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娟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志和重要特征,就是我國社會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中,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化需要。而切實提高基層公共文化資源服務效能,既是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本文針對我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開展了調研。
關鍵詞: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調研報告
中圖分類號:G249.2;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2-0203-01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
全市市、縣、鄉(鎮)、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全市公共文化館有7個,公共圖書館有7個,8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723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公共文化服務的人才隊伍建設初具規模,能保障基礎性的公共文化文化服務。全市文化系統在編人員800多人,主要服務于公共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領域;全市業余文化志愿者在冊的有4600多人,基本由文化、教育系統退休的職工和社會上的文藝愛好者組成,主要服務于廣場舞、書畫等類型的文化活動;專業院團3支,常年活動的業余文藝團隊3855支,注冊文化類社會組織265個。
二、我市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1.縣市區公共文化設施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不平衡、建設標準較低。個別縣市區的文化館、圖書館不能正常使用。
2.部分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設符合當年建設標準,現在隨著群眾文化需求的提升已經不能滿足群眾的需要。比如,一些街道文化小廣場由于受規劃限制,文化廣場的面積偏小,數量偏少,居民參加廣場舞活動需要跑較遠的路程,導致文化生活滿意度受到一定影響。
3.公共文化設施服務不夠規范。部分服務機構還存在少數管理人員責任心不強,不能按時開門服務、開放時間不夠、服務內容同質化程度高、活動形式單一的問題。
4.公共文化服務的人才隊伍數量與保障人口相比差距較大,我市在編人員與全市總服務人口的比例較低。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大多數只有文化站長1人,且不能專崗專用;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沒有配備公益文化服務專職人員,多數為村、社區干部兼職或文化志愿者臨時代管,且服務水平能力欠缺。各級公共文化機構培訓開展的次數和文藝作品創作的數量質量差距較大,不能滿足群眾的需要。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幾點建議
面對群眾不斷增長的多層次多元化文化需求,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務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針對存在的問題,本文就如何進一步提升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快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加大縣級、鎮級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力度,及時向縣市區主要領導通報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任務進展情況,爭取盡快補齊設施短板。
2.充分發揮市直文化機構資源的優勢,加大文化骨干培訓力度。一是推動指導市直文化機構以小分隊形式下基層進行菜單式的文化骨干培訓和示范演出。二是整合駐地地方高校、中小學校的師資力量,主動對接,雙向互動,邀請在校專業師資來基層培訓,同時選送文化骨干到高校學習。
3.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一是針對群眾文化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的特點,在繼續推廣廣場舞、書畫展覽等常規性活動的基礎上,制定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形式多樣滿足群眾多層次、多元化文化活動需求的政策,引導鼓勵各級文化機構開展讀書講座、故事沙龍、朗誦演講、地方戲曲會演、國學講堂、群眾性文藝作品創作大賽等文化活動。二是擴大受眾群體,采取群眾點單下單的模式,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策劃組織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群眾文化活動,讓群眾由觀眾變為演員,由觀賞變為參與,由參與變為帶動,為所有的基層群眾搭建起屬于自己的個性舞臺,推進全民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4.推動服務方式升級。一是依托互聯網打造數字服務平臺,進一步完善市里的公共文化服務微信公眾號平臺,將全市四級文化機構開展的公共文化活動全部上傳到平臺,實現各活動舉辦方和參與人群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局面。建議采取第三方托管服務形式,激活平臺的潛力,充分挖掘平臺的效益。二是加強對公共文化設施服務的管理力度,所有文化機構每周要公布服務內容、服務時間等具體事項,方便群眾參與和監督。開展流動服務,充分發揮流動舞臺車、流動圖書館的作用,全面落實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彌補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缺口。
5.積極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一是建立并完善文化志愿者服務機制,制定統一的服務標準和管理規則和獎勵機制,建立全市文化志愿者人才數據庫,在各自轄區內統籌調配使用志愿者,最大限度地發揮志愿者作用。二是整合社會資本,積極引導企業、協會等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以冠名等方式捐助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各類文藝演出活動,緩解財政投入的不足。三是在有條件的公共文化機構推進托管服務,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機會和平臺。
6.推進解決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投入不足和人員不足的問題。一是建議設立基層公益文化服務崗位,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農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沒人干事的問題;二是建議在全市設立群眾文藝作品創作專項資金,鼓勵扶持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群眾文藝作品創作。創作時代特征鮮明,地域特色突出,扎根基層群眾,來源基層生活,弘揚正能量,群眾喜聞樂見的更多優秀群眾文藝作品,解決當下基層文藝演出低水平徘徊,同質化程度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