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唱具有非常強的參與性、普及性,是很常見的一種音樂表演形式,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童聲合唱能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團隊合作意識,在音樂教學的實際開展當中,教師要采取適宜的方式方法,讓音樂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得合唱教學的有效性得到顯著提升。
【關鍵詞】小學音樂;童聲合唱;教學 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3-0142-02
【本文著錄格式】王薇.讓音樂撥動心弦——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童聲合唱教學[J].北方音樂,2020,02(03):142-143.
一、童聲合唱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的重要性
在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中,童聲合唱教學是集語言、音樂、演唱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活動形式。通過合唱訓練能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情趣,使學生在音樂知識、演唱、音準、節奏、表現力等方面得到提升,讓學生在受到藝術熏陶,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小學音樂童聲合唱教學,是小學素質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需要輔導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指導,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二、童聲合唱隊的組織
在合唱教學的實際開展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招收選擇合唱隊員,組建合唱隊,合唱隊員的要求是具備歌唱相關的基本技能,要有良好的音準、節奏感強、音色佳、音域較寬、有一定的識譜能力和音樂表現力等,具備以上幾方面的條件的學生才能融入到合唱隊中,更好地看懂、聽懂理解指揮老師的要求,使得合唱隊伍得到良好的訓練和發展,學校合唱教學的有效性得到加強。
針對小學生這一群體來說,大部分學生都處在變聲期之前,首先要給學生建立正確的聲音觀念保護好嗓音。聲部劃分主要以音色和音域為依據進行,在合唱的初期,可以將學生劃分成高音、低音兩個聲部,高聲部的學生選拔要求音色明亮、柔美、音區較高;低音部的學生聲音寬厚、堅實飽滿,按照學生的聲音特點使聲部得到有效合理的劃分。根據聲部平衡的要求,聲部之間的人數有一個相對比例,兩個聲部的合唱隊以50人為例,高聲部應有26人,低聲部應有24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排練之后,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地調整。在訓練中也要進行隊列的排序,高聲部學生位置在指揮老師左邊,低聲部在指揮的右邊,考慮學生的身高、身材等因素合理編排隊形,保障所有的隊員都能看到合唱隊的指揮,使得學生的合唱能力得到逐漸的鍛煉提升,達到預期的教學訓練效果。
三、開展基礎訓練,提高合唱能力
在小學合唱教學實際開展的過程中,合唱訓練是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應該引起教師的重視[1]。
(一)正確演唱姿勢
在合唱發聲的過程中,良好的歌唱姿勢是第一步。輔導老師要積極調動學生身體各個發聲器官的互相配合,協調工作。身體保持自然端正、面部肌肉和下巴放松,抬笑肌容易獲得高位置的頭聲共鳴,脖子和后背、后腰連成一條線,可以使氣息暢通無阻,在演唱時精神狀態要積極,保持兩肋擴充狀態,使歌聲得到充足的氣息支持。由于演唱發聲方法很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要通過正確示范讓學生模仿體會,隨時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歌唱姿勢,這是歌唱技能的基礎。
(二)歌唱的呼吸訓練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調其氣”,在合唱的訓練中,要求學生的聲音圓潤、聲部協調統一,教師應該將呼吸訓練作為根本,使學生恰當地運用與控制氣息。歌唱的呼吸可以借鑒運動中的呼吸、聞花香、狗喘氣、吹蠟燭等生活中常見到的方式,讓學生體會怎樣吸氣,吸多少、吸到哪里、怎么保持住,讓學生感受腰部一圈的擴張和對氣息的控制,使學生學會用小腹的力量推動氣息而發聲,歌唱時氣息得到很好的協調,聲音就會穩定靈活、有彈性,流動性好獲得理想的聲音。
