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萍燕
摘 要:音樂身為促進當代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學科,在教學中應當積極改變以往教學策略,在提高學生音樂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在當代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及時對課堂教學進行整改,有效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率
隨著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在小學教學中音樂教學受到的重視也越來越多。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不僅要學生掌握演唱技巧,更是對學生音樂綜合素養的培養。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音樂世界的美妙之處,提高學生的音樂技巧和文藝素養。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態度,及時根據學生狀態調整課堂教學的方法和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聯系實際,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率。
一、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活躍教學氛圍,讓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更加充實多彩,激發學生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積極性。小學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較為有限,所以在教學內容中若是過于脫離實際會降低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得學生對音樂知識無法有效吸收。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站在學生的角度,幫助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將音樂知識能夠吸收并且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調皮的小鬧鐘》一課時,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為學生準備鋼琴、筷子、鬧鐘等課堂教學材料,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教學活動,讓學生跟隨音樂的節奏有規律地拍手拍腿。組織學生對音樂、歌曲進行賞析,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在這段音樂中聽到了什么樣的聲音?是誰發出的這種聲音?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小鬧鐘的兩種特效聲音分別是什么?在音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設置一些聯系實際生活的音樂游戲活動,讓學生仔細觀察鬧鐘上的格子,每次出現格子時便用筷子敲擊一下,鼓勵學生踴躍參與到游戲活動中進行演奏,豐富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發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圍繞音樂教學的重點內容創設合適的游戲情節和學習環境,調動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在音樂課堂學習的效率。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參與程度
學生身為學習的主要參與者,在音樂課堂學習中要始終找準自己的定位,發揮自己在音樂課堂中的才能,與音樂教師積極交流,提高學生對音樂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始終堅持對學生的正確引導,組織學生高度參與到音樂學習中,與教師一起共筑有效的課堂教學,促進小學音樂教學的發展。
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我是人民小騎兵》一課時,在學習中教師始終以學生為主,根據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吸收和轉化調整出最合適的教學方法,促進小學音樂教學效率的提升。在學習中引導學生感受樂曲中歡快活潑的情緒。引導學生進行音樂賞析,讓學生分辨曲中情緒的變化,理解樂曲表現的內容。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看動畫《我是人民的小騎兵》,為學生介紹歌曲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在音樂中到了什么?這首曲子表現了怎樣的場景?力度是怎樣變化的?在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段賞析并進行對比,在小組中展開討論每一段的不同之處,并且通過小組合作將整首歌曲進行演唱,充分調動學生在小學音樂學習中的參與程度,促進學生在音樂課堂學習中全面發展,使學生與教師之間有效配合,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有效利用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
在當代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校中的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隨著學校教學資源的不斷改變和擴充,教師也應該及時總結教學經驗,改變音樂教學理念,創造新的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保持平等的地位,促進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率。
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布娃娃彈琴》一課時,在教學中教師向學生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休止符、連線,并能準確地演唱和運用,體驗它們在歌曲中發揮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傾聽歌曲,讓學生邊聽邊想:這首歌給人帶來了什么樣的感覺?歌曲的情緒是什么?在音樂學習中讓學生尋找節奏,找出樂譜中的“連線”,思考連線的作用。這些地方為什么要有連線?在學習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齊唱練習,分組進行比賽,根據音樂節奏自己設計舞蹈動作等等,鼓勵學生發揮自身才能學習音樂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對音樂歌曲進行賞析,創新以往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主動了解歌曲背后是否有什么好玩的故事。加深學生對音樂的了解,促進小學音樂教學效率有效提升。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教學身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科目,教師應該重視音樂的重要性,尊重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音樂教學中隨著時代的改變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改善,活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程度,逐步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慧潔.全面優化教學,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率[J].北方音樂,2019,39(03):203-204.
[2]張緒東.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率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11):13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