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康 王瑋



[摘 要] 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我國后續經濟發展的重點戰略產業,提升其盈利能力至關重要。基于2006-2012年中國高新技術100239家企業組成的混合截面數據,研究了市場結構、效率對高新技術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結果顯示,企業效率水平和企業在其行業中的壟斷勢力對盈利能力有正向影響;市場結構越趨于壟斷,單個企業效率對盈利能力的作用越小,也就是說壟斷的市場結構不利于企業盈利能力的改善。
[關鍵詞] 市場結構;效率;高新技術企業;盈利能力
[中圖分類號] F8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2-0110-03
一、引言
科技的高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的政府報告中指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增速明顯高于一般產業,是后續重點戰略部署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標志著技術創新性進步,在保持高新技術產業良好增速前提下,提高產業內各企業的盈利水平也至關重要。
產業層面,近年來學者們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創新的研究內容較為豐富,但方向和角度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鄭春美,2015)、產業化升級與發展(李國英,2019)、政策研究與優化(李維安,2016)、產品營銷與競爭策略等方面,對于高新技術盈利能力從市場結構和效率的角度來分析則需要進一步探究。
企業是構成產業的基本要素,針對企業盈利的影響因素,過往學者們對于研究銀行、保險、汽車、新能源、裝備制造等行業研究居多,如QichangYe(2012)、蔣才芳(2015)、陳艷瑩(2017)、劉亞婕(2018)分別對銀行業、保險業、裝備制造業、風電產業進行分析。由此更需要拓展新領域,豐滿產業盈利研究結論,從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領域展開深入討論。綜上所述,本文從微觀層面出發分析研究市場結構、效率對于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盈利能力具有理論和現實雙重意義。
二、理論假設
(一)關系假說
理論界有關市場結構與績效以及效率與績效的關系假說主要有“市場勢力”假說和“效率結構”假說:
1.“結構一行為一績效”假說
該假說認為市場集中度的提高會導致企業有較強的市場優勢,同時比較容易形成串謀、勾結,獲得較高壟斷利潤。
2.“相對市場力量”假說?
該假說認為市場份額因素是影響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市場份額的大小和差異性產品決定了企業是否擁有市場勢力,兩者良好情況下具有制定行業產品價格話語權。
3.“效率結構”假說?
該假說認為由于企業良好的管理生產水平和效率使得其擁有優異的盈利能力,效率對于企業有著正向促進作用。
(二)研究假設
基于上述理論界現有的關系假說,本文從微觀角度分析討論市場結構、效率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據此提出以下幾個假設:
H1:企業在行業中的壟斷勢力對其盈利能力有正向影響
H2:企業的效率水平對其盈利能力有正向影響
H3:行業的市場結構會影響企業效率水平對其盈利能力的作用,壟斷的市場環境會對企業效率對盈利能力的影響產生抑制作用。
三、計量模型構建、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一)計量模型的構建
基于以上分析和研究假設,從企業層面出發,依據Berger和Udell(1995)所提出的回歸方程,建立企業層面市場結構、效率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的回歸公式:
其中,π是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盈利能力;TE代表在規模報酬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技術效率;EPCM表示市場壟斷程度;Control則代表一系列影響企業盈利能力的其他變量,εit為隨機干擾項。i、t分別代表企業和年份。
為驗證行業的市場結構會影響企業效率水平對其盈利能力的作用,本文試圖加入行業市場結構MC作為調節變量,通過構建行業市場結構與效率的交互項構建回歸方程。
(二)變量定義與說明
1.盈利能力(π)
本文選定ROE作為πit的具體指標,計算公式為企業的利潤總額/企業所有者權益。
2.市場結構(EPCM)
本文選用勒納指數來衡量市場壟斷程度,定義勒納指數=(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勒納指數與企業在行業內的定價能力呈正相關關系,數值越大,表明壟斷能力越強。
3.效率(TE)
本文通過選用DEA方法中的CCR模型計算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效率。選擇2006-2012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主營業務成本與從業人員數作為投入指標,主營業務收入和新產品產值作為產出指標。
4.調節變量(MC)
本文主要以主營業務收入的集中度指標CR4來度量行業市場結構。
5.控制變量(Control)
資本密集度(ki),文章選擇企業總資產與企業員工數的比值來測度。
經營費用支出比例(sale),文章選擇企業營業費用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來測度。
工業總產值(tioa):工業總產值是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其數值大小反映著某個企業生產能力和經營能力的強弱。
(三)變量描述性統計
各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參見表1,其中對除了新產品產值占比這一控制變量以外的所有變量做了對數處理。
表1 描述性統計結果
(四)數據來源與說明
實證分析采用的數據樣本為2006-2012年微觀層面數據。數據全部選取自《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為高新技術企業細分為17個行業的篩選后的100239個樣本企業。其中《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選取了銷售額在6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和國有企業為樣本,同時,針對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存在的一些數據質量問題,進行一些關鍵影響因素的剔除工作,比如剔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工業增加值、工資小于等于0或者缺失,新產品產值占比大于1,以及企業平均就業人數小于20人的數值,同時在進行相關指標計算時,出現0或負數的指標也會被剔除。
