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摘 要 隨著我國現代化技術的高速發展,教育行業也應該與信息化進程有機融合,發揮信息化在教學中的更大優勢,及時解決傳統教學中的不足。高校教師應從教學理念上重視信息化的優勢發展趨勢,有效整合教學資源,推動“互聯網+教育”技術的順利發展。
關鍵詞 互聯網+ 高校教師 信息化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51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01.03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technology, the education industry should also b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ive full play to the greater advantag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ing, and timely solve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University teach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from the teaching concept, effectively integrat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 education" technology.
Keywords Internet +; college teachers; informationalized teaching; strategy
現代教育領域逐漸與互聯網技術相融合,這種變革能夠促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高校應積極面對信息化教學中的問題,推動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的提高。教育信息化是整個教育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與時俱進地改善教學模式和內容,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1 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1)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當今大學生更加追求個性化發展,信息化教學手段能夠促進學生個性化的基本需求。網絡模式下,高校課堂更加現代化,主要以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信息化教學手段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及行為模式,可快速接收新鮮事物,滿足了學生對新鮮事物更豐富的求知欲。傳統教學模式僅僅利用黑板進行板書,這種教學方式限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采用信息化教學,能夠從根本上改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避免了課堂上的枯燥和無趣,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高校信息化教學模式,使得教師能夠與時俱進,快速改變教學思想觀念,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地位,給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2)培養新時代創新型人才的需要。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夠為當代社會提供創新型人才,高校教師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擔任起教學重任,為社會培養一批更具現代化特征的實用型人才。高校要想提高教學競爭力,需要從根本上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與時俱進地對大學生實施有效教學,幫助人才實現更大的自我價值。高校信息化教育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個性化的空間,能夠激發更多學生自身的潛力,發揮學生更多主觀能動性,為社會創造個人價值。
(3)教師自身發展及學校發展的需要。高校信息化教學需要教師自身具備更專業的能力,能夠在教學中創新教學模式,改善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內容,以實現知識結構的優化升級。信息化教學是教師及高校在“互聯網+”背景下發展的必然需求,只有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提高信息化教學技術,才能保證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高校實施信息化教學不僅能夠減輕教師工作負擔,還能提升教學質量,有助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推進了高校教育整體向信息化方向發展,可促進高校長久的生存。
2 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現狀及影響因素
2.1 高校教師的信息素養現狀
(1)對信息化有所了解,但對信息化作用不完全清楚。就目前高校教師信息化素養而言,教師雖然對信息化有了一定的認知,然是更深入和細致的內容卻沒有完全理解。由于現代化信息技術已經普及,教師也早已耳濡目染,但是對信息化的了解還停留在基礎表面,對于“互聯網+”具體的含義和發展趨勢卻含糊不清。
(2)對信息素質培養有需求,但定位不精確。高校大學生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產生興趣,大部分大學生都是個性因素較強的獨生子女,這對教師的教學指導帶來了更大的壓力。現代信息化背景下的學生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都不感興趣,在課堂上很難真正地進行深入的學習,課堂上玩手機的情況時有發生,無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由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多為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形式,忽視了大學生的教學主體性,使得學生很難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深入的知識內容,削弱了教學效果。目前大學生對于多媒體形式的教學模式興趣度更高,大學生對于多媒體互動課程的興趣度要高于傳統課堂,這就說明信息化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現階段,信息化教學模式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去摸索和完善。
(3)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目前高校教師的資質、年級等都各不相同,教師對于信息化相關的培訓接受度也良莠不齊,這就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信息化能力有限,影響了教學質量。高校相對年輕的教師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會快一些,信息化教學水平也會較高,而年紀較長的教師信息化教學程度就稍微較弱,教師整體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大因素。
