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藝術類實踐課程教學該如何科學應對和調整,才能更加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本文選取某地方高校藝術實踐課程舞蹈學專業《鋼琴》課程為例,從課程的培養方案、教學內容設置、課堂教學方式與手段、教學方法、考核、評價方式與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科學整合與改革,使其更符合轉型發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藝術實踐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4-0129-02
【本文著錄格式】張娜.地方高校轉型視閾下藝術實踐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北方音樂,2020,02(04):129-130.
轉型發展是當今地方高校面臨的新形勢、新課題、新機遇和新挑戰,應用型高校發展定位是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致力于培養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系統的理論知識、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有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有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人才培養目標。本文擬對向應用型轉型發展背景下高校關于藝術實踐類課程教學進行教學改革研究,故選取某地方高校舞蹈學專業《鋼琴》課程為例,緊密結合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對該課程的課堂教學進行教改優化,使其更具科學性、實用性、可操作性,更符合可持續性人才培養的特點。
一、藝術實踐類課程教學現狀
藝術實踐類課程是基于藝術專業開設的相關實踐性課程,其特點是理論指導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實踐實操應用性。如今,高校正值從普通高校向應用型高校發展的轉型過渡期,其課程授課模式還未真正凸顯其應用性特點,教學的主體地位仍是以教師講授、示范為主,學生習得知識的方式依然是填鴨式、被動學習,未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實踐性,課程設置、學時、評價、考核方式依舊沿襲以前的培養模式。顯然,這已不能適應現今轉型發展的步伐,課程改革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二、教學改革擬到的目標
本文選取某地方高校藝術實踐課程舞蹈學專業《鋼琴》課程為例,從該課程的培養方案、教學內容設置、課堂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科學分析研究,擬達到以下目標:
(一)《培養方案》的修訂
從課程《培養方案》的課程性質、周學時、總學時、學分等方面,通過教學實踐檢驗其各方面是否符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特點,并對其進行優化整合。
(二)融入課程思政內容
教師備課應充分挖掘課堂所授知識與思政內容的連接點、切入口。譬如:可結合課程所教授的某部(首)藝術(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藝術家(作曲家)生涯故事、作品(樂曲)所表達的思想內涵等方面,融入實踐課堂教學之中,通過對藝術作品內涵的揭示,帶領學生通過作品透視人生,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百折不撓、發現生活美、樹立健康向上的價值觀,熱愛學習、熱愛他人、接納自己等課程思政教學。
(三)知識技能教學內容
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準繩,將教學內容分為基礎性教學與應用型教學兩大模塊,并在教學課時上進行科學優化與調整。
(四)教學方式與手段
傳統課堂教學主要以講授法、演示法、示范法為主,教師僅是課堂上的知識傳授者,無法實現對學生進行課后學習輔導,教學改革可從教學方式與手段方面進行有效拓展,利用網絡進行翻轉課堂實效性研究。
(五)課堂教學方法
在教師課堂教學上,應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通過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譬如:開展課堂“小組探究式”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分工、合作(協作)、討論、自主學習、分析與解決問題,探究、交流最終自己得出結論;還可以采用“對話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教師通過此類教學方法不僅能讓知識內化,還能幫助學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及社會性學習目標。
三、教學改革對促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和意義
(1)突出高校藝術類實踐課程實踐性、應用性特點,使之更符合高校轉型發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
(2)將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優化,以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地位,教師真正做到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從而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及課堂教學效率,將知識最大程度的內化。
(3)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科學分析與修訂課程《培養方案》相關內容及課程教學內容,使之更有效地將專業基礎知識與應用技能技巧有機結合。
(4)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嘗試采用傳統課堂授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與手段,有效延伸課堂教學,使學生課后實踐與應用更為凸顯。
(5)教學改革不僅是方式方法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思路、思想、意識上革新。本文希望對同行有所啟示,以創新藝術實踐課程的教法和學法,有效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四、以舞蹈學《鋼琴》課程為例探究藝術實踐教學改革
