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宜帆 張天皓

[摘 要] “互聯網+”是當前我國最具亮點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農業作為我國傳統產業,其受“互聯網+”影響所發展出的新形式、新業態格外引人注目。同時,由于中國地域廣闊,各縣市地域情況各不相同,“互聯網+三農”在不同區位條件下的轉型現狀與途徑便具有極高的探究價值。本文以河南省為例,選取6個具有代表性的縣市,采用實地調研的方法嘗試探究“互聯網+”時代下基層“三農”的轉型升級路徑,為其他地區“三農”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互聯網+”;“三農”;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1-20-2
河南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河南省的“三農”轉型發展是全國“三農”轉型工作的重中之重。筆者選取6個縣市(修武縣、長葛市、禹州市、淮陽縣、欒川縣和社旗縣)作為此次考察調研的樣本,探究基層“三農”事業與“互聯網+”結合的轉型路徑。
1 六縣市“互聯網+三農”發展現狀
1.1 六縣市“互聯網+三農”發展取得的成績
六縣市“互聯網+三農”發展成績如表1所示。
1.1.1 修武縣。依托云臺山這一大IP,修武縣推進“云上云臺山”戰略,與高德地圖合作,利用大數據,發展智慧旅游;采用“互聯網+景區+民宿+扶貧”的策略,借助“互聯網+游業”推進精準扶貧,修武縣31個貧困山村實現整體脫貧。以位于云臺山核心景區內的云臺山鎮為例,蓬勃發展的“互聯網+旅游服務”,帶動轄區內60%的行政村脫貧致富。
1.1.2 長葛市。長葛市靠近省會鄭州市,區位條件優越,因而“互聯網+三農”發展情況較好,形式多樣。例如,師莊村是長葛市有名的金杏村,自互聯網旅游預訂平臺興起后,師莊村將鄉村金杏游發布到攜程、飛豬、去哪網等平臺上,吸引了整個許昌市的游客;村中70%的農戶開始經營農家樂、餐飲等行業,農戶增收2倍以上。師莊村由傳統農業村莊轉型為特色旅游村。
長葛市互聯網農業保險規模較大,在2019年豬瘟疫情下,參保養殖戶的損失得到有效的控制。
1.1.3 禹州市。2018年,禹州市發放農業貸款1.2億元,同時50%以上的鄉鎮完成了農田灌溉改革,利用大數據平臺實現了農田智能化管理。禹州市是甘薯生產大縣,22個鄉鎮每年的甘薯產量占河南省的1/2以上[1]。甘薯加工企業和農民對甘薯產業進行了農產品生產可視化改造,顧客掃描產品二維碼可以查詢甘薯從種植到加工的全部過程,并利用短視頻平臺進行網絡營銷,提高甘薯銷量。目前,禹州市22個鄉鎮中18個鄉鎮的甘薯產業都進行了互聯網改造,平均每戶的甘薯制品銷售額達30萬元,每年增收5萬~6萬元,創造了著名的“五鄉模式”。
1.1.4 淮陽縣。本地擁有黑花生、獺兔等多個特色農產品,當地政府采取“合作社+電商”模式,電商企業與合作社簽訂包銷協議,解決銷路問題,并出臺青年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現在淮陽縣各鄉鎮都有大學生農業合作社的身影,種植黑花生,開展獺兔養殖,帶動全村人口脫貧致富。借助“互聯網+農業”產業轉型,淮陽縣在2019年5月正式脫貧摘帽,鄉村空心化現狀逐漸得到改善。
1.1.5 欒川縣。欒川縣地處豫西山區,旅游資源豐富,但山區面積廣,是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借助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欒川縣推出“互聯網+旅游+農業”的轉型戰略,引進“互聯網+民宿企業”進駐山村,將老街老房改造成新型度假小鎮,村民入股參與度假區的經營,年收入8萬~10萬元。借助“互聯網+”,欒川縣實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論,在2019年5月脫貧摘帽。
1.1.6 社旗縣。該縣開展高標準耕地建設,鼓勵土地流轉,社旗縣農業合作社已有1 100多家,規模化種植大棚蔬菜、優質水果、花卉苗木以及發展養殖業,產品全部利用電商平臺進行大宗銷售,直接與大中城市超市對接。社旗縣每年銷售蔬菜、水果、中藥材、糧食等農副產品40多個品種,全年平均銷售額在1.2億元以上。
1.2 “互聯網+三農”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是鄉村治安形勢差。長葛市和禹州市在農田中設置的聯網機井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壞。不法分子剪斷電纜取銅,當地村民自發組織的巡邏隊與小偷發生過多次沖突,嚴重干擾了農村環境和生產活動。
二是基層自治組織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統籌村域經濟轉型的能力差,召集村民致富轉型的任務往往落到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身上,村委會帶動全村脫貧致富的能力不足。
