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慧,孫小龍,余 帆
(1.安徽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安徽蚌埠,233000;2.安徽財經大學研究生院,安徽蚌埠,233000;3.安徽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安徽蚌埠,233000)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為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1]高校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行教育、課程文化專業知識教育、校內外實踐創新教育各環節有機融合。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指的是一個全面系統的育人指導思想以及育人原則,通過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協力構建一個育人立體結構,從而充分發揮多方面育人的合力,達到提高育人實效性的目的。[2]“全員育人”強調教育系統中每個工作人員立德樹人的職責定位,要求每個人立足本職工作發揮育人職能,形成育人合力;“全程育人”強調了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周期,即育人工作需貫穿大學生學習、成長成才的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強調的是立德樹人工作的空間,即育人工作要融入大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成長的各個方面和環節中。
本文以“三全育人”理念為指導思想,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展開研究,通過分析其實施現狀以及存在的不足,從育人主體、育人過程和育人空間三個維度探討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途徑,達成提升育人實效的目標。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在21世紀初建立的一門以管理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綜合應用性學科,指大學生在讀期間結合所處的主客觀環境,對未來計劃從事的職業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并不斷實踐的過程,它主要包括學生在讀期間的學習以及未來計劃從事職業方面的規劃。[3]現有研究已經證明: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我認知、專業認知,并有效提升職業定位的準確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成長成才的自驅力;能夠幫助學生強化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率;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就業技能儲備以及擇業就業的滿意度。[4]
筆者抽樣調查了國內30所本科一批次重點高校,發現所有調研高校目前均已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列入本科生的培養方案中,除此之外各高校還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提升生涯規劃教育的成效,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我國尚有部分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少應有的重視,不僅缺乏相關專業的任課教師,而且部分授課教師對課程的準備不夠認真、不夠充分,導致教學及學習效果均不理想。同時,我國現階段在校大學生對生涯規劃教育的認識產生偏差,并未認識到相關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對自身發展的意義,難以做到主動規劃。筆者在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堂上發布問卷調查,對2015級360名學生職業規劃以及就業準備現狀進行調研。發現受訪對象中僅有20%的學生知道職業生涯規劃并且了解如何規劃,有48%的學生不知道如何進行學業和未來職業的規劃,有3%的學生沒有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認為是浪費時間。關于問題“你是何時開始職業生涯規劃的”,多數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不夠重視,缺乏相關理論及實踐知識的指導,不能及時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涯,具體見圖1。

圖1 大學三年級下學期時2015級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情況
我國高校現階段普遍缺少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專業教師,致使很多高校開設的課程為大班授課,一名教師面對近200名學生,導致教學過程中缺乏互動性和針對性。一方面,學生的成長環境和成長經歷的不同導致學生在思維方式與擇業觀上存在差異,而大班授課無法做到有針對性地制定授課內容,使得該課程教育的實效性和實用性降低。另一方面,當今大學生成長在網絡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他們聯系外界的方式趨向多元化以及趣味化,期待活潑生動的課堂氛圍,抵觸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因此,現有的大班授課模式并不能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對生涯規劃教育的個性化、趣味化和實踐化需求。
目前多數學校的相關教育尚停留在課堂教育階段,對課外實踐活動不夠重視。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將課堂理論知識吸收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及素質,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在根據現實情況進行正確的職業認知的前提下做出職業選擇。然而,現階段我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采用的內容過于理論化,缺少實踐性的指導,出現了理論與實踐相互分離的狀態。
為進一步促進我國“三全育人”教育改革,高校應積極拓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兩個課堂”,即注重素質養成的“第一課堂”以及著眼能力提升的“第二課堂”。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短期目標是通過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及專業認知達到提升學習能力的目的;中期目標是通過引導學生明確職業定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長期目標是引導學生科學合理規劃大學生活,有效地管理、利用時間,最終實現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業能力以及就業滿意度的目的。[5]綜合前文分析,結合“三全育人”改革目標以及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高校應該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為必修課,具體改革方案見表1。

表1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方案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我是誰,我在哪,要去哪,怎么去,實踐”五個模塊,主要授課內容詳見表2。高校應組建一支由在學生管理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且熟悉學生的個人情況、了解國家宏觀政策及就業市場的專職輔導員+生涯規劃專任教師的師資隊伍擔任“第一課堂”的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云課程平臺”來開展教學活動。

表2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
高??蓮奶岣哒握疚?、打造“第二課堂”的師資隊伍、搭建育人平臺三個方面來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高校應把握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學生的成長規律,針對性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將其融入學生成長成才教育的全過程,并作為就業工作的堅實基礎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真正地做到從態度上重視,在行動上支持。我們建議高校設立集教育、管理和服務于一體的生涯規劃教育中心,打造一支具備使命感和責任心、關愛學生、熟悉國家宏觀方針政策、了解就業政策和就業市場、具有豐富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的教師隊伍。此外,高校還可聘請優秀校友擔任在校生職業導師,建立“職業指導顧問”專家庫,定期邀請專家庫成員和在校生開展互動型授課和討論。除此之外,高校還應每年組織輔導員團隊深入優秀企業調研、走訪,以求更好地指導幫助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
高校應著力于完善服務系統,采取以下措施:開辦專業型、開放式職業生涯規劃講座,作為課堂學習的有益補充;應明確以校內外教師、合作企業及朋輩互助為育人主體,通過課程教育、校內外實踐體驗等方式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貫穿學生從大一到大四成長成才的全過程,搭建生涯規劃教育的“三全育人”系統,實現課外指導活動覆蓋全體學生、貫穿學生成長發展和規劃求職全過程。
高校要在“三全育人”改革背景下革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通過提高政治站位、重組課程系統、打造師資隊伍、搭建育人平臺、構建互聯網云課程平臺的方式,積極構建“兩個課堂”,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案以及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同時,學生也要結合自身主客觀條件,積極關注外部世界,思考整合內外部有效資源,積極應對科技和社會快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從而最大化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