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摘 要 通過對目前初中英語教學現狀的分析,提出了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內容型教學法,注重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并探討了其可行性。本文以鄭州某初中英語教學為例,研究和探討了內容型教學法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途徑。通過使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測試法,實驗結果表明,將內容型教學法運用到初中英語的教學中,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學生學業表現和激發學習興趣有明顯效果。對于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 內容型教學法 英語教學 初中英語 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1.052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Content-based Teaching Method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ake English teaching in a junior middle school in Zhe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LI Yang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of CBI approach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probes into its feasibility. Take a junior middle school in Zhengzhou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pproach of CBI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tests were used,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CBI approach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can meet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have obvious effects on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timulating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Keywords CBI approach; English teaching;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0 引言
21世紀以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提出,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升,與世界各國家地區的交流日益密切。為適應這一發展現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突出強調了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的要求。而2017年頒布實施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我國的新課程培養目標是要培養人文素養,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和興趣的聯系,而這些都與內容型教學法密切關聯。
反觀目前初中外語教學的現狀,“為語言而學習語言”,英語教學內容陳舊且過于注重課本知識,不了解西方文化及交際習俗并“害怕與外國人面對面交流”等問題還廣泛存在。解決跨文化交際和國際化人才培養成為突出課題,內容型教學法將語言學習與知識傳授相結合,在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同時,提高學生外語能力,為這一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法。
鑒于此,本文以鄭州市某初中英語教學為研究對象,從學生的自身知識經驗和需求出發,探討了內容型教學法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途徑,并驗證了其對于學生學業表現及激發學生興趣方面所具有的積極影響。
1 內容型教學法教學理念
內容型教學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以下簡稱CBI)是一個綜合性的術語,指同時關注語言和內容學習目標的教學方法。CBI主張課堂教學是“圍繞內容或信息,而非圍繞語言或其他形式的大綱進行組織教學”。CBI常用的模式有主題模式(theme-based approach)、遮蔽模式(sheltered-content approach)和附加模式(adjunct approach)等。其基本原則包括以內容為中心,聽說讀寫技能綜合發展,滿足學生興趣和需求,真實的內容和任務等。自從1965年加拿大首先采用了沉浸式教學(immersion education),這一理念被廣泛運用于各種語言教學環境中。
國外研究者對CBI在外語教學進行了多個領域的實驗,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自2000年以后,CBI教學法在我國外語教學界得到了廣泛關注和研究。經過實證研究CBI教學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水平,還能對其思維能力、學業情緒等產生積極的影響,并為我國的外語教學改革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指導。
2 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不同文化的人們之間的交流,發源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一直受到我國外語界的重視,外語教學大綱明確提出“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國內的研究者從外語課堂環境的各個角度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進行了探討,并提出其培養框架。
而在教學實踐中,卻常常是學生理解程度不高,被動單向接受,教材內容陳舊且與生活體驗脫節,學生參與度較低等情況。針對現狀,筆者認為應在外語教學中突出強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并將其融入到CBI教學法的課堂教學中,通過真實的材料和任務,尋找共同習俗,理解文化差異。具體來說,即以語言為載體,通過主題分析、內容選擇、活動設置、真實情境等途徑來實現跨文化意識的養成,文化的導入,從而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
3 CBI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可行性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使用目標語在各種場合順利交際,對相關領域進行深層次的研究,這正好與CBI教學理念相契合。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避免交流過程中因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的交際障礙與誤解,準確而流暢地溝通。當學生將目標語言當做獲取知識的工具時,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減輕學習焦慮,學習效率相應得到提升。
目前針對CBI教學理念指導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大部分都是集中在高等教育英語專業或者非英語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中,而針對初中英語教學的研究較少。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是義務教育階段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語言技能,還能調整自身知識結構,增強文化敏感性,提升人際交往能力。由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要從課前選擇主題、文本,課堂上設置任務和課后評估等各方面進行創新。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鄭州市某初中學生為樣本,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測試的方法,探討CBI理念指導下的英語教學對初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的途徑,并研究其影響。
