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利
摘? ? 要:世界一流大學是在大學現代化的過程中涌現出的一批高水平、高質量大學的杰出代表,不僅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與國防體系的重要支柱,也體現著國家的軟實力。文章梳理了世界一流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強調通識教育的育人理念、注重學科的交叉設置、評價方式多元化、突出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我國高校在學習與借鑒世界一流大學辦學經驗的同時,要結合中華傳統文化精髓,辦好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大學。
關鍵詞:世界一流大學;人才培養;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0)02-0088-02
我國于1995年提出了“211工程”,于1998年提出了“985工程”,都是為了集中優勢資源發展重點學校以及重點學科,以此帶動我國高校辦學水平的整體提升;經過20余年的發展,工程項目內的高校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有的高校已經躋身世界名校行列。但是不難發現,我國高校的整體水平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例如THE公布的2016—2017世界大學排名中,中國有52所大學上榜,其中北大排名29,清華排名36,雖然穩中有升,但是與美國148所大學上榜、英國91所大學上榜、日本69所大學上榜相比,差距依然存在。因此,國務院于2015年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被廣泛重視,大部分高校都將“雙一流”建設的目標和要求寫進了“十三五”規劃中。但是“雙一流”建設的具體方案不能閉門造車,必須廣泛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因此,認清和深刻理解世界一流大學的共性特征是第一步,是對世界一流大學辦學情況進行快速認知的有效途徑,研究世界一流大學的共性特征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人才是大學爭創“一流”的寶貴資源,人才培養則是大學創建一流大學的關鍵所在。通過對國外一流大學人才培養相關理念和模式的總結分析,可以發現一些規律,這可以為我國大學人才培養所借鑒。主要經驗啟示有以下幾點。
一、強調通識教育的育人理念
所謂通識教育,也稱通才教育,主要是為身處現代多元社會中的受教育者提供多樣化課程、多樣性選擇的一種超越功利性、注重實用性的教育,其真正的內涵是在“育”而不是“教”,“育”出來的是真正的“人”而不是“產品”。理念支配行為,大學的育人理念涉及人才培養的目標設定、課程內容的設置以及管理方式的觀念,在大學辦學中起到定位導向的作用。世界一流大學在這方面有著明顯的共性:在專業人才培養的同時注重通識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綜合素質和完整的人格。基于通識教育的育人理念有兩個基本特征:兼顧全面和自由選擇。例如,牛津大學的理念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使其能夠適應未來的職業,而且還能享受和創造自己的生活。”劍橋大學的理念是:“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為學生創造在專業知識、科學研究、興趣愛好、邏輯思維等方面發展的條件,徹底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也正是因為此,牛津和劍橋在課程設計方面采取了綜合課程群的模塊化的方式,由專業導師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和引導梳理,使學生能夠自主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模塊,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并
根據學習進度進行隨時切換。哈佛大學將育人理念定位于培養全面發展,具有同情心、判斷力和責任心的非瘸腿專家;普林斯頓大學則要求學生具備了解多元思想的潛力,能夠主動接觸各種不同的自我認知方式,具有廣泛的知識面和融會貫通的能力,為培育學生的領導力奠定必要的基礎。也正是因為注重全人教育理念,這兩所大學非常注重通識課程的構建,并盡可能地形成品牌,基于這樣的理念,在學習過程中堅持學生自主選擇和自由學習的原則,在專業設計和學習方式上為其提供選擇的便利性。
二、注重學科課程交叉設置
注重相關學科課程的交叉設置,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培養學生綜合的邏輯思維能力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普遍特征,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課程結構上注重相關學科的滲透。例如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搭建了以學科交叉為主要特色的課程體系,將認識論專業課程與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等學科結合,將環境學與海洋學、物理學、大氣學、地理學等結合;普林斯頓大學的課程結構則分為細分專業前和細分專業后,在學生入學至細分專業前,如科學系或工科專業的學生主要以科學整合課程模塊為主,在細分專業后則對交叉課程的選修比例擇優更為明確和嚴格的規定,如德語系的專業課程有8門,其中一般的課程必須從經濟學、歷史學、哲學、宗教學等13類課程中進行選擇,選修課則有40多門交叉課程供選擇;再比如一些專業類的院校,則要求所有的專業的學生都必須修夠一定數量的學校主流課程。二是在課程內容上注重知識點的多元輻射。例如慕尼黑大學醫學系,要求學生必須學習一門融合了數學、物理、化學、社會學、心理學、電子信息等學科內容的課程。
