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開設音樂鑒賞課程,不僅可以有效促進大學生審美情操發展,而且可以充分鍛煉高校生獨立思考能力,對于大學生美育教育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本文以歐洲音樂作品賞析為例,闡述了高校開設音樂鑒賞課的目的。從提高大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兩個方面,分析了大學生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從提升大學生對美育教育的認識、完善美育教育體系、拓展大學美育教育視野等方面,進一步探究了高校開設音樂鑒賞課對大學生美育教育的作用,以期為大學生美育教育順利開展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高校;音樂鑒賞課;大學生;美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5-0195-02
【本文著錄格式】張曉.高校開設音樂鑒賞課對大學生美育教育的作用——以“歐洲音樂作品賞析”為例[J].北方音樂,2020,03(05):195-196.
前言
從美育教育視角進行分析,作為培養高校生音樂審美觀念的音樂鑒賞課,可以利用音樂聆聽、音樂賞析、音樂段落剖析等多種方式,帶領高校生對音樂作品中蘊含的美好事物進行探索,幫助高校生樹立健全的音樂審美觀念,為高校生美創造能力提升、未來心理構建提供良好的指導。基于此,探究高校開設音樂鑒賞課的作用,對于大學生美育教育開展就變得非常必要。
一、大學生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創造美的能力主要是指大學生在審美活動中可以主動判斷、尋找、感知、評定、賞析美的能力,涉及了審美想象力、審美賞析力、審美鑒賞力、審美理解力等多方面內容。由于面對相同的審美對象,大學生所獲取的審美享受也具有深淺的差異[1]。而通過大學生美育教育,可以激發大學生對美的熱愛和向往,幫助大學生了解美的本質及特征。在提升其文學藝術修養的同時,也可以促使其對生活產生正確認識[2]。進而促使其可以主動面向大自然及社會生活,進入藝術殿堂,并依據美的規律,自覺進行創造審美價值的實踐活動,形成崇高精神理想追求。
二、高校開設音樂鑒賞課對大學生美育教育的作用
(一)提升大學生對美育教育的認識
歐洲音樂作品作為一門涉及音樂史、人文、歷史等多個專業領域的知識內容,在不同歷史時期歐洲音樂文化的巨大變革進程中體現了突出的綜合審美性、歷史可追溯性。這種情況下,在高校開設以歐洲音樂作品賞析為代表的音樂鑒賞課,對高校大學生對音樂作品理解能力、學習主動性及自我獨立思考、音樂知識分析匯總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基于歐洲音樂作品賞析的音樂鑒賞課中,音樂教師可以從歐洲音樂歷史中著名的歐洲音樂家為入手點,如肖邦、李斯特等。結合當時特定社會文化背景,引導高校大學生聆聽肖邦、李斯特一生中不同年齡層次所創作出的不同音樂作品。隨后帶領高校大學生從創作手法、作品內容、曲式結構等多個方面入手,將特定時代發展與音樂家自我審美理念的變化聯系起來,為高校大學生審美理念的不斷轉變、提升提供依據。而通過上述以歐洲音樂作品賞析為依據的音樂賞析教學方式,可以帶給高校大學生層次化、差異性審美內涵探索體驗,促使其在差異化音樂體驗中了解參與法、聆聽法、對比法等不同美育教育方式。
(二)形成完整的美育教育體系
從歐洲音樂發展歷程視角進行分析,可得出從中世紀開始,維也納古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均形成了個性化音樂風格。不同歷史背景、社會文化、不同音樂教育塑造的優秀音樂家、音樂作品也需要高校大學生利用多種方式。從多個視角入手,進行經典音樂作品賞析、聆聽,體會不同歷史時期音樂特點、音樂作品風格。而通過不同視角賞析,可以進一步完善高校美育教育體系,為其對其他領域作品美學深入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導[4]。