四、實證分析
(一)計量模型的構建
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四個模型所有變量都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接受線性方程假設。
由模型(1)和模型(2)可以看出企業技術效率logte和勒納系數logecpm全部為正,說明實證結果表明H1和假設H2都成立,即對于單個企業而言,企業效率水平和企業在其行業中的壟斷勢力對其盈利能力有正向影響。
同時,從模型1-4中可以看出,控制變量的系數全部為正,表明對于單個企業而言,經營費用占比、企業的工業總產值、企業新產品占比以及企業自身的資本密集度對其盈利能力都是有正向影響的,因為這幾個指標側面反映了企業自身規模和經營實力,對于經營情況良好、自身規模較大的企業一般情況下盈利能力會比其他企業要好得多。
(二)穩健性檢驗
為保證回歸結果的穩健性,本文對市場結構指標ECPM進行替換,采用市場份額MC作為穩健性驗證的自變量,為企業資產總額在行業資產總額的占比。
穩健性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到,各變量系數的正負性、顯著性水平均未改變,表明實證結果具有一定的穩健效應。
五、結論與建議
對于市場結構、效率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研究方面,企業效率水平和企業在其行業中的壟斷勢力均對其盈利能力有正向影響;市場結構越趨于壟斷,單個企業效率對盈利能力的作用越小,也就是說壟斷的市場結構環境本身也不利于企業自身盈利能力的改善。
針對上述結論,本文提出以下三點措施建議:
(一)提升高新技術體制改革與發展速度
重點推進高新技術整體發展規劃戰略部署,增設政策導向明確以及重點關注細分領域的基礎設施與設備支持,形成實戰經驗積累發展路徑,貫徹落實科技強國和重點部署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號召。高新技術作為科技強國的重要研究領域,應進一步落實各個城市與地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建設,有引導性、針對性地先后投入經費支持與技術支持,為當地高新技術企業與高新技術開發區搭建穩健橋梁,使其更好地發揮經濟集聚效應,達到更好地技術交流、創新合作共識。
(二)優化高新技術產業市場結構,營造良好政策治理環境
政府應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持,出臺優化市場結構的各種政策,比如出臺利好于單個企業管理與發展水平的政策方針,由大企業先發展,利用其先進技術和優秀經驗作為帶動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有力抓手。同時,政府應設定相關的準入政策和優秀寬松政策,為整個行業提供有效競爭的環境。
(三)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和發展,加大高新技術引培力度
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自身需要注重創新技術投入的重視,加強專業人才的引進規模,配置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同時注重企業內部有關創新制度的放寬與整改措施,增加創新經費投入和創新優質資源投入,提升創新技術產出效率與成本。同時也需要政府加大對于高新技術企業的經費政策支持,良好調配資源,并將資源效用實現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陳艷瑩,程鵬.市場結構、效率與中國裝備制造企業盈利能力[J].產業經濟評論(山東大學),2017,16(1):103-119.
[2]蔣才芳,陳收.人壽保險市場結構、效率與績效相關性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5(2):74-84.
[3]李國英,陸善勇.中國高技術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優勢依托——基于綜合優勢戰略論的實證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9,41(11):55-68.
[4]李維安,李浩波,李慧聰.創新激勵還是稅盾?—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11):61-70.
[5]李曉鐘,張曉蒂.中國汽車產業市場結構與市場績效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1(3):129-138.
[6]劉亞婕,高偉,李成海.市場結構、效率與企業績效:對我國風電產業的一項實證[J].產經評論,2018,9(2):37-48.
[7]滿媛媛,楊印生,孫巍.商業銀行:效率、市場結構與績效的關系研究[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5,34(1):125-141.
[8]許玲玲.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政府補貼與企業創新[J].財會通訊,2019(33):51-55.
[9]許楠,李貝貝,馮康.微觀視角的高新技術企業R&D效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3):142-144+153.
[10]肖仁橋,錢麗,陳忠衛.中國高技術產業創新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2012,25(5):85-98.
[11]鄭春美,李佩.政府補助與稅收優惠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基于創業板高新技術企業的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16):83-87.
[12]Berger, A. N.,Udell, G. F..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1995, 68(3) : 351-381.
[13]Qichang Ye,Zongling Xu,Dan Fang. Market structure, performance, and efficiency of the Chinese banking sector[J]. Economic Change and Restructuring,2012,45(4).
[責任編輯: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