(一)課程設置
課程學時由一個學期36.0學時《鋼琴基礎》課程調整為兩個學期共計72.0學時,教改后教學內容分兩個階段進行:即第一學期《鋼琴基礎》。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的鋼琴彈奏基礎,能夠識譜,自如地彈奏較易程度的鋼琴練習曲樂曲;教學內容是結合練習曲、樂曲教授鋼琴的基本彈奏方法(斷奏、連奏、跳奏),以及基本節奏型組合彈奏等;第二學期為《應用鋼琴彈唱》。內容設置是在第一學期鋼琴基礎上突出“應用性”特點,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在視奏歌曲旋律的同時通過配彈方法邊彈邊唱,教學內容設置應緊密結合“培養學生歌曲即興伴奏與彈唱的能力”。即在第一學期基礎上注重師范技能技巧應用能力的提升,能夠為簡單的歌曲配和聲、彈伴奏,即興彈唱。教改前一學期36.0課時稍瞬即逝,才入門剛產生些許興致就結束了,學生都還沒有看清鋼琴學習是怎么回事兒就悄然消失了,那么學習的延續、深入及能力的提升更無從談起,也達不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經教學改革實踐表明,此課程總學時和教學內容的調整,使學生在應用能力上得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致、思維的縝密性、知識的整合及綜合應用能力都得到非常顯著的提升。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改前主要以講授法、示范法、演示法為主;教改后還融入了分析法、歌唱法、小組合作法、線下網絡平臺回課(交流)等方法相結合。
“分析法”是教師授課時分析樂曲或練習曲的曲式結構、旋律序進、和聲配置及如何選配伴奏音型等。此教學法能幫助學生理性地理解樂曲,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同時,此教學方法可以與分組討論法相結合。
“歌唱法”是教師課堂上指導學生在歌曲彈奏的同時進行歌唱,即邊彈邊唱,彈唱同時進行。這是師范類學生應用能力得以體現的重要方面。此教學方法能更加活躍課堂氣氛,對學生的應用能力也提出了要求,學生課堂上的專注力更加集中,彈奏及歌唱應用能力得到鍛煉與提升。
“小組合作法”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為引導者,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學生自行分組進行課堂討論的一種課堂組織教學活動。此種教學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較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線下網絡平臺回課法”,是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如微信、QQ、學習通等)進行課下答疑、討論、教師指導、上傳作業、資料分享等課后進行課堂學習的延伸,此教學方法能夠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學困,使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進行課下良性的交流學習互動,大大地提升了學習效果。
(三)教學改革實踐過程中,采取的研究方法
主要是分析法、問卷調查法、談話法、觀察法、小組合作法、演示法、練習法、線下網絡平臺回課法等方法。其中演示法、練習法、小組合作法、歌唱法等是貫穿于課堂授課之中;問卷調查法、對比分析法、談話法、觀察法、討論法、實驗法等是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對教學進行分析總結與反思。
(四)考核評價方式與內容
教改前考核內容是在考試前兩周由教師指定考試曲目,學生經反復練習后參加考試,教師從樂曲彈奏的流暢性、音樂性、節奏(奏法)的正確性維度去評定學生的成績。教改后,教師不指定曲目,第一學期的考試范圍則是整個學期所學的所有知識,按教材劃分為樂曲、練習曲、基本練習(音階、琶音、和弦)這幾個類別,使學生更能全面地掌握知識;第二學期是測試即興彈唱能力,臨考前由學生隨機抽取教師準備好的歌曲進行現場考試。此考核內容的改變,使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識及提升鋼琴彈奏的應用能力,是師范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方式。
教學改革緊扣“應用型”特點,主要從課程設置(學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評價方式及內容等方面進行大膽嘗試與實踐。經過兩個學年的教學改革實踐,教改后教學效果及學生反響良好,并將《培養方案》中的學時、開設學期進行了修改。除此之外,在與同類院校探討關于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關于藝術實踐課程教學改革時,教改組成員介紹了此課程改革的相關內容及成效,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經教學實踐證明,此教改實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實操性?,F今,在該校舞蹈學專業《鋼琴》課程中已全面推行,教改教學效果和學生反響良好。在校外推廣也存在一定的可行性,高校、高職等其他層次的藝術實踐類課程教學,從“專業類別”角度有舞蹈學、音樂學、學前教育學等專業有關藝術類課程的教學改革;從“課程類別”有《鋼琴》《舞蹈》《器樂》《聲樂》《美術》《手工》等相關藝術類課程教學;從“授課人群”及“授課方式”來看,還適用于其他類別《鋼琴》集體課程授課,如幼兒、老年及社區《鋼琴》集體課。除此之外,該授課模式還能被《鋼琴》個別或小組授課所借鑒,尤其是幼兒《鋼琴》個別或小組授課等,其受益范圍之廣;其次,本教學模式的可操作性強,較易推廣及在實際教學中應用,尤其在教學實施時一定要自然巧妙地融入課程思政相關內容。
五、結語
本文選取某地方高校藝術類實踐課程舞蹈學專業《鋼琴》課程為例,從其培養方案、教學內容設置、課堂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考核、評價方式與內容等方面進行科學整合與改革,使其更符合轉型發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
地方院校課程教學在轉型發展背景之下應科學積極應對及調整,立足于緊密圍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為建設有特色的、高水平的地方應用型高校而不懈奮斗。
作者簡介:張娜(1978—),女,漢族,江西宜春人,副教授,碩士,現就職于宜春學院,從事鋼琴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