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磊 田俊斌 羅斌 趙靜 張會娟 呂建瑞
摘 要 在臨床麻醉實習醫師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教學過程中,為了探究小組教學模式的應用價值,選取48名麻醉實習醫師,隨機其分為對照組和小組教學模式組,每組24例。與對照組相比,小組教學模式組實習醫師的理論考核成績、臨床操作技能評分以及帶教滿意度均顯著增高。因此,在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教學中,小組教學模式應用效果良好,值得在臨床教學中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小組教學模式 臨床教學 臂叢神經阻滯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01.072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group teaching mode in ultrasound-guided brachial plexus block teaching for clinical anesthesia interns, 48 anesthesia intern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group teaching mode group, with 24 cases in each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theoretical assessment score, clinical operation skill score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 of interns in group teaching mod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refore, in the teaching of brachial plexus block guided by ultrasound, the group teaching mode has a good effect and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in clinical teaching.
Keywords group teaching mode; clinical teaching; brachial plexus block
超聲引導下的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是在超聲引導下將局部麻醉藥注入需要阻滯的臂叢神經干周圍,誘導其所支配區域(包括手部、前臂、上臂及肩部等部位)產生神經傳導阻滯效應的麻醉方法,根據阻滯范圍不同分為肌間溝法、腋路法和鎖骨上法。[1]由于臂叢神經阻滯的阻滯點較多,需在超聲引導下反復尋找解剖位置及練習,大多數學生認為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這項技術是學習的難點。[2-3]因此,在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教學中需要找到合適可靠的教學方法,以便使學生能夠快速、準確的掌握這項技術。近年來,在臨床帶教中使用到的小組教學模式被認為是有效的臨床教學模式,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成績。在本文中,通過使用小組教學模式和傳統的大班教學模式進行比較,觀察小組教學模式在腋路臂叢神經阻滯教學中的效果,探討其在臨床麻醉教學中的優勢。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麻醉科工作的48名實習醫師,他們都是首次進入麻醉科進行臨床學習,并從未接受過超聲及神經阻滯培訓。將48名實習醫師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小組教學模式組,每組24例。對照組中包括男性10例,女性14例,最大年齡為24歲,最小年齡為21歲,平均年齡(22.4±1.2)歲;小組教學模式組中包括男性9例,女性有15例,最大年齡為25歲,最小年齡為22歲,平均年齡(22.7±1.4)歲。對照組和小組教學模式組實習醫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以及相對應的學習成績等)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
1.2 教學方法
在對對照組的24名實習醫生進行臂叢神經阻滯教學的過程中,采用的是大班教學的傳統教學模式。在對小組教學模式組的24名實習醫生進行臂叢神經阻滯教學時,采用的則是小組教學的模式,具體的教學方式如下:(1)創建學習小組。在進行小組教學前,首先把這24名實習醫生隨機分成4個小組,每個小組有6名實習醫生。為了對這4個小組進行更好地管理,每個小組都需要選出一名組長,組長的人選需要由組織能力較強的人來擔任;(2)建立問題思維。帶教老師選擇有代表性的臂叢神經阻滯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來培養實習醫生的導向性思維。通過對具體案例的研究,提出涉及臂叢神經阻滯基礎知識的問題,并涉及到行臂叢神經阻滯之前需要進行哪些工作準備,在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項等;(3)解決問題。在幫助實習醫生建立問題導向思維后,如何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成為了關鍵。這就需要在提出相關問題后,首先讓實習醫生談論相應的解決辦法以及使用到的解決依據,然后再由帶教老師對先進和有效的解決辦法進行肯定,并對無效的解決辦法進行詳細闡述,并指明其無效性之所在;(4)總結問題及答案。通過實習醫生自己對問題的解答以及帶教老師對于學生解決問題的點評,還需要對相關的問題解決辦法加以總結,這樣能夠幫助實習醫生掌握正確的解決方法,糾正自身的定向性錯誤思維。
1.3 評價方法