對于高校開設音樂鑒賞課而言,其主要是以促使大學生在聆聽音樂中了解、拓展自我音樂知識領域為目標,在幫助大學生開闊視野的同時,陶冶大學生審美情操,進而促使其自我音樂素養、道德素養同步提升。在歐洲音樂史發展進程中,多位音樂作曲家通過音樂表達了自身的音樂思想及對美的向往,他們利用華爾茲、奏鳴曲、波羅乃茲、瑪祖卡、敘事曲、回旋曲、變奏曲、前奏曲等不同音樂形式,闡述了不同的音樂思想。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將音樂理論、音樂作品鑒賞進行有機結合的音樂鑒賞課是大學生美育教育的核心,也是音樂美學觀念傳遞的主要渠道。因此,在進行基于歐洲音樂作品賞析的音樂鑒賞課時,為了給大學生呈現一個完整的美學賞析架構,音樂教師可以首先從理論基礎入手,為大學生傳輸與歐洲音樂作品特點相關的知識。隨后利用多媒體軟件播放微視頻,促使大學生可以通過實際的聆聽、鑒賞,在思維深處塑造具有個體性的音樂形象。通過上述教學方法的應用,可以在夯實大學生關于美學理論基礎的同時,促使其圍繞音樂作品,逐步感知音樂美,進而主動提升自我創造美的能力。
(三)拓展美育教育視野
歐洲發展歷史悠久,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歐洲民眾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音樂體系,也是歐洲發展歷史重要組成部分。受作曲家生活及創作背景先進思想的影響,作曲家所創造出來的音樂藝術不僅是愛國藝術家的藝術,而且是人道主義藝術家的藝術,具有較為突出的人民性。如肖邦是十九世紀波蘭最偉大的民族作曲家、愛國主義音樂家,也是音樂史中最富有詩意生命、最神秘的鋼琴詩人,其創作的每一首音樂大多反映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歐洲資產階級民族運動總潮流,具有較為突出思想價值。同時作為波蘭民族,肖邦在音樂創作時融入了濃厚的波蘭民族風格,以嚴肅的態度,在抵抗獵奇的同時勇于突破傳統的束縛,在保留民間音樂體裁純凈風格的同時也提高了民間音樂體裁的特色。通過對肖邦音樂作品進行賞析,可以促使大學生切實感受中世紀歐洲受壓迫的波蘭民族的憤怒。以此為起點,音樂教師可以結合肖邦夜曲具體內容,如《升F大調夜曲》《降E大調夜曲》《G大調夜曲》等。從旋律、音樂形式、速度標記、感情 表現、鋼琴織體等方面入手,促使高校大學生對音樂作品中蘊含著的非凡民族信念及美學旋律具有深刻的感知。
歐洲音樂作品中不僅有英雄氣概的篇章,而且具有柔美抒情的段落,可以促使大學生全面感知音樂作品中蘊含的不同審美意念。以《降E大調夜曲》為例,其以行板速度展示了三個主題,通過裝飾性旋律,突出的展現了音樂曲式柔和、旋律甜美的特色,傾訴著作曲家對家鄉的思念。這一中心思想并不受音樂曲式復雜程度及旋律變化影響,其主旋律如圣詠般的從容威嚴,展現了與古典傳統具有緊密聯系的嚴謹的音樂藝術形象。基于此,在該首音樂藝術作品賞析過程中,教師應從文章主題入手,跟隨作曲家全曲主題展現順序,帶領高校生逐步賞析。促使高校生可以在音樂賞析過程中體會到作品中蘊含的民族精神,進一步拓展審美視野,為大學生感知美、創造美的能力的培養效果提升提供良好的氛圍。
三、總結
綜上所述,高校開設音樂鑒賞課對于大學生美育教育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應通過不斷的學習,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在音樂鑒賞教學過程中,帶領高校生全面感知音樂作品魅力,以音樂作品獨特審美性來熏陶高校生,促使音樂鑒賞課以自身豐富多彩、內涵深遠來吸引更多的高校生投入其中。在提高高校生審美能力的同時,也可以陶冶高校生心靈,為美育教育目標的達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木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高校音樂鑒賞通識課教學模式研究[J].藝術評鑒,2019(5):79-80.
[2]何新.高校音樂欣賞課的審美教學[J].藝術科技, 2017, 30(3):51-51.
[3]趙艷芳.影視音樂輔助大學音樂教學的對策研究[J]. 考試周刊,2018(52):177.
[4]王軍英,劉栩含.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程教學方法淺析[J].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7(23):80.
作者簡介:張曉(1980—),女,漢族,山東省聊城市,聊城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