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經濟一體化進程導致傳統文化的變異甚至是退化消失,我國傳統音樂也不例外。本文以通過分析傳統音樂現實生存狀況,找出根源所在,提出保護和辯證發展傳統音樂成為當下年輕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的觀點。
【關鍵詞】傳統音樂;生存;現狀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3-0032-01
【本文著錄格式】陳娟.我國傳統音樂現實生存狀況分析研究[J].北方音樂,2020,02(03):32,34.
中國傳統音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早期受到西方音樂文化的沖擊,人們過分推崇西方音樂文化,開始出現缺乏民族傳統音樂文化自信,忽略民歌特殊藝術形式的嚴峻形勢。隨著社會大環境以及高科技的快速發展,大眾的文化心理以及審美傾向的變化,傳統音樂文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原生文化環境的消失
自學堂樂歌以來,西方文明的優勢顯露無疑,傳統文化自信被打破,崇尚先進文明與科學成為主流路向。傳統音樂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與磨難,基于對受眾較強的依賴性,生存生態異常薄弱。
首先是生產方式的改變。近現代我國閉關鎖國造成被動挨打的局面,一大批進步人士為中華崛起而奔走,開始了對西方科學技術的學習,而后蔓延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西學東漸對民族發展當然是合理的,但這種態勢對于傳統音樂卻是毀滅性的。從農業文明過渡到工業經濟,之前的宗族倫理被淡化,一些和農業生產相關的歲時節令逐漸失去了意義,依附這些民俗而生存的傳統音樂藝術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比如祈雨儀式、勞動號子、洗衣歌傳統音樂符號等在人們心中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民眾訴求消解,隨著時間推移、時代變遷很有可能會消亡。
其次,城鎮化進程導致人口涌向城市,對傳統音樂的生存形成挑戰。生產力的提高,農村富裕勞動力增多,年輕人普遍向往外面的世界,地域文化的生存處于弱化狀態,傳統音樂藝術缺少青年一代的欣賞者和傳承者,后繼乏人、難以為繼,主流媒體正在改變著年輕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傾向,很多傳統音樂形式和內容被淡化甚至割裂,從民俗環境中脫離出來,曲體被解構,日漸式微,傳統音樂藝術的受眾逐漸萎縮。
二、我國的音樂教育體系西式化
長期以來,音樂教育是在引進西方音樂的體系和制度下形成的,這個制度包含了一個價值觀念,生產一定的音樂知識。由于這個制度和知識體系在高等院校中不斷生產,傳統音樂就會被排斥、被邊緣化和被誤讀。如中國傳統音樂的“腔”是西方語言無法對應的,但在中國學者眼里,“腔”是很容易界定的。又如方言,都知道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性及中國傳統音樂的風格是離不開方言音調的,方言可以體現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特色。方言記錄著當地的生活習俗與精神追索,在研究當地民間音樂的時候卻碰到很難用樂譜詳細記錄的現象,然而沒有一個人敢斷言音符記錄不下來的東西就不算音樂。但事實上專業音樂院校學生排斥這類音樂,主要是因為五線譜是從西方來的,受西方譜面音樂文化的影響,譜面有什么,就分析什么。中華民族地域廣闊,地方音樂一直有“十里不同音”的特征,民族音樂極為豐富,但民族特色卻被排斥在“音樂”之外,以記錄下來的純音者來分析。
我國音樂學家在音樂的織體語言、減字譜等記譜方法、傳統音樂分類、曲體創制以及音腔音韻等有著深入的研究。我國傳統音樂積累了大量的理論成果和文獻基礎,主要表現在“律、調、譜、器、韻”等方面。尤其是中國傳統音樂美學中的“和”“大音”“聲無哀樂”更是集中表達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核與宇宙觀。為什么這么多深厚的音樂理論竟然在今天出現“失語”呢?筆者認為這源于西方音樂基礎理論取代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基礎理論地位,審美判斷由東方線性音樂之美轉變為西方和聲之美與技術至上,中國傳統音樂被任意拼貼和修改。一切都是西方模式,講究科學、探求規律、研究分布模式、研究地區性色彩等問題,整個音樂教育亦是如此。包括教學過程,即使開設諸如原生態唱法,也是一般聲樂課的基本模式,即從發聲到歌詞講解到演唱,核定標準音,加入鋼琴伴奏,大小調以及和弦的使用,都是現代藝術教育模式,忽略了民歌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即興變易性。
三、新型藝術形式的沖擊
受后現代思潮的影響,藝術接受者隨著瞬息萬變的科技發展而躁動不安,人們越不越不愛思考,流行周期越來越短,思想碎片化。娛樂味十足的通俗藝術成為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依靠”,尤其是一些所謂的新藝術帶著新潮、荒誕的噱頭不斷刺激、混淆著人們的視聽,強調感官刺激,符合當代社會生活較快的特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心理,為大部分當代人喜聞樂見。
而傳統音樂往往節奏慢、藝術形式保守、含蓄、包含一定的文化內涵,蘊含著和當代人有年代感并難以理解的傳統信仰、宗教、倫理等人文精神。比如傳統民間樂器大多生存于各種民俗活動中,有悠久的歷史,經常在豐收,慶壽、祭禮、送殯等儀式中演奏,這與當代的生活關系不大,所以受眾大多不喜歡傳統音樂藝術,歐洲中心論充斥整個世界,青少年包括很多學習西方樂器的專業院校學生、認為西方音樂是先進的、復調是科學的,覺得傳統樂器與傳統音樂就是“土的掉渣”或“過時的”,這種文化心理和審美傾向嚴重破壞了傳統音樂的文化生態環境。
四、傳統音樂被文化剝離
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傳統音樂被視為純粹的物理聲響,沒有歷史、沒有文化、沒有信仰,只有一些音響、動作、色彩等等一個個死的“符號”,載體創新,功能變異,要的是視覺沖擊力,要的是絢爛、完美,披著傳統音樂的外衣,實則卻讓位于媒介資本的利益最大化,使其合乎“潮流”并獲得主流受眾認同。本質分析則脫離了文化情境、音樂民俗、音樂信仰、生產生活等具體要素。如戲曲音樂,為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就大膽改革,加入饒舌,或向歌劇、音樂劇看齊,只要有更大的市場,各種現代化手段極盡所能華麗包裝,雖然會短暫地、曇花一現地吸引受眾的新鮮感,但卻把戲曲音樂最珍貴的核心要素丟掉了。當然固步自封,不參與時代發展,與時代脫軌,在封閉的環境中去傳承和保護也是不可取的,但是過分迎合市場的需求,失去傳統音樂本身則更是得不償失,只有在引領受眾對傳統音樂的審美追求和保持本體特征之間實現良好平衡,才會實現可持續傳承。
在面臨著中國傳統音樂發展不容樂觀的情況下,如何傳承與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成為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應當用辯證的思維和態度去審視去思考,在對西方音樂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礎上,更加堅定文化信仰,傳承母體音樂文化。傳統音樂也離不開文化創新,不固步自封,不過分迎合追求大眾需求,在一代代的文化交流創新碰撞中,煥發出強大的民族音樂活力。如此而傳統音樂文化重新進入大眾視野便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田青,喬建中,項陽,等.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當代的命運——嘉賓對談(五)[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7(1):44-50.
[2]陳俊.民族音樂學視野下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現狀及發展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5):210-212.
[3]仲娜.中國音樂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暨紀念“興城會議”30周年高峰論壇綜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7(3):157-162.
作者簡介:陳娟(1982—),女,山西省太谷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