眼,在歌曲的旋律中,認真聆聽和感受這首歌曲的內涵和表達的感情。除此之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表現力的培養也是聲樂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生能夠充分欣賞和解析歌曲,并能夠準確把握和理解歌曲中所表達的感情,這對聲樂學習和表演非常重要。在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下,學生開展了聲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歌詞方面的審美賞析之后,要從實踐中去體會和感受美,將自己對歌曲的深刻體會和感受融匯到自己的訓練和表演中,學生只有親身實踐了,將自己對美感的理解在歌曲演唱中加以充分表現,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水平。
(二)加強對歌詞的賞析,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教育已經成為音樂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聲樂教學屬于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充滿了藝術氣息和美感,將審美教育和聲樂教育進行有效融合,豐富了聲樂教學的內容,不僅能夠有效調動學生聲樂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能讓學生更深刻地領略音樂的魅力和帶給人們美的感受,與此同時在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通常來講,聲樂需要歌曲來承載,在歌曲的演唱中將聲樂知識加以運用,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歌曲的內涵。在聲樂教學中,歌曲歌詞的賞析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一般歌曲是由歌詞、旋律、聲音的演繹及表現等方面組成的。歌詞是歌曲的骨架,支撐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演唱者對歌詞的理解和對歌曲情感的挖掘,對歌曲的演唱效果產生著直接影響。因此,教師在聲樂教學中,要注重加強學生對歌詞的學習,帶領他們認真地分析歌詞,細細體會歌詞中所表達出的真摯感情,加深對歌詞的理解程度,從歌詞中體會歌曲的意境美和情感美。例如對《立秋》這首歌曲進行賞析,這首歌曲的歌詞出自高曉松之手,他所填充的歌詞比較有韻律感,朗朗上口,將當代年輕人的矛盾感性心理狀態描寫得比較細膩真實,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另外有一些歌曲的歌詞來源于古代的古詩詞,更是意境優美,讓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例如,《明月幾時有》這首歌曲,此歌詞取自于蘇軾的《水調歌頭》。這首歌曲旋律悠揚,歌詞婉轉,如果缺乏對歌詞的充分了解和認知,很難將這首歌曲進行完美演唱和表達。而如果對歌詞有一定的深刻認知,理解其中蘊含的情感,就能充分感受到這首詩詞展現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
(三)進一步豐富表演活動,增強學生對美感的表達
俗話說,興趣是引領深層次學習的敲門磚。學生在興趣的帶領下,愿意參與更多的學習和訓練。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面對很多枯燥的樂理知識和發聲練習,一些學生不自覺地會產生厭煩情緒,他們不能沉下心來認真學習和練習,往往造成他們聲樂學習上的落后和失敗。針對這種情況,聲樂教師就需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學習聲樂的積極性和熱情,進一步豐富表演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機會,讓學生們在表演過程中,相互學習,認識不足,取長補短。教師還可以在表演形式上進行創新,例如以主題表演的形式,規定好主題,讓學生圍繞該主題盡情發揮,同時,教師要注意將審美教育滲透其中,讓學生深刻感受歌曲,并將其中蘊含的美充分展示給聽眾,帶給他們美好的感受。
四、結語
在新的歷史時期,聲樂教學中還要注重將審美教育融合進來,對促進聲樂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聲樂教師,一方面,要注重自身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做好學生的表率和榜樣;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聲樂學習的指導和引領,帶領他們做好歌曲及歌詞的欣賞和分析,促使學生的在聲樂學習中能得到審美教育,提升自己對美的感知能力和發掘能力,并在豐富的表演實踐中,培養自己的音樂素養,展現自己對美的感悟和表達,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吳洋.對聲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踐探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5).
[2]池小青.新時期聲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研究[J].黃河之聲,2017(5).
[3]安璐.如何在高校聲樂教育中滲透審美教育[J].北方音樂,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