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二十世紀以來,各種創作方法和體系層出不窮。頻譜音樂作為二十世紀以來的新興流派,具有很強的先導性和實驗性。本文所分析的竹笛獨奏曲《挽歌》便是頻譜音樂創作思維的產物。它運用了樂器泛音規律,將竹笛演奏柱式和弦變為可能,并大膽地使用各種演奏法,讓聽眾耳目一新。除了這些理性的創作以外,作曲家還十分重視情感的抒發,將自己對失去親人的悲痛化為音樂語言,讓聽眾產生思想共鳴。
【關鍵詞】頻譜音樂;竹笛;音樂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3.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4-0087-02
【本文著錄格式】竇梵真.由肖武雄竹笛獨奏曲《挽歌》演奏法分析談其創新性[J].北方音樂,2020,02(04):87-88.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試圖打破傳統創作體系的新作曲技法被人們重新審視,各流派如雨后春筍般嶄露頭角。這些流派或使用新的發聲手段例如電子合成器,或發掘傳統樂器的演奏技法,常給我們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聽效果。本文所要分析的竹笛獨奏曲《挽歌》,便是來自于二十世紀新的流派——頻譜音樂。
竹笛獨奏曲《挽歌》由肖武雄教授于2014年春季所作,是為了紀念其逝去的恩師,全曲充滿了對逝者的尊敬、感激以及對生活的希冀。而其中所運用的作曲手法、頻譜音樂的先導性思維,值得我們深入分析和研究。
創作頻譜音樂時,首先對要創作的樂器進行系統且理性的分析。我們可以通過電腦軟件檢測樂器的頻譜圖,并使用樂器本質的泛音來進行創作。
縱觀全曲,由一個音開始逐漸增長到柱式和弦,然后慢慢削弱到僅剩一個音結束。這也側面烘托了頻譜音樂的曲式原則不單單是傳統的單三部曲式、奏鳴曲式這種模式,而是由一個音引起的革命,呈現了一個音的一生,可見作曲家設計的精妙。
在傳統和聲與律學理論中,我們一般強調前16號泛音,而在頻譜音樂的創作中,既然用到了高頻的泛音,微分音的創作也就顯得不可避免了。如圖1所示,就是一個逐漸過渡的微分音序列。
在本作品中,還運用了一個聞所未聞甚至有些讓人聞風喪膽的技術:利用竹笛來演奏柱式和弦。許多竹笛演奏家乍一聽會覺得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因為我們都知道,竹笛自古以來就是擅長演奏旋律的單音樂器,它最多也只能用喉音和笛音來構建音程,怎么可能同時演奏出包含三個或四個音的柱式和弦呢?但肖武雄教授通過頻譜音樂的手段做到了,并把它應用到了這首曲子中。我們看一下譜例中柱式和弦演奏的音符,在91至92小節。如圖2所示。
這是如何做到的呢?2013年,肖武雄教授作為《民族樂器的聲學原理及構造原理》課題專家,提出了竹笛演奏柱式和弦的演奏法,并為唐俊喬教授錄制了均孔笛的采樣。通過對采樣的頻譜分析,在七個基頻產生的系列泛音中,其中有五個基頻出現了倍頻泛音力度等于或大于基頻力度的情況,它的三倍頻已經與諧波系列構成了事實上的和音,那么只要二、四倍頻中的任何一個與基音不在純八度上,它們衍生出來的聲場就能沖破基頻進而獨立,柱式和弦就能出現。本文由于版面所限,在這里就不再詳述,如果有對這種技巧感興趣的竹笛演奏家或理論研究學者,可以參閱肖武雄教授《基于竹笛演奏柱式和弦的探秘》一文。
除了上述這些利用頻譜音樂的思維而創作的特征外,作曲家還大膽利用了竹笛中各種演奏法為其作品增光添彩。但作曲家并未完全拋棄作為竹笛獨奏曲的本質,并大量運用了倚音、指顫音、氣震音等為人熟知的傳統演奏技巧。倚音與指顫音的使用如圖3所示。
這些倚音、顫音、氣震音等傳統技巧讓聽眾感受到這不僅僅只是一首實驗性的曲目,而是真真正正、貨真價實的竹笛獨奏曲。但這些傳統的演奏技巧只能稱為該部作品的冰山一角,而更多的是對新演奏技巧的理解與應用。這些技巧充分顯示了作曲家把竹笛這件樂器當做樂隊使用而不是單純的單音樂器。因有些演奏法還處于試驗階段,并沒有相對完整的體系,只能粗略地命名,表1為部分有代表性的新演奏法。
另外,包吹的演奏方法也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包吹法就是把笛子的吹孔完全用雙唇包起來吹奏,這是一種全新的吹奏方法,是在雙唇包住吹孔的內側形成風門,氣息通過風門時沖擊唇部產生振動,類似于銅管樂器的演奏方法包吹法所體現的效果一般是嗚咽、痛苦的情感,在本曲中恰巧可以描繪創作者的這種情感表達。在《挽歌》第82至83小節中,如圖4所示:
竹笛的演奏技巧紛繁,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和發展條件。通過對這些傳統演奏方式的沿襲而產生的新技法所產生的聞所未聞的聽覺盛宴對于該作品的傳播也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給予了作品新的生命。
這時有些專家學者會提出異議:所列舉的這些新演奏法,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我們初學竹笛階段所要避免的,是錯誤的演奏方式,我們應該如何取舍這些所謂的“新內容”呢?筆者認為基礎永遠是基礎,是最重要的,就像沒有人會否認基本功對于樂器演奏的重要程度一樣。而對比于傳統的演奏方式,這些新技法更屬于“劍走偏鋒”的特殊一派。在我們需要這種演奏法所帶來的情感進行表達時,再考慮并謹慎地使用,不能為新而新。
這首作品利用了頻譜音樂為技術手段,充分展現了作曲家寄托哀思、寄希望于生者的感情。在創作的革新方面下足了功夫,并將泛音等理論付諸于實踐,把不插電的傳統樂器演奏出像加了音頻效果器的插電的效果;作曲家還利用這種工具將傳統思維中認為不可能的演奏技法變為可能,這對于二十世紀后作品的創作和流派的發展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肖武雄.頻譜及頻譜音樂[J].人民音樂,2010(12):70-72.
[2]范洪濤.法國當代新音樂創作狀況概覽[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39-42.
[3]唐俊喬,肖武雄.基于竹笛演奏柱式和弦的探秘[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4(4):113-118.
[4]胡結續.竹笛實用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227-228.
[5]陳欣然,任俊文.關于竹笛演奏技巧的運用與創新研究[J].北方音樂,2019,39(15):43-44.
作者簡介:竇梵真(1994—),男,山東濱州人,首都師范大學電子音樂作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