(4)對教師信息化素質提高的重視度不高。目前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然傳統觀念較重,沒有將提升自身信息化素質放在首位,導致大學生上課積極性較差。傳統教學內容、模式等都無法滿足現代化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課堂上學生很難集中精神去聽講,導致學生學習質量下降,影響了教學質量。大學生無法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主要是因為課堂本身的吸引力不足,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內容都無法吸引到學生的關注,他們更愿意去使用網絡實現自我需求。高校教師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一現象的嚴重性,若學生很難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習到東西,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學生也就失去了個人價值。高校教師由于長期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重新學習和接受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熏陶比較困難,因此很多大年齡的教師并不愿意主動學習信息化教學方法,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2.2 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影響因素
(1)外部因素。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有限,就外部影響因素來說,高校沒有提供更加優秀的信息技術資源平臺及相關的技術指導,導致教師的信息化能力十分局限。高校雖然已經逐漸將信息化相關設施引入到教學中,但是卻缺乏深入的貫徹和指導,教師無法真正的學習到信息化知識,影響了教學綜合能力和水平。由于高校對于信息化的相關引導缺乏,使得教師很難加深對信息化教學相關內容,對于教師的培訓教育也十分有限,也沒有對外引進先進、優秀的信息化師資力量,降低了高校信息化教學質量。高校信息化教學程度發展的速度較慢,沒有形成一種信息化教學環境,學生很難融入到信息化學習模式中,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2)教師個人因素。教師個人信息化教學能力也受其自身因素的影響,由于教師對事物的認知水平和教學水平各有不同,他們對待信息化教學思想的影響程度也不同。接受過信息化系統訓練的教師通常能夠更好地開展信息化教學,他們更習慣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而還有一部分的教師受信息化的影響較小,教學方式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高校基于教師進行的信息化培訓內容,各個教師所吸收的程度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采用的信息化教學程度也參差不齊。教師在高校信息化進程中占重要地位,教學習慣與信息化教學能力相輔相成,若教師自身不善于使用信息機化教學設備和相關資源,就很難從根本上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
3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
3.1 轉變教師理念
隨著互聯網與教育相互融合,高校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從根本上認可信息化教學的有效性,才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的教學理念直接影響著高校整體信息化發展程度,應該從教師的教學理念入手,重視信息技術的貫穿和應用,保證教師在教學中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施教。高校應該強化對信息化教學理念的宣傳、推廣,鼓勵教師意識到“互聯網+教育”技術的優勢,不斷豐富教師的教學經驗,進而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此外,高校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變傳統的思維觀念,與時俱進學習先進的教學手段和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能力,保證學生逐漸愿意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不斷強化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可以實現教師專業自身的良好發展,促進教師水平的綜合提高。高校可邀請具有高素質信息技術能力的專業人員,前來高校進行講座,糾正教師對信息化技術的局限認知,強化教師的信息化水平和個人綜合能力。
3.2 完善教師評價體系
高校為了促進“互聯網+教育”與教學之間的有效融合,首先需要重視教師評價體系的深化改革,重視教師評價的推動性作用,促進教師信息化教學主動性提高。高校應科學優化教師評價標準,將信息化教學納入其中,督促教師信息價教學能力的改善,利用客觀教師評價,激勵教師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高校應有效利用教師評價體系,讓教師能夠積極地投入在信息化教學中,改善傳統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綜合水平。
3.3 健全教師培訓體系
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應重視對教師進行有效的信息化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在校教師的實際情況,高校應定期為教師安排相應的信息化相關課程,豐富教師的信息化知識體系,跟上時代對教學的需求,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高校的信息化培訓課程要面向全體教師,確保每位教師都能夠從中獲得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改善自身的教學思維和方法,提高信息化綜合素養,促進高校教學信息化進程的有效推進。高校可采取相應的信息技術考核,通過考核的教師才可運用信息技術相關內容進行教學,這樣能夠讓教師以身作則,提高信息化教學質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綜上所述,高校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的需求,對“互聯網+教育”技術具有更高的期待值,應該重視教師信息化能力的培訓指導,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才能保證高校整體競爭力的提升。高校教師應當將信息技術與教學課程有機融合,優化教學評價體系標準,為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創造良好的環境,進而促進教師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沈瑋瑋,董昌州.“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數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6(60):63-64.
[2] 李華忠,王曉紅.“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勝任力提升探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08):71-74.
[3] 蘇姝.“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路徑探索[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8.20(05):41-4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