三、評價方式多元化
在評價方式方面,世界一流大學普遍以多元智能理論為依托,注重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的多元化,無論是對教學還是學生的評價考核,其出發點都是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普林斯頓大學的評價內容包括:課程知識的評價、創新研究發現的評價和學習實踐的評價;其中課程知識的評價主要由教師針對課堂發言、互動討論、作業、筆試等環節,采取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和自我評價的方式相結合進行多方位評價;創新研究發現主要是對學生科研論文、專利成果、研究發明等指標進行評價,以評估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學習實踐評價主要是評價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術活動、志愿活動的情況,旨在評估學生的社會服務及貢獻程度,增強其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的意識;此外,普林斯頓大學還在這些評價的基礎上將評價的內容進一步擴展到評價學生的溝通能力、邏輯分析能力、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品味審美能力、全球宏觀視野能力、決策領導力、社會生存能力等[1]。
四、突出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師生在時、空范圍內的具體組織形式,不同教學模式的選擇對教學效果、學生智力的開發和人格的影響自然不同。國外一流大學普遍比較重視教學模式的創新,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基本原則,側重探討式的雙向或多向交流互動。這種教學模式在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和創新意識的啟發方面尤為重要。例如哈佛大學的“案例研究課”、普林斯頓大學的“模擬訓練課”、東京大學的“演習課”和“研究討論課”、牛津和劍橋的“導師個別教學”等,其本質都是教師引導、學生參與,通過具體的問題和案例模擬現實情境,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教師和學生平等切磋、教學相長,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完成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我國大學當前也非常注重案例式教學,但是一般都是中國化的案例式教學,即依然是教師主講,學生主聽,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尊師重教的傳統文化決定的,學生很難在課堂上于教師唇槍舌劍;但是學生走向社會,有時候就是需要就某一個問題進行“唇槍舌劍”。因此,國內大學依然需要加強交流互動式教學的推廣和實施,具體可以采取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教師最后點評的模式,這種方式比較符合我國的傳統文化,師生都比較容易接受。
五、啟示
所謂經驗其實也是一種“共性特征”,主要是指世界一流大學所共有的特征,或者說是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所必備的條件,也可以成為其他大學學習和借鑒的參考。
以上所述這些人才培養的經驗國內高校已經做到了一部分,但是做的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深入,關鍵是如何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自身發展的策略。我國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主要基于國際政治形勢復雜多變、教育信息化日新月異以及大學國際化競爭趨勢加強的背景而提出的,我國高校的辦學水平面臨著不進則退的嚴峻形勢。在這種情況下,世界一流的大學主要集中于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大學必須在加強自身發展建設的同時,拓寬視野、全面系統地總結和思考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路徑,遵守教育規律,學習其成功經驗,吸取其失敗教訓,在這個過程中,既不可盲目自大,也不可妄自菲薄,需要擺正心態,不卑不亢,認真找出世界一流大學真正值得學、應該學、適合學、可以學的東西,為我所用。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實踐中,我國大學必須根據我國的國情現狀、社會發展趨勢、政治文化現狀、學校歷史背景差異、辦學理念和學科特色,對自身的人才培養理念、發展方向和戰略定位進行客觀梳理,在契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結合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扎根我國本土創辦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2],培養適合中國經濟建設需要的人才,爭取到國際教育體系中更多的話語權。
參考文獻:
[1]董澤芳,王曉輝.普林斯頓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及啟示[J].高教探索,2014,(2).
[2]張煒,劉進,龐海芍.初論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話語體系的守正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5,(8).
[責任編輯? 李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