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林
摘 要: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當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小組協作能力,既可以提高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對書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又可以讓學生在協作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協作意識和協作能力。為此,教師在組織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當中,應該對培育和發展學生的小組協作能力重視起來,不僅要革新授課思維,借助小組協助的方式來展開教學,從而提升學生協作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要豐富教學內容,切實提高學生協作學習的成效。此外,教師還應該組織開展小組活動,并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協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生;小組協作能力;培養方法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的深入和踐行,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關注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協作能力的培育,并借助小組協作的方式來展開教學。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教學過程中還是有些許的問題存在。其中以教師對于在教學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小組協作能力缺乏重視,對于小組協作這種教學方法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缺乏認知,有些教師盲目地利用小組協作的方式來展開教學,其不僅沒有實現對學生小組協作能力的培養,反而已經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成效。基于此,本文從三個方面來展開論述,以期為在數學課堂中實現對學生小組協作能力的培養提供一些方法上的指導。
一、革新授課思維,提升學生協作學習積極性
雖然絕大多數教師對于小組協作這種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的應用并不陌生,但是依舊有不少的教師對于什么是小組協作,該如何利用小組協作來展開數學教學工作缺乏深入的了解,進而導致在教學過程中,雖然運用了小組協作的方式來展開教學,但是并沒有發揮出其真正的作用。為此,教師在組織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當中,應該革新自身的授課思維,將培育和提升學生小組協作能力作為展開教學工作的出發點,著重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協作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小數乘法”一課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預習一下本節課的內容,并著重回顧前面所學習的有關整數乘法的知識點。隨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1.5×3”“1.2×2”等一些具體的題目,并讓學生借助小組協作的形式來嘗試著利用整數乘法的知識對這些數學題進行解答。通常學生會將此類題目進行分解,比如,將1.5×3分解為1.5+1.5+1.5的形式,很顯然,這樣雖然也能得出具體的結果,但是過于復雜。此時,教師則可以引入“小數乘法”這部分內容,并讓學生利用“小數乘法”的運算法則來進行計算。
二、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協作學習的成效
受固有思維的影響,絕大多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通常采用以口頭表述為主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授課,在這種授課方式的影響下,學生很難提起對數學知識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尤其針對一些邏輯性較強的知識時,這種授課方式的弊端愈加明顯。因此,為了切實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致和動力,就需要教師在組織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當中,靈活運用小組協作的方式來展開教學。
例如,在“比例”一課的教學當中,起初,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一些具體的圖片,并讓學生去觀察比對這些圖片當中哪些像,哪些不像。隨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圖片的觀察,讓學生計算一下圖片的長和長、寬與寬的比值是多少。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瀏覽一下比例的意義,來思考比例的組成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并利用小組協作的方式來找出該問題的答案。
三、開展小組活動,切實增強學生的協作能力
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不單單在于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更多的在于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習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從而實現對學生小組協作能力的培養。而組織開展具體的小組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踴躍性,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參與小組活動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為此,教師在組織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當中,應該重視小組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并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小組協作能力。
例如,在“小數除法”一課的教學當中,教師除了展開必要的課堂教學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具體的習題練習活動。在本次活動當中,教師可以利用課件給學生出示一些和小數除法有關的數學練習題,并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對這些數學練習題進行解答,在規定時間里答題最多且回答正確的學生獲得本次習題練習活動的勝利。借助此類活動的舉行,其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參與解題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協作能力。
具體來說,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提升學生的小組協作能力,能夠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更好地進行學習。為此,教師在組織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當中,應該清楚地意識到小組協作獨特的優勢性,并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及教材的內容,合理地展開小組活動。通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參與進來,從而實現對學生小組協作學習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徐艷云. 小組學習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教育現代化,2018,5(22):270-271.
[2]綦豐吉.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J]. 科教導刊(下旬),2015(09):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