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商譯彤



[摘要]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升級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總體目標,近年來高職院校積極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所要達到的應然狀態,對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系統提出了融合、開放、升級發展的新要求。文章擬通過構建“進階式雙趨向6C”創新創業教育系統,助力高職院校培養具有“工匠精神”和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以及具有“企業家精神”與創新創業能力的高質量創業者。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創新創業系統;高職院校
[作者簡介]楊勇(1982- ),男,河南鄭州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教授,博士;商譯彤(1993- ),女,河北衡水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在讀碩士。(天津? 30022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京津冀高等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能力評價及提升路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DFA180311)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08-0068-06
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了提高職業教育質量、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改革思路,要求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著重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2018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提出打造“雙創”升級版,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根據新時代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以及社會與產業發展對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要,高職院校應思考如何完善創新創業系統,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提質升級,形成中國特色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創造能力的“大國工匠”和青年創業者,從而服務經濟發展與現代化強國建設,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發展需要。
一、高職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意義
高職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是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及經濟轉型升級的驅動力、破解社會就業難題的發動力、提升高職學生全面發展質量的主動力。
(一)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及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高職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其質量升級與國家重要產業升級關系最為密切,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重要貢獻力。創新創業人才是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動力源泉,經濟轉型升級急需高職院校提質培優,增值賦能,強化創新創業教育效果,創新行業應用。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要培養具有創業意識、創造能力、創新思維的“大國工匠”與青年創業者,為國家建設與經濟發展注入人才驅動力。
(二)破解社會就業難題
就業是民生問題,當前高職學生普遍缺乏創業意識,其自主創業率及創業成功率較低,同時缺乏創新創業精神與創造能力,難以滿足社會對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價值取向,提升其創業意識與創新創業能力,提高創業幾率與成功率,進而以創業帶動就業,形成創業與就業的“雙促進”,從而不僅能夠積極回應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訴求,也能有效解決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問題,整體提高高職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綜合競爭力。
(三)促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
通過高職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職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德育,可以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中優秀道德品質的批判性繼承,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創新性轉化,在新時代勇于創新,擔當作為。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智育,可以促進學生理論知識掌握與實踐能力提升的統一,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問題、難點問題的能力。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體育,可以通過開展“未來企業家”等素質拓展活動,健全學生人格,錘煉學生意志。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美育,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創造美、感受美,整體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勞育,可以引導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創造、敢于創新,提升學生的思考與實踐能力。
二、高質量發展導向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應然取向
2019年3月,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一批高職學校和專業群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引領職業教育實現現代化,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度、標準體系更加成熟完善,形成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根據文件要求,契合職業教育與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導向,解決目前高職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缺失、課程單一、師資薄弱、缺乏實踐等問題,要以融合、開放、升級發展為應然取向,探索中國特色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育人模式。
(一)融合發展
