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竹青
摘 要:根據習近平同志近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的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具體要求以及當下“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快速發展,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育面臨必然地教學改革。為了革新傳統教學中所體現的“教育目的層級簡單”、“教材內容單一、重復”以及“傳統教學改革重形式而輕教學”的特性,就需要運用最新的網絡MOOC模式以及自媒體傳播的良性優勢來彌補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缺點,從而改善大學生對此類教學產生的“刻板”、“老套”、“與現實脫節”等負面認知,從根本上改善教學機制、學習機制以及學生的課程參與度。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制學習
1 順應時代發展的互聯網+教育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活動是一種反映國家意志的教育活動,任何的教育活動都必須在當下的時代背景條件下進行,只有正確地判斷以及認識最新的國內外形勢,學習最新的教育方法,才能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針對性的提高提供前提條件。從本世紀初開始世界飛速進入新時代,國內外的環境在網絡的影響下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這給傳統的教育授課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與沖擊,但同時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行動,旨在推動新的信息技術與各行業實現深度融合,以此創新發展生態。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教育部在青島聯合舉辦了首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以“信息技術與未來教育變革”為主題,探討了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并發布了《青島宣言》。可見,“互聯網+ 教育”引發了教育的歷史性變革,這場變革至今仍在如火如荼地開展。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提出“三個鼓勵”的要求:鼓勵互聯網企業與社會教育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發數字教育資源,提供網絡化教育服務;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鼓勵學校通過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等方式,對接線上線下教育資源,探索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務提供新方式。這就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行互聯網+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基礎,而互聯網+教育模式已經早在2012年全球MOOC課程模式之后開始了飛速的發展,“在MOOCs之后,互聯網陸續推動了更多更新的規模學習形式,引發更廣泛的群眾參與,包括:大眾化學習(Crowd Learning)、公民探究(Citizen Inquiry)、勛章授權學習(Badges to Accredit Learning)、大規模開放社會學習(Massive Open Social Learning)等等,基于公眾對話和社交網絡交流的學習廣泛流行。”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習近平同志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提出“互聯網+”是互聯網功能的增強和應用的拓展,可以說“互聯網+”是互聯網技術演進和互聯網化深入的新階段。
顧名思義,“互聯網+教育”就是互聯網功能在教育系統中發揮其增強功能以及相關應用的拓展。具體是指教育系統在運用互聯網的基礎上打破傳統地域限制、校際以及學科隔閡,廣泛整合國內外現有知識系統以及教學內容與課程資源,形成一種線上協作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是轉變傳統教學中“教師——學生”的“主——客”關系的重要途徑,將學習者置身于學習過程的中心地位,提高學習者的參與深度,堅持以學生為本,以教材為綱,以教師為輔的學習手段。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并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2 互聯網+教育的現實優勢
2.1 主動掌握政治思想教育的良性導向
面對互聯網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態勢,為了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危機,削弱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高校教育必須處于主動導向地位。塔西佗陷阱指當公權力遭遇公信力危機時,任何言論或者政策都會遭到社會的負面評價。這是公信力與公權力在新媒體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特性下所必然遭受的不可避免的重大危機,一方面這種危機不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社會負面評價,另一方面這種危機降低了高校教師傳統思想工作的崇高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具有系統化、理性化以及理論性等特點,無論是教師還是教育本身都要求較為崇高的思想性以及高度的可信度,只有達到這兩點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發展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根本任務;然而激進的新媒體話語異常尖銳與碎片化的特征在面對尚未完全獲得心理成熟的大學生群體以及傳統式的過于刻板教學的思想教育所造成的影響必然會對教師的崇高性提出頻頻挑戰。因此,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面對這種情況時,必須主動利用新媒體快速閱讀、快速傳播以及快速回饋這三個特點對閱讀受眾采取主動、正確的引導作用,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積極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素材,依據學生自身的深層心理需求主動引導大學生對信息自身背后的深刻本質進行認識與反思從而取代對于碎片化信息的以偏概全的認知模式,及時維護工作的崇高性以保證教育工作成果的有效性。現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青年教師必然轉變以往一元化的教育體制,針對現代大學生的特質采取相應的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必須學會解構某些新媒體所制造的直觀感官感受,深入辟謠,化解“塔西佗陷阱”危機,主動控制媒體信息導向,維護工作崇高性。
2.2 積極提供政治思想教育定制學習
定制學習(Customization in Learning)或定制教學(Customization in Teaching)是指互聯網背景下的,針對學生個人的學習經歷、專業愛好、學習習慣等所構建的個性化教學,這較之于傳統教學的方式單一、內容固定等缺點所提出來的,個性化網絡定制教學。是在借用互聯網大數據的條件下運用相關的工具以及軟件設計,為學生提供一種量身定制分配教學資源以及在合理范圍內自主選擇學習的一種學習機制。其目的是為了改變學生傳統的書本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缺乏精準的針對性以及知識的靈活性以及適配性。而在互聯網背景下提供的定制學習則可以轉換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主客體地位,或者說可以轉變知識學習與學生個人的主客體地位,從原來的“老師定制、老師教授”轉變為學生的自主定制,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為學生提供主動制定自我學習計劃以及學習策略與進度的機會,讓學生深入到學習生活之中深刻地體會作為學習主體的能動作用。
3 我國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實處境
3.1 教育目標層級簡單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總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刻苦接班人,但是在各高校的課程以及實踐教育的具體設置中體現過于單一。由于該類教育的受眾是全國各高校各層級的大學生群體,其自身存在地域、年齡、教育背景、興趣愛好以及學習重點傾向不同等特點,因此就其特點而言就要求教學目標層級化,實現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教學計劃的制定,然而這一點是在傳統教學中無法實現的。此時,傳統教學系統中原本該體現優越性的系統化、整體化、統一化等優勢反而變成了實現層次化教學的障礙,因此面對新時代背景的要求,面對社會發展大潮的推進,面對新生學生的訴求,傳統教學必將面臨改革。
