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琳姣
摘 要:新課改的深入實施促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教師的教學不再單純只是數學簡單知識的傳授,更加強調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而深度學習策略對數學知識本質、數學知識間的聯系及數學思想方法等更加關注,教師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發展思維,達到深度學習?本文筆者從自身教學經驗出發,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深度學習;教學策略
數學深度學習需要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圍繞某一具體的數學主題,積極投入到知識探究中,獲得自身知識與能力雙重發展的有意義學習。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探析深度學習策略,能帶領學生觸及數學知識本質,讓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分析探究對所學內容有更加深度的認識,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有重大意義。
一、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生深度學習欲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夠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及相應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習,教師在教學備課時要能夠專注于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可以在課堂中通過巧妙設計并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將具體的教學內容融入豐富生動的真實情境中,讓學生在上課伊始就對所學知識產生探究欲望,激發其深度學習的興趣。
比如,在教學《中心對稱圖形》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生動形象的特點給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通過展示風車圖、八卦圖等,引導學生說一說這些圖形的特點,在認真觀察的過程中讓學生舉出實例,說一說自己所舉例圖形是如何對稱的,在講解中心對稱的定義和性質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主動發言,在學生的發言中判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并及時加以糾正與改進。這樣,在多媒體輔助下促使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現實實際結合起來,在明確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的前提下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二、運用問題驅動,提供學生深度學習機會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和動力,數學學習是一種比較深刻的思維活動,思考起源于疑問,沒有問題就沒有思考,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在針對性的問題提出后啟發學生思考,教師在提出問題后也可以給學生一定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提供深度學習的機會,以此鍛煉其高階思維能力。
比如,在教學《分式》的相關知識時,在學習“分式及其基本性質”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通過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循序漸進地進行提問,如給出一塊長方形木板的面積及長,讓學生求寬,在多個例題中讓學生總結共性知識;又如教師還可以給出兩塊稻田面積(公頃)及其豐收的糧食數(kg),讓學生求每公頃收到的水稻糧食數,以此確定共性與不同處。這樣,從特殊到一般,問題的層層遞進與類比能促使學生的思維得以擴展,促使學生對數學概念及相關性質有明晰的認識。
三、加強知識整合,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比較注重學生對問題的解決,強調的是知識的整合與遷移應用。在實際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提前整理數學知識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給學生布置典型例題,讓學生發現它們的內在聯系,通過新舊知識的整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發現數學、理解數學、體驗數學的過程,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
比如,在教學《二次函數》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從此前學習過的一次函數入手,課堂中通過舉例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喚醒學生的既有學習經驗,在實際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從知識生長點繼續設疑,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前提下讓學生明確知識的前后聯系,在感悟知識內涵的同時讓學生接受抽象的數學知識。
四、注重合作交流,培養學生深度學習能力
合作探究教學是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的新型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合作探究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廣度,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通過合理分組,讓學生主動去交流探究,主動去發現問題,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在復習課上把班級的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提出問題任務讓學生自主挖掘教材中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在積極合作探究中深入思考,在特殊舉例到一般定理的確立中引出正方形、長方形等相關的“問題鏈”,最后得到關于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得到提高,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初中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數學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學情出發,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在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數學課堂的過程中,教師還要能夠把握知識本質,讓學生從不同方面著手探究數學知識,通過創設情境、問題驅動、知識整合和合作探究等促進策略優化,實現深度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陳雷,朱建民.初中數學深度學習的有效引導[J].數學教學通訊,2018(20):32-33.
[2]劉孝宗,徐鐸厚.初中數學深度學習的基本策略[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7(1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