創新創業教育應實現融合發展。首先,開創專業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發展模式,將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目標嵌入專業課程目標中,貫穿專業教學全過程。目前部分院校僅設置創新創業教育選修課程及小部分必修課程,課程結構單一且缺乏關聯性,專業教學與創新創業教育分離,課程設計既未剖析學生個體特質也未考慮學生所在年級及專業的具體情況,導致創新創業教育呈“千人一面”的教學現狀。其次,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這一重要的教育載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彌補第一課堂理論知識教學的不足,使創新創業教育在兩個課堂中得到有機融合。要解決目前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簡單化、形式化、同類化的問題,將第一課堂的知識積極轉化為學生創新創業的內生動力。最后,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頂層設計,建立專門的創新創業工作管理部門,形成系統性、聯動性、層次性運行管理機制,推動學校與企業雙方創新創業教育優勢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協同育人。針對當前創新創業管理組織機構分散、制度保障和激勵政策缺失的問題,應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盡可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多元化需求。總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要通過教育目標融入、教學資源融合、校企內外融通,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發展。
(二)開放發展
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應由封閉向開放轉變。校企合作是高職特色辦學模式,學校與企業要從政策支撐、文化融合、氛圍營造、平臺搭建、基地建設、技術支持、師資培育等方面構建創新創業協同育人“雙主體”。2015年以來,許多高職院校建立了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及“眾創空間”,由企業為主體或學校為主體運營。以學校為運營主體的平臺,與行業市場未完全接軌,對項目在企業中的孵化過程缺乏技術支撐與資源支持。以孵化器型企業為運營主體的平臺,則側重企業贏利點,與“育人”的教育目的相脫離。對此,校企要結合各自優勢特色,共建創新創業基地、工作室、實驗室,打造開放共享、資源互通、聯動協同的綜合實踐平臺,實現創新創業教育從校園到企業的有效延伸。要開放教師資源,提升“雙師型”教師與創新創業團隊的結合度,同時加強教師的指導能力,改變教師創新教育意識不強、實踐能力匱乏的現狀。此外,還要鼓勵創新創業導師對創新創業教育理論進行深入探究及實踐,提升他們對政府政策、經濟轉型、行業發展趨勢的敏感度。總之,要通過實踐平臺開放、師資資源開放,實現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開放發展。
(三)升級發展
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升級版的關鍵是人才的提質升級,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匠人精神、創業意識,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與綜合能力為目的。高職院校積極組織開展創新創業比賽,但不應過度關注競賽成績,以獲獎為項目培育的終點站。要避免盲目追求新增初創企業數量等量化指標、歪曲創新創業教育本質的情況,不能僅以創業學生的企業年營業額、投融資情況等數據指標來判斷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日常育人的全過程,并注重將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及時分流,對具有創業意愿及特質的學生及時甄別并進行專項培養,提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數量與質量,實現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升級發展。
三、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融合、開放、升級的實現路徑
融合、開放、升級是高職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特征與應然取向,也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本質要求。本文基于優化創新創業教育系統、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構建了“進階式雙趨向6C”創新創業教育系統(如圖1所示),以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開放、升級發展。
(一)“6C”體系:認知、理論、實踐相互聯動形成閉環
這一系統將學生受眾分為三層,第一層為全體學生,第二層是具有創新創業意愿與特質的學生,第三層是創業者。“6C”相互聯動形成閉環,如圖2所示,從(culture)文化育人、(course)課程育人、(character)因材施教、(cultivate)項目培養、(creation)項目孵化、(cooperation)校企協同六個方面,推動高質量創新創業人才輸出,培養具有“工匠精神”與創新創業精神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孵化具有“企業家精神”與創新創業能力的高質量創業者。
1.文化育人。這是指打造創新創業育人的環境,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為高職學生創新創業供給精神養分。精益求精是“大國工匠”的職業信仰與操守,開拓創新是青年企業家的特征與品質,只有注重這兩種精神的引領與培育,才能衍生出高質量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成果。學生社團作為高職院校的重要實踐載體,在創新創業文化建設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依托社團組織系列創新創業文化活動如創意集市、展示洽談交流會、政策解讀研討會等,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邀請“大國工匠”與青年創業者進校園,舉辦講座、座談會、分享會,與在校生分享交流經驗。同時,學校可以通過校園網站、微信、微博等媒體平臺,積極進行活動宣傳與報道。通過文化浸潤,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重構學生的思維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提升育人實效性。
2.課程育人。這是指創新創業教育的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雙向耦合、顯性與隱性課程相互結合,探索創新創業教育融合課程模式,對課程進行整體性設計,發掘育人深度,拓展育人廣度。首先,在第一課堂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將創新創業基礎、創新創業生涯等基礎課程作為普及類通識教育并納入教學大綱,全體在校生分年級、分水平、分層次遞進式設置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將創新創業教育嵌入專業教育,同時創新教學方法,引入VR教學、慕課、翻轉課堂等方式,輔助學生將知識內化,打造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課堂。再次,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隱性課程,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與自我管理能力,開展創新創業訓練營、創客素質拓展、創新創業大講堂等課程、講座、沙龍活動,將其作為第一課堂最有力的教學補充。最后,健全課程評價機制,突出形成性評價。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評價涉及的因素較多且較為復雜,部分因素不易量化分析。只有優化現有課程評價模式,注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展的評估,才能使其更為全面合理。
