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心雨 余姿
【摘? 要】面對國際融合大潮流,以國際化的視野和標準打造高品質國際化社區已成為中外社區居民的共同期待。同時,國際化社區內異質文化的流動與匯集也已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使我們對城市國際化社區治理體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基于上海、杭州、義烏某些國際化社區目前現狀,以調查問卷和實地訪談為依據,分析了國際化社區的多元文化融合程度,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國際化社區;多元文化;融合
1.國際化社區多元文化融合情況分析
近年來,在“一帶一路”統領下,我國對城市社區建設,尤其是國際化社區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而隨著世界各地人士的入住,多元文化漸漸發生碰撞。因此,如何促進以人為本,多方參與的多元共治體制建立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調研我們發現國際化社區在多元文化融合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1.1物質層面的文化融合
物質文化指居民在社區中享受的物質條件,主要表現在居民對物質條件的了解程度和使用程度。①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物質層面文化融合的重點往往在于外籍人士是否與當地居民一樣享受社區提供的同等物質條件,是否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物質方面的影響。
公共設施是社區物質資料的基礎。因此,對社區內公共設施了解程度越高,使用越頻繁,外籍人士與當地居民的交流可能性就越高。從側面表明雙方能夠和平的共享社區物質條件,具有一致行動的物質基礎。②
在進行的調查1發現,社區外籍人士對社區公共設施的了解程度中,非常了解的占23%,比較了解的占49%,比較不了解的占21%,非常不了解的占7%。
在進行的調查2發現,社區外籍人士對社區公共設施的使用程度中,經常使用的占21%,有時使用的占36%,偶爾使用的占34%,從不使用的占10%。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了解社區公共設施的外籍人士占大多數,但還有1/3左右的人不了解,甚至是非常不了解;而有近乎1/2的人員幾乎不使用這些設施。從訪談中得知,大部分國際化小區的公共設施并不多。大多數外籍人士所了解的公共設施往往局限于生活中離不開的設施。再加上不充足的雙語標識、當地居民有時過分關注,使得多數外籍人士選擇減少使用公共設施,以避免這樣的狀況。
1.2精神層面的文化融合
精神文化在這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逐漸熟悉、培養,漸漸趨于一致的社區認同感、社區歸屬感等心理層面。其文化融合涉及到居民在相處過程中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相互影響。③而社區歸屬感又是社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通過對社區歸屬感探討目前國際化社區在精神層面文化融合的程度。
社區歸屬感作為一種心理狀態,是居民對居住社區、群體的認同、喜愛和依戀。取決于居民對社區的滿足程度,由綠化環境、人際關系、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程度和社區服務等方面構成。④本調研主要從人際關系和滿意程度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外籍人士的人際關系,其好壞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社區認同感和社區歸屬感。
在進行的調查3發現,社區外籍人士和社區居民的交流頻率中,從不交流的占9%,每月1-2次占30%,每周1-2次占27%,每周5-6次占32%。
在進行的調查4發現,社區外籍人士的當地朋友個數中,沒有占11%,1-2個占26%,3-5個占25%,6-10個占17%,10個以上占21%。
從數據中我們看出大多數社區外籍人士有著較多的當地朋友。而與當地居民溝通的頻率卻并不高,這似乎相互矛盾。事實上是現代人社區生活的通病:交友范圍局限于自己的工作、學習范圍。即使都是中國人,彼此之間相處的機會自然也少。相反,有一部分外籍人士很享受這種看上去冷靜且自由的相處方式。社區滿意度也能佐證這一點。數據如下:
在進行的調查5發現,社區外籍人士對現社區的滿意程度中,非常滿意占51%,滿意占46%,較不滿意占2%,不滿意占1%。
97%的外籍人士都對社區的硬件環境和軟件服務表示滿意,也都表現出了長期居住的意愿。通過訪談我們也了解到對社區不滿意的外籍人士主要是來華大學生。對于像“不能夜不歸宿”、“寢室不能有功率過大、有安全隱患的電器”等規定,他們雖然能夠理解學校對于學生安全的重視以及關心,但仍然覺得收到了束縛。
2.促進國際化社區多元文化融合的建議
目前國際化社區多元文化融合程度還有所欠缺。這一方面是因為如今快速發展的社會,使得我們在國際化社區管理方面來經驗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之前社區發展偏重不同,使我們一時忽略了這一點。在此提出一些建議意圖促進國際化社區的多元文化融合。
首先,制度管理是維護社區建設有序進行的必要手段。可以借鑒上海濱江社區的做法——由專人負責。又或者是像廣佛交界的大瀝黃岐片區——采取諸如聘請外國人管理服務工作顧問團隊、培養本地外國人義工等社會工作手段。不但利用了外籍人士的語言和文化背景優勢,沖破了社區管理層面人員與外籍人士之間的語言溝通障礙和文化隔閡,也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實現社區居委會“減負增效”和“去行政化”,將居民自治組織的社區居委會從繁雜的行政工作中解放出來。⑤
除了有制度保障外籍人士的權益以外,社區也應該關注外籍居民對軟服務的需求,為外籍人士提供志愿者翻譯、代繳公共事業費、代訂報刊雜志等服務。在設立專門的咨詢部門的同時,也可以招募或培養志愿者與外籍人士結對:不定期主動上門聯系,在溝通聯系感情的基礎上,宣傳政策法規,收集意見訴求。
這一點類似于英國社區的服務管理體系,以社區組織和成員的力量為主,由社區居民自發聯合成立聯合會或者以教會為基礎的地方組織等,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當然,我們也可以模仿國外一些大型公司向社區提供免費的專業援助。這不但保障各種志愿組織的生存與發展,也作為一種公益性事業,塑造公司的公共形象,開發潛在的商機。⑥
3.結束語
近年來,隨著城市國際化的深入,社區作為城市的縮影,無可避免地需要走向國際化。在這一過程中,各種來自不同國家有著鮮明特征的文化的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完善國際化社區建設的難度。
調研發現目前國際化社區文化融合程度還有所欠缺:不到位的公共設施普及,欠缺的文化活動宣傳,仍需加強的社區歸屬感等。當然,如何促進國際化社區文化融合的實踐經驗還需要一步步積累。在此,僅期望能幫助國際化社區認識到目前的文化融合現狀,做出改變以適應目前的城市社區的國際化大趨勢的背景。
注釋
①陳素琴.城市混合型社區文化融合
②陳素琴.城市混合型社區文化融合
③陳素琴.城市混合型社區文化融合
④陳微.如何培養居民的社區歸屬感,《中國民政》,2002年第4期
⑤樊鵬.國際化社區治理:專業化社會治理創新的中國方案
⑥裴蓉.中外城市社區治理模式比較研究
參考文獻
[1]馬西恒、童星.《敦睦他者_城市新移民的社會融合之路——對上海市Y社區的個案考察》
[2]陳平.《多元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3]焦愛華.《浦東國際社區人文環境發展狀況研究》
[4]高征閱.《上海市國際化社區發展中的文化融合問題研究》
[5]朱秉淵.《在京韓國人及其社會融合狀況——以望京“韓國城”為例》
[6]新浪網.《“聯合國社區”培養外國人義工》
[7]陳素琴.《城市混合型社區文化融合》
[8]裴蓉.《中外城市社區治理模式比較研究》
[9]陳微.《如何培養居民的社區歸屬感》
[10]樊鵬.《國際化社區治理:專業化社會治理創新的中國方案》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計量大學2019年度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90027)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