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兵 張世強

【摘要】 目的 觀察腹針、艾灸及中藥灌腸聯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方法 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 選擇隨機抽選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藥物治療, 觀察組患者實施腹針、艾灸及中藥灌腸聯合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疼痛、睡眠狀態、依賴性、積極感受、整體健康方面的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 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前的臨床癥狀積分為(11.92±2.61)分, 治療后為(6.31±1.64)分;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其臨床癥狀積分為(11.87±2.15)分, 治療后為(9.05±2.51)分;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腹針、艾灸及中藥灌腸聯合治療比常規藥物治療效果好, 能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生活質量, 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 臨床應用價值較為突出。
【關鍵詞】 腹針;艾灸;中藥灌腸;慢性盆腔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4.062
盆腔炎屬于炎癥的范疇, 是常見的女性疾病, 盆腔炎分為慢性和急性兩種[1]。慢性盆腔炎癥狀為月經異常、下腹部疼痛、白帶異常、精神不振、疲倦失眠和腰骶部酸痛等, 若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 還會導致患者不孕等[2]。慢性盆腔炎具有病發病率極高, 且病情遷延, 難以治愈的特點, 給女性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降低了其生活質量。目前還未能研制出可以根治慢性盆腔炎的特效藥, 臨床常使用抗生素治療, 但復發率高, 預后較差, 效果無法令人滿意[3]。近年來, 臨床采取中醫藥治療慢性盆腔炎, 有較高的療效和安全性, 為了進一步探討腹針配合艾灸、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 本研究選取本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診治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為研究樣本, 分組進行治療, 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從2017年11月~2018年11月診治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選擇隨機抽選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4~57歲, 平均年齡(39.87±4.81)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病程(1.56±0.59)年。觀察組患者年齡23~56歲, 平均年齡(38.64±4.29)歲;病程7個月~3年, 平均病程(1.52±0.5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標準 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臨床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感染性疾病協作組盆腔炎癥性疾病診治規范(修訂版)[4]中符合慢性盆腔炎標準;有明顯慢性盆腔炎癥狀;所有患者均同意, 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 3 排除標準 急性盆腔炎者;合并臨床檢查資料不齊全者;伴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合并卵巢膿腫等其他婦科疾病者;伴有藥物過敏史或合并惡性腫瘤者。
1. 4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藥物治療, 金雞片6片/次,?3次/d;左氧氟沙星2粒/次, 2次/d。
觀察組患者實施腹針、艾灸及中藥灌腸聯合治療。中藥灌腸:中藥方劑組成:當歸、莪術、生薏仁和敗醬草各15 g,?桂枝、三棱、桃仁、生甘草和丹皮各10 g, 紅藤20 g;將中藥方劑水煎至200 ml, 每日于臨睡前灌腸, 1次/d, 10 d為1個療程。灌腸后, 首先進行針刺取穴, 選擇0.3 mm×40.0 mm天地針對關元、中脘、護宮(氣海穴旁開2.5寸, 左右各一)、腸胰穴(中極穴旁開2.5寸)四穴進行針刺, 捻轉得氣, 1次/d, 30 min/次, 10 d為1個療程, 共2個療程。將艾柱點燃后放入艾灸盒內, 之后將艾灸盒置于疼痛處, 灸至局部皮膚潮紅, 或疼痛減輕, 甚者灸至局部潮濕出水珠, 1次/d, 20~30 min/次,?10 d為1個療程, 共2個療程, 間隔3 d。
1. 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治療效果;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生活質量評分的評定包括睡眠狀態、疼痛、依賴性、積極感受以及整體健康共5項, 滿分100分, 其中疼痛與依賴性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低, 睡眠狀態、積極感受、積極感受以及整體健康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治療效果判定包括顯效、有效和無效, 顯效:患者癥狀完全消失, 月經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癥狀基本消失, 月經有所好轉;無效:患者癥狀無變化, 月經不調。