3.因材施教。這是指識別學生創新創業特質,依據個體不同發展水平因材施教。創業者具有獨特的性格特質與人格特征,在創新思維、創造能力、風險偏好、抗壓能力等方面有獨特表現。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教師可在授課過程中通過調查問卷、模擬實踐等調研方式,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充分挖掘學生潛質,制訂個性化、多元化、全面化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
在師資方面,建立如圖3所示的“2+2導師制”,由企業導師、專業導師,雙兼職導師進行“一對一”項目指導,由行政輔助導師、心理導師雙專職導師根據創業學生需要進行答疑與輔導。企業導師由學校創新創業榜樣、優秀創業校友、青年企業家擔任,指導學生項目市場化對接。專業導師由授課教師擔任,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輔助學生發現專業及行業的創新點及“痛點”。行政輔導教師由學校就業創業部、學工部、團委等行政人員擔任,負責資源對接、政策解讀、創業幫扶,提供個人就業創業生涯規劃。心理導師由學校專職心理教師擔任,重點是針對學生創業衍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積極疏導,加強學生創新創業心理品質的訓練。
4.項目培養。這是指從創新創業的傾向到創業實踐的過程。首先,以賽促創。在創新創業比賽中催生項目、打磨思路、完善模式,通過賽事挖掘項目亮點,梳理運營流程,提升項目數量與質量。其次,立項助創。定期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立項,組織專家評審、項目路演,在項目創新性、可行性等方面設置相應的立項標準,結合項目的運營發展、盈利情況、實踐成果等綜合因素設置結項標準。通過政府財政專項資金或學校專項資金支持項目立項,搭建學生的創意“培養皿”。
5.項目孵化。這是指結合院校專業優勢,建立品牌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校園創新創業綜合性孵化實踐平臺或“眾創空間”,由學校與企業協同搭建,明確職責義務,建立長效機制。項目經過遴選后入駐,由平臺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務,從資源對接、入駐管理、培訓輔導、政策保障、技術保護、導師匹配等多方面為入駐項目打造創新創業生態群,為高職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成長提供保障和支撐。
6.校企協同。這是指高職院校與行業較具影響力的企業各自結合自身優勢,從創新創業教育的文化、師資、課程、基地建設等各方面,整合雙方資源,制定管理制度,建立協同育人模式,實行協同育人。首先,校企搭建創新創業教育交流平臺,企業向學校提出自身在創新需求和運營中存在的問題,由學校通過比賽、座談、交流會等形式組織教師及學生參與,組建團隊提出可行性方案,經過綜合評審后在企業實踐應用并給予效果反饋。“眾創空間”匯總資質良好的“初創企業”及運營項目,對接學校及企業需求,助推市場化運營,培育“拔尖項目”,助力“初創企業”發展。其次,企業多元文化與高職校園文化結合,融合職業精神、創新思維、人文素養,打造特色品牌,培養學生企業家精神。要聘任兼職企業導師,以“引進來”的方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講座以及“一對一”項目打磨培訓。最后,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頂層設計,建立創新創業學院或專門管理部門,制定人才培養制度及措施,推動企業的深度合作,從而實現校企協同育人,共同培育創業精英人才。
(二)進階式教育:將不同“雙創”發展水平的學生進行分層
1.通識教育,這是系統的第一層次。受眾為全體在校生,以文化育人、課程育人為主。通過建立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彈性學分制度,使學生接受基礎理論知識培訓,內容主要涉及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知識和原則,側重對學生有關創新創業的文化精神、理論基礎、綜合素質的培育。
2.特質培育,這是系統的第二層次。受眾為具有創新創業意愿與特質的學生,以因材施教、項目培養為主,同時結合課程育人。通過創新創業教育選修課及實踐活動,對具有特質和意愿的學生進行甄別,鼓勵其參加比賽和項目立項申報。通過開設企業管理與項目投融資、商業計劃書撰寫、財務運營等專項培訓課程,模擬實戰演練,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3.精英育成,這是系統的第三層次。受眾為創業團隊和已注冊企業的學生,以項目孵化和校企協同育人為主,搭建綜合實踐平臺,吸納創業者入駐學校孵化器,提供綜合服務保障、政策支持與實踐指導。同時,建立積分管理制度,制定獎懲機制,為創新創業精英人才培養加速助推。
(三)雙趨向培養:高質量創新創業人才輸出
1.第一趨向:培育具有“工匠精神”與創新創業精神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作為培育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應著力培養學生開拓創新、負責嚴謹、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與職業精神。將創新創業教育的思想價值引領和實踐能力培養相協同,通過文化育人與課程育人,培養全體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創新創業精神。根據學生的多元化需求實行因材施教,在項目培養過程中以賽促創、立項助創,激發學生的創業動力和創新活力。通過全員、全程、全方位培育,提升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素養與創造力。
2.第二趨向:孵化具有“企業家精神”與創新創業能力的高質量創業者。針對已注冊企業的創業者及優秀項目的負責人,要加強對企業家精神與創業實戰能力的培育。企業家精神突出培養創業者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干事創業的責任擔當、不驕不餒的敬業精神。通過完善“2+2導師制”,為學生創業提供全方位指導,使他們感受真實的創業環境,體驗從項目創意到項目孵化和落地的全過程,進而提高他們的創業心理素質和實戰能力。
四、結語
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系統的融合、開放、升級是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實現路徑。高職院校要通過構建文化育人、課程育人、因材施教、項目培養、項目孵化、校企協同的進階式創新創業教育系統,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型人才及高質量青年創業者,從而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升級版的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王麗,付文,陳宏,等.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的若干思考[J].化工管理,2019(1):18-19.
[2]李方靚.新常態下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轉型發展的路徑選擇[J].經濟研究導刊,2017(12):134-135.
[3]華堅,趙癸萍,強偉綱.高職院校培育創新創業文化路徑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92-96.
[4]吳維.高職院校提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9(1):63-67.
[5]尹秋花.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9(6):38-41.
[6]李樂霞.新常態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9(6):68-73.
[7]王建華.創新創業、企業家精神與大學轉型[J].教育發展研究,2019(11):1-7.
[8]蔡芹.創新創業教育項目化教學實施的出發點、要點及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9(3):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