4.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為八年級兩個平行班的學生,其中1班為實驗班,人數為55人;2班為對照班,人數為56人。兩班學生英語水平一致,由同一教師授課并保持相同的教學進度。
4.2 研究過程
在實驗班采用CBI教學法,先確定主題和話題,再圍繞特定主題選擇文本及設置任務,除了學習語言知識以外,加強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綜合運用聽說讀寫的交際能力,同時注重真實情境的設置、可理解性輸入以及分層教學的使用,最終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和考試成績進行評估;對照班則采用常規教學方法,先講授語言知識,再進行課文的學習。
4.2.1 課前準備
在開展課程前,教師先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求,作為確定主題的依據。主題確定在國家規定的教學框架內,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與興趣愛好,從網上的博客、時事熱點、世界奇聞等處進行挖掘。確定主題后要完成話題的準備,學生在搜集與話題相關的材料的過程中,提高探究目標語言內容的能力,形成高級的學習策略和批判性思維,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選擇文本時除了采用學校指定的原版教材外,根據社會熱點和調查結果,補充新穎的語言材料,增強內容的真實性、時效性和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2.2 課堂教學設計
確定主題話題和文本后,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教學任務的設置以話題為基礎,以需要培養的能力為目標,以學生小組為單位。首先,在課堂上讓學生將搜集到的與話題相關的語言材料進行展示和演繹,進行討論、辯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這樣不僅可以引起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還可以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做出準備,培養其自主學習、自主創新及終生學習的能力。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強化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內容的學習,增強對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力,從而為交流溝通做好準備。最后,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用目標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有利于語言高質量輸出,使語言真正成為交流溝通的工具;生生互動提高了學生們的互助合作能力,使學生能夠通過信息的交流擴大知識儲備,認識個人及文化差異,培養思辨能力,最終做到不同文化的融會貫通。
4.2.3 課后鞏固與評估
課后根據話題做報告、改寫、作文等練習,鞏固課堂教學內容,同時進行分層輔導,使每個學生得到個性化的發展。評估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其中形成性評價占60%,終結性評價占40%。形成性評價考核內容包括課堂的匯報、展示、課后的作業、報告寫作等,終結性評價主要是試卷考核成績。形成性評價包括教師評價、小組互評和自我評價,分別占60%、20%、20%。
表1以某單元主題“太空暢想”為例進行教學設計,共設置三個話題,分三次課來完成,根據學生們的興趣和選擇,三個話題分別為“太空旅行”“宇宙的奧秘”“心目中的最宜居星球”。
4.3 數據收集分析
教學實驗共計16周,實驗前后對實驗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實驗前的問卷和訪談用于收集學生意見確定主題;實驗后則為了跟蹤研究,了解學生對于CBI教學法的接受程度和反映。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測試分為前測和后測。前測用于驗證兩班學生英語水平大體一致;后測用來對比兩班的學業表現的變化。根據跨文化交際內容進行試題設計,兩次測試難度基本相當。最終成績由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方面構成,形成性評價于每次課堂教學后評定并收集,終結性評價根據試卷成績進行統計。
5 研究結果
收集數據后進行匯總分析。從測試的結果統計來看,兩個班的前測成績相當,且平均分數都不高,表明兩個班級的學生水平大體一致且具有共性特點,即對不同文化間的差異認識都比較欠缺,跨文化交際知識相對不足和自信心缺乏。經過實驗之后,實驗班的成績提升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班,兩個班的平均成績差額也由2.12增加到了10.36。實驗班成績優秀人數從之前的2人變成現在的5人,后測成績不及格的人數由4人減少為0人,說明學生對于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提升,信心增強,總體跨文化交際能力有了明顯改善。總體結果表明,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CBI教學法,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學業成績的提升有積極作用(見表2)。
實驗后的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對于CBI教學法的認同度達到76%,89%的學生對自己以后能夠更好適應CBI教學法充滿信心,87%的學生對于在教學中增加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內容持肯定態度。訪談的學生們表示該教學法能夠調動自己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通過對文化多樣性的了解,對于文化差異的態度更加寬容,在跨文化交際中自信心更足。這說明前期的問卷調查和訪談對于學生的興趣和要求的了解較為充分,教學活動與學生需求切合度較高,教學主題和話題的確定符合學生的年齡層次、教育程度和語言水平,教學過程符合教學實際情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此外,在訪談時還有部分學生提出寶貴建議,例如在以后的課程中設置實踐環節,參加國際馬拉松志愿活動,模擬聯合國會議,或者提供一些豐富的網絡知識資源等。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反饋表現出高漲的學習熱情,表明了該教學法的前景和發展較為可觀,同時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結語
語言是把內容和言語表達相結合的體系,CBI教學法在二語習得理論的指導下,語言兩個要素——內容和表達有機結合。學習者在真實的環境和有意義的語言輸入輸出過程中,不斷提高反思能力、互助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樹立全球意識,開闊國際視野,增強了跨文化信息的敏感性和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蔡堅.第二語言習得與CBI教學模式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3(109):13-15.
[2] 常俊躍. 英語專業內容依托課程體系改革的影響及其啟示[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37(5):23-31.
[3] 都鳴暉.基于CBI理論的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20(1):137-138.
[4] 夏洋,孟健.CBI 課堂環境下英語學習者學業情緒感知的個體差異研究[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32(1):104-108.
[5] 楊盈,莊恩平.構建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J].外語界,2007(4):13-21.
[6] 章兼中.國外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7] Richards,J.& Rodgers,T.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8] Samover,L.& Poter,R.& Stefani,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9] Stoller,F.& Fitzsimmons-Doolan,S.Content-Based Instruction[M].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