(三)加強音準和節奏訓練
合唱是集體性的聲音藝術,統一的節奏、準確的音高是唱好合唱的基礎,音準訓練在童聲合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訓練時,我把“柯達伊”手勢發生法運用到教學中,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借助手勢唱名位置的高低變化,幫助學生形成穩定的內心音程,從聽唱單音練習到左右手各指揮一個聲部做和聲音程練習,讓學生在體會和聲效果中掌握音準。
在合唱中也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節奏感。在演唱時,學生常常會出現拖拍、搶拍、時值不夠,節奏不穩的情況,任何一個聲部出錯都會影響合唱的整體效果,所以在合唱訓練時,教師要加強學生節奏感的練習。結合生活中的常見節奏和合唱曲目中的節奏型,有針對性地進行不同時值的附點節奏訓練、切分音節奏訓練、平穩節奏訓練、及兩部交錯節奏訓練等,可以提高學生對節奏變化的反應靈敏性。
(四)正確的咬字、吐字練習
歌詞語言的正確表達是歌唱的基礎,正確的咬字、吐字是歌唱技巧中的一個重要基本功,童聲合唱教學中,要特別加強咬字、吐字方面的練習。要求學生“字正腔圓”地來朗讀和演唱歌詞,遇到學生咬字、吐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示范,隨時糾正發音和口型。有的學生把“sh”的音,發成了咬唇音“f”,如“書”讀成“fu”。有的“n”和“l”不分,在練習曲《好娃娃》中,有一句歌詞“奶奶年紀大,頭發白花花”,許多學生把“nainai”讀成了“lailai”,我讓學生把“l、n”從字典上查出來對比區分,在反復的朗讀實踐中,學生逐步養成正確規范地咬字、吐字習慣,與歌唱發音有機結合起來,使歌聲富有感染力。
四、合唱作品的情感處理
在小學童聲合唱訓練中,通常要對歌曲進行相應的藝術情感處理。一部作品演繹得成功與否,取決于指揮對作品整體的把握能力和對作品的處理能力。[2]在處理歌曲時應注重以情帶聲,做到字正腔圓地把聲音和情感表達有機結合起來。啟發學生認真讀歌詞,理解歌曲描述了什么內容,展現了怎樣的情景畫面,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讓學生用“情”和“心”來演唱,真正表達出音樂作品的內涵。要想使學生將合唱作品演唱得聲情并茂達到比較高的水準,教師的教學用語、訓練方法、指揮手勢都很重要。指揮老師首先要做好功課深入分析合唱曲目,對歌曲整體的速度、力度、情緒變化和每個聲部的銜接換氣、字和聲音之間的結合等各方面都要心中有數。我在排練合唱曲《檳榔樹下搖網床》時,啟發學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寧靜安謐的海島上,仿佛感覺到媽媽輕輕搖著網床上的孩子進入甜甜的夢鄉的場景。整首歌曲處理速度稍慢,第一聲部的十六分音符和第二聲部的節奏形成動靜對比,讓學生把音量控制在中弱,用輕柔甜美的聲音演唱。在處理聲音和咬字吐字時,既要聲音和諧優美,也要注意把歌詞唱清晰,做到字尾輕收、字腹飽滿、吐字自然、輕巧地演唱,通過多次排練讓學生反復練習體會,真正領悟到歌曲的內涵。用手勢和表情提示學生準確表達歌曲的情感和風格,有助于提高合唱隊的整體藝術水平。
五、加強聲部的和諧訓練,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合唱要求各聲部相互合作,講究的是聲部和諧統一。我在合唱排練時,讓學生時刻注意聆聽自己的聲音要融入到集體中感受和聲效果。學會一個聲部傾聽另一聲部的聲音,聽清楚自己聲部和其他聲部層次分明的歌聲,做到與另一聲部默契配合,時刻注意使自己的聲部與其它聲部保持聲音和速度的和諧統一,這樣每一個合唱隊員才能體會到合唱的獨特魅力,享受團隊合作的樂趣,使學生的整體合唱水平得到提升。
在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中,童聲合唱教學是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合唱是一門具有相當難度的工作,在日常的教學實踐當中,教師一定要具備專業的素養和責任感,學習總結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合唱隊的每個聲部成員在呼吸的運用、發聲的位置和音色、吐字方法等方面,都要按指揮老師的要求達到統一,讓學生在合唱中接受藝術的熏陶,讓音樂撥動學生的心弦,從而樹立進取樂觀的生活態度,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在集體實踐中體驗合唱藝術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徐澤宏.試析“柯爾文手勢”在小學音樂課中的合理運用[J].亞太教育,2019(8):9-10.
[2]《合唱指揮基礎教程》馬革順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