在所有培訓結束后,對兩組實習醫生進行理論考核(滿分100分),分別為神經阻滯基礎知識(40分)、局部解剖要點(30分)和超聲操作流程(30分);進行三種臂叢神經阻滯實際操作評分(滿分100分),以及帶教滿意度測評。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本研究中采取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用(%)表示計數資料,采用檢驗;用(meanD)表示計量資料,結果采用t檢驗分析,P<0.05被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照組和小組教學模式組實習醫生理論考核成績比較
對照組中神經阻滯基礎知識分數為(31.43±1.24),局部解剖要點分數為(21.54±1.76),超聲操作技術評分為(22.26±1.17);小組教學模式組中神經阻滯基礎知識分數為(39.31±1.37),局部解剖要點分數為(27.46±1.26),超聲操作技術評分為(28.45±1.3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照組和小組教學模式組實習醫生實習前后三種臂叢神經阻滯實際操作評分比較
對照組實習前、后的評分分別為(65.72±1.37)(84.34±10.32);小組教學模式組實習前、后分別為(63.96±11.23)(94.97±10.37)。結果表明,實習前兩組實習醫生臂叢神經阻滯實際操作評分相比較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而在實習結束后,小組教學模式組實習醫生的三種臂叢神經阻滯操作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實習醫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對照組和小組教學模式組實習醫生的帶教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中對帶教滿意的實習醫生為19例,不滿意的為5例,滿意度為79.2%;小組教學模式組中對帶教滿意的實習醫生為23例,不滿意的為1例,滿意度為95.8%,小組教學模式組帶教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醫學上,帶教是一種組織醫生教學的方法,能夠使得實習醫生在工作之前對臨床相關工作任務、工作模式和細則等進行充分了解,并且帶教質量直接影響著實習醫生的臨床實習水平和成績。[4]臨床帶教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在實習醫生前期充分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幫助其將基礎知識應用于臨床,培養其臨床觀念和操作技能。[5]在本研究中實施小組教學模式進行臂叢神經阻滯教學,將實習醫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來進行授課,首先讓大家在臨床觀摩超聲引導下的臂叢神經阻滯,完后讓每位實習醫生提出問題,之后再進行小組討論,通過這種方式讓每位實習醫生主動去進行自主思考,將之前所學到的基礎知識合理運用實際操作中,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提高實習醫生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對于帶教老師,他們應該及時對各位實習醫生的工作進行總結和評價,及時發現實習醫生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6, 7]還可以采用頭腦風暴法組織臨床教學活動,鼓勵每位實習醫生提出問題、發散思維的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從而能夠激發實習醫生的學習激情和熱情,有效提高學習成績。[8]
在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小組教學模式組實習醫生的理論知識考試成績、臂叢神經阻滯操作評分以及帶教滿意度要顯著高于對照組。總之,在臨床麻醉帶教中,實施小組教學模式的帶教,能夠大大提高實習學生專業知識水平和操作技術,還可以獲得帶教滿意度,從而可將其進一步推廣至所有麻醉臨床帶教,促進臨床麻醉帶教模式進行不斷的完善,有效推動臨床教學工作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海清,丁慶民.超聲引導下不同徑路臂叢神經阻滯的應用進展[J].醫學綜述,2016.22(18):3659-3662.
[2] 楊綱華,王立勛,盧增停,等.超聲引導下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麻醉在肥胖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廣西醫學,2015.37(12):1738-1740.
[3] Seunguk Bang, Jihyun Chung, Jaejung Jeong, et al. Efficacy of ultrasound-guided 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after hip hemiarthroplasty: LA prospective,randomized trial [J]. Medicine (Baltimore). 2016.95(39): e5018.
[4] 陳治軍,莫碧文,鄧一嵐,等.PBL 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在臨床麻醉教學中的應用比較[J].華夏醫學,2013.26(1):160-162.
[5] 石健.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麻醉臨床帶教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30):56-57.
[6] 劉明媛,管陽太,徐盛明.PBL教學模式在神經內科實習教學中病例設計探討[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2.6(2):129-130.
[7] 班立麗,鄒順,馮莉嵋,等.小組教學模式在麻醉藥品處方調劑帶教中實施效果的調查分析[J].中國藥房,2017.28(3):312-315.
[8] 莫永芳,伍業冬,杜娟嬌,等.PBL 教學法在臨床麻醉學實習帶教中的應用探索[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19):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