三是受當地經濟基礎影響大,經濟困難地區留不住勞動力和優秀人才,淮陽縣每年外流人口達32萬人。整個豫東地區高速公路的密度遠遠落后于豫西地區,交通成為“三農”轉型發展的一大阻礙。
四是業態單一,不夠豐富,缺乏創新意識。農業產業轉型大多與電商平臺相結合,大數據產業、云產業同農業轉型結合的業態較少。
五是“互聯網+”發展時間短,各地將“互聯網+”與“三農”結合投資、推廣力度較小,因而新型農業合作社覆蓋廣度不夠,在各縣呈現星星點點分布,制約了各地農民的參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鏈的形成。
六是鄉村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大部分村莊的河流坑塘長年干涸,大量抽取地下水,6個縣市已經難以找到自流泉;長葛等地鄉鎮企業眾多,污染嚴重,躲避環保檢查偷偷生產,廢渣、廢氣和廢水任意排放;禹州市開采煤礦使得不少地區成為采空區,地表水大量下滲,不少水庫常年無水。
七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不容樂觀,一些20世紀修建的灌溉水渠、分水閘和節制閘都已損壞嚴重,無法正常使用,使得濫采地下水的情況更加嚴重。
2 “互聯網+三農”發展路徑
由于各地具體情況不同,可進行發展的路徑也就不同。總的來說,按照大致區位條件,可以將各縣市歸為三類:工業縣、農業縣和旅游縣,三類縣市“互聯網+三農”發展路徑涇渭分明。
2.1 發展與“互聯網+”結合的現代旅游業
一是對傳統旅游業進行改造,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將傳統形式的農家樂改造為“互聯網+民宿”。游客通過網絡預訂民宿,增加客源,提高服務質量,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山區農業轉型升級。
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和互聯網物流,將零星的景區土特產銷售轉變為新式智能無人超市銷售,給當地特色農產品提供更加廣闊的銷路。
三是整合各個景區,集中進行互聯網改造,與大數據、云技術結合,建設智能“云上景區”,提供大量工作崗位,擴大消費需求,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2.2 開展與電商平臺相結合的B2B集約化特色農產品生產
一是政府進行電商培訓,對農民培訓電商知識。
二是在耕地資源集中地區開展土地流轉,鼓勵開辦各類農村合作社,變傳統小農經濟為集約化生產,吸引農民參股,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三是利用互聯網電商平臺進行農產品銷售,與農產品需求方直接對接,自主掌握銷售渠道,帶動鄉村農業向B2B規模農業轉變。
2.3 結合大數據產業發展智慧農業
一是鼓勵農民利用智能手機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利用互聯網了解最新市場行情,及時調整生產,降低農業生產受到價格周期波動的影響。
二是加快進行高效農田建設,建設聯網機井,改大水漫灌為噴灌,利用大數據記錄農田耗水量,分析預測農作物長勢和產量,提供灌溉量參考數據。
2.4 推廣互聯網農業保險和“三農”金融
一是宣傳互聯網農業保險,鼓勵農戶參保,在發生重大農業災害時及時賠付農民損失,減輕災害影響,促進生產恢復,提高基層農業生產的抗風險性,保障國民經濟平穩發展。農戶參保以后,牲畜死亡后必須利用二維碼耳標上報獲得賠付,防止被污染肉類流入市場,阻止疫情傳播。
二是發揮互聯網金融優勢,精準獲取農民貸款需求,提高放貸速度,及時支持農民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盤活農村經濟,促進“互聯網+農業”的發展。
2.5 塑造品牌,利用電商平臺銷售高附加值農產品
一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吸收農民參股,對初級農產品進行加工升級,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二是發揮經濟優勢,挖掘市場需求,打造符合當前民眾消費需求和審美情趣的農產品品牌,利用品牌效應提高產品利潤率。
三是利用電商平臺,設置品牌旗艦網店,提高農產品銷量,將高附加值農產品加工業打造為一個閉環,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河南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河南統計年鑒201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