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臨床癥狀積分根據患者癥狀程度進行評價, 共6分, 分為重度、中度、輕度3級, 4~6分為重度, 2~3分為中度, 0~1分為輕度;癥狀評分相加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疼痛、睡眠狀態、依賴性、積極感受、整體健康方面的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的臨床癥狀積分為(11.92±2.61)分, 治療后為(6.31±1.64)分;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其臨床癥狀積分為(11.87±2.15)分, 治療后為(9.05±2.51)分;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癥。常為急性盆腔炎未徹底治療, 在患者體質較差的情況下急性盆腔炎的病程可遷延及反復發作, 造成慢性盆腔炎;但是亦可無急性盆腔炎癥病史過程。其是婦產科常見疾病, 臨床癥狀包括腰骶酸痛、下腹脹痛等, 且病情遷延, 難以根治[5]。對患者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傷害, 容易導致患者白帶增多、月經紊亂等情況[6]。該病可能因為免疫功能低, 導致慢性盆腔炎的發生;盆腔周圍發生炎癥, 沒能及時治療, 從而蔓延到盆腔, 從而造成慢性盆腔炎。除此之外, 慢性盆腔炎還會由性衛生不良、流產、衣原體感染、下生殖道感染等因素引起。近年來, 醫學上還未能研發出可根治慢性盆腔炎的特效藥物, 臨床上常用抗菌藥物治療, 該藥雖然能夠治療慢性盆腔炎, 但由于各種因素, 不能根治慢性盆腔炎病[7]。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有意識的進行預防疾病和健康保健, 但仍不能抑制慢性盆腔炎發病率升高。
中醫認為, 慢性盆腔炎主要由“瘀”、“濕”、“熱或寒”所引起, 如不能及時治療會使患者氣血不暢, 全身疼痛, 加上“濕”與“熱”同血相結合, 導致治療時間長, 治療困難, 由此, 可從活血化瘀、通氣這方面進行治療。臨床上治療慢性盆腔炎時, 常采用中藥灌腸, 中藥方劑組成:當歸、莪術、生薏仁和敗醬草各15 g, 桂枝、三棱、桃仁、生甘草和丹皮各10 g, 紅藤20 g;將中藥方劑水煎至200 ml, 每日于臨睡前灌腸, 1次/d, 10 d為1個療程。其中當歸性溫, 善于補血, 為補血之圣藥;莪術破血行氣, 消積止痛;生薏仁利水消腫、清熱排膿;敗醬草辛以行散, 苦寒降泄;桂枝可解表和營、通陽散寒溫、補益里氣;三棱破血行氣;桃仁活血祛瘀;紅藤清熱解毒, 祛風活血止痛, 散瘀散結;丹皮清熱活血、涼血散瘀配以甘草調和諸藥;其治療效果明顯, 除了保證藥物的完整性、避免腸道不適外, 操作也比較簡便, 幾乎沒有副作用, 綜合效果較好。另外, 還要聯合腹針與艾灸等措施共同進行治療, 對慢性盆腔炎患者實施腹針治療時可配合特定電磁波譜(TDP)照射有鎮痛作用, 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降低慢性盆腔炎復發率。艾灸有打通經脈、健脾運胃、活血化瘀、溫補元氣的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疼痛、睡眠狀態、依賴性、積極感受、整體健康方面的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 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前的臨床癥狀積分為(11.92±2.61)分, 治療后為(6.31±1.64)分;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其臨床癥狀積分為(11.87±2.15)分, 治療后為(9.05±2.51)分;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 實施腹針、艾灸及中藥灌腸聯合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 其睡眠狀態、積極感受以及整體健康、疼痛與依賴性均優于實施常規藥物治療的患者, 說明實施腹針、艾灸及中藥灌腸聯合治療的患者的生活質量更優越;同時, 腹針、艾灸及中藥灌腸聯合治療效果比常規藥物治療效果更好;在接受治療后, 使用腹針、艾灸及中藥灌腸聯合治療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低于使用常規藥物治療的患者。
綜上所述, 腹針、艾灸及中藥灌腸聯合治療慢性盆腔炎比常規藥物治療效果好, 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 臨床應用價值較為突出。本研究選取樣本較少, 且全為本院患者, 加之未進行更遠期療效觀察, 可能對本研究可信度造成一定影響, 此結論有待多中心、大樣本實驗證實。
參考文獻
[1] 陳琰. 抗生素聯合艾灸加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分析. 基層醫學論壇, 2017, 21(11):1388-1389.
[2] 羅幼蘭, 汪海華. 采用不同中醫方法治療盆腔積液合并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效果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7, 15(22):185-186.
[3] 晏艷, 張春花. 自擬補腎疏肝方內服配合多功能艾灸儀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觀察. 醫藥前沿, 2017, 7(7):190-191.
[4]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感染性疾病協作組. 盆腔炎癥性疾病診治規范(修訂版). 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4, 49(6):42-43.
[5] 韋杰. 腹腔鏡診斷慢性盆腔痛及其發病機制分析. 現代儀器與醫療, 2018, 24(6):146-148.
[6] 張媛媛. 改良施灸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效果觀察. 天津護理, 2017, 25(5):449-450.
[7] 高建英, 劉海金, 謝亞彬, 等. 腹針結合艾灸治療男性氣血兩虛型脂溢性脫發療效觀察.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 26(3):307-308.
[收稿日期:201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