3.2 教材內容單一、重復
同時,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即所用課程教材以及設置,存在著較明顯的單一、重復特性,急需處理教材體系與教育體系的有效轉化問題。長期以來,我國思想政治教材存在著大學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與中學教學內容重復的現象,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無論是“98方案”還是“05方案”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重復編寫中學教材內容的現象。例如,在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所提到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唯物論”、“認識論”等章節與高中思想政治理論教材存在著很大程度上的重復以及包含現象等。面對新媒體時代的快速閱讀以及精準地心理把控特點,重復單一的教材內容就凸顯出:缺乏不同學習階段之間的銜接性、教材內容與現實時事脫節、教材自身缺乏精準的針對性等缺點。
3.3 教學改革重形式而輕內容,師生內部缺乏直接交流
雖然目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較以往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以及改善,幾乎告別了“粉筆——黑板”的模式,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個高校也在積極促進并加快教師教育的現代化培訓,不僅體現在多媒體教學的全覆蓋以及不同形式的實踐教學、問題教學、專題教學、系列教學、主題教學等等教學手段的擴展。這些技術培訓的初衷都是為了改善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體現的各種問題,然后這種教學方式的拓展卻并未從根本上祛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真正問題。教學的改革不僅僅是指對于教師教育方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對于教學內容的改進以及創新。而不是忽略課程內容中的學術性、理論性以及思想性以及教育對學生產生的長遠的影響意義,僅僅強調教學外圍的技術手段與形式。這種所謂的教學改革,往往會帶來二種負面的影響:一是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體現,教師過多專注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忽略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重要性,繁雜的教學形式很大程度上造成學生信息獲取困難,重要問題失焦;二是教學效果不顯著,偏向技術化的教學一方面不利于教授學生長遠收益的學習方式,另一方面并不利于教師提高實質性的教學以及科研能力。技術化的手段只能在短時期內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而達不到讓學生長期主動關注學習內容的效果。
4 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開展
4.1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OOC模式
MOOC是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一種大規模的網絡開放課程的簡稱,這種課程是實現增強知識傳播與分享的散播式教育的基本途徑。這種課程方式肇始于2012年全球高校大規模開放在線公開課進行世界性的知識交流,對世界教育的交流以及傳統教育方式產生了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權威知識只靠紙張傳播的時代。而這種教學方式目前不僅僅可以只運用于宏觀的知識傳播與交流,從中觀來說亦促進了世界間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而從微觀來說就可以運用至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傳統方式的改革上。一方面,MOOC模式具有規模大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大規模的課程內容、大規模的學習參與以及大規模的交互,這三點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單一、重復等缺點;另一方面,由于MOOC模式的學習具有網絡化的特點,從而易于實現個性化的定制學習,與傳統課程學習相比,MOOC利用海量的網絡課程資源以及大數據的支持,可以根據學習者自身不同的年齡、年級、知識背景以及興趣愛好積極引導制定符合條件的定制學習內容,從而解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層級缺失的具體問題;第三,由于MOOC模式不僅是同時具有視頻課程、網絡資源共享的課程模式,更是要求學習者與教學者通過在線教學活動的參與相互聯接、相互交流,這種實時交流不同于現實課堂上刻板、拘謹的問答,而是包括講解、對話、互評、協作以及評測的多元化模式,從根本上解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師生內部缺乏交流的問題。
4.2 構建主體間性的自媒體平臺的傳播教育
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自媒體的廣泛應用已經推廣到各行各業。自媒體是指區別于他媒體的媒體定位,作為一種信息相互共享的交互平臺。“自媒體”(We Media)的定義是由美國的謝因波曼以及克里斯威利斯兩位學者提出的,他們認為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其自身具有交互性、碎片化以及節點化等特征,這一方面可以有別于傳統媒體可以帶來快速、高效的信息傳播以及廣泛深入否認輿論參與,但另一方面正是這種特征要求高校的宣傳教育對其進行積極引導。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4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 年6 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27 億,手機上網比例達83.4%,20~29 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30.7%,在整體網民中占比最大,學生依然是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占比25.1%。數據顯示,在自媒體平臺中,博客和個人空間用戶規模為4.44 億,手機微博客用戶數為1.89 億,社交網站用戶規模為2.57億。
雅斯貝爾斯曾提出不同主體之間的交往是一種主體間性的關系概念,是提倡一種強調消除主客體對立、以及單一主體為中心的思想。強調不同主體之間的相互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間性主要體現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兩者作為相對主體存在,在教育活動中與教育材料發生相互作用的實踐關系。自媒體作為一個平等交流的平臺,為這種主體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性,改變了以往教學簡單的外部灌輸模式;更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進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幫助大學生實現政治社會化。“政治社會化具體是指,個體通過學習政治知識、掌握政治技能,在內、外化的雙重作用下實現社會所要求的政治價值觀念。”政治社會化過程一般需要經要經歷政治信息的傳播,政治觀念的內、外化以及完善政治人格的確立三個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潘懋元,陳斌.“互聯網+教育”是高校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J].重慶高教研究,2017,5(1):3-8.
[2]張韻.“互聯網+”時代的新型學習方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7,(01):50-56
[3]鄔賀銓.從互聯網到“互聯網+”[J].人民政協報,2015-4-9(003版).
[4]National Center & News Research. Reports on We Media[EB/OL].http//necs.en.gov/report/programs/project//we-the-media.2003-07-18.
[5]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tech.sina.com.